mai 发表于 2006-8-10 08:28

转帖

美元褪色 全球货币走进“七雄时代” 【2006.08.10 08:08】    【作者:范立强】
  近来,国际外汇市场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屡屡创出新高;各国政要、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和中国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舆论话题的核心。
  而2003年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剧烈洗牌,新的全球6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的名号自那以后被人们津津乐道。
  货币作为一国最鲜亮的名片,一直是各国经济实力的“晴雨表”。在人类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大变化,从金本位制,到美元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后进入了牙买加体系。对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素有“欧元之父”称号的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教授曾预言,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的金融“稳定性三岛(three islands of stability)”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架构。而现今的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正由“一超多强”的格局,逐步走向“多强并存”的多个强势货币演义。哪些地区的货币将引领世界经济风骚,这是一个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美元:褪去“超强”迷彩
  美元日益由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超级”货币走向“强势”货币,这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必然。但是,即使美元持续贬值多年,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不会影响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美元有着从“超级货币”向“强势货币”转化的无奈,但其强者风范依然存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本位制开始瓦解,1933年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世界3/4的黄金储备总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该体系下其核心环节在于两个挂钩: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通过国际规范确立美元和黄金的同等地位,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美元本位”制。1971年出现了“美元危机”,美国经济衰退,资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1971年8月,面对30亿美元的黄金兑换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此举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表面上看,美元贬值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实际上美国经济地位下降才是其根源。随着战后欧洲重建以及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工业品生产比例下降到35%,经济总量只占大约23%;与此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48年的7亿盎司降到1970年的2.5亿盎司,近2/3黄金储备流失了。
  虽然美元已失去了以前那种一统天下的能力,但在牙买加体系下,其独特的超越地位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虽然其相对经济实力在不断下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虽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例由1950年的约50%持续下降,但50年后的21世纪初年仍占世界总产值的21%,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25%,美国公司在全球的海外直接投资中占比仍高达21%。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使美国引领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领域美国具有绝对世界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美国军事实力却前所未有。美国国防部的开支是仅次于美国的另外12至15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如果把全球189个国家的军费加到一起再与美国比较,美国的开支也占了40%—50%。
  强大的经济、科技、政治力量使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建立了强大的“美元霸权”。美元的超级地位无庸置疑。
   然而自2001年以来,在美国经济滑坡、股市低迷的背景下,美元总体上的强势表现令不少专家跌破眼镜。在2001年12月31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年初的0.9424美元下跌至0.8915美元,远低于1999年1月1日欧元推出时的1.1719美元;同时,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在12月31日达到131.67日元,而其年初为114.35日元。2002年刚开始,华尔街外汇专家掀起了对美元能否继续保持强势的争论。
  而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反恐、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使美国财政赤字逐年扩大,达到历史最高位;巨额贸易赤字也日益扩大;美元汇价连续4年走跌,使全球投资者普遍看空美元走势,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甚至撰文,认为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的放任政策会导致美元作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丧失。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经泡沫破裂以后,经过10多年发展,正逐渐走出低谷;欧洲经济也日益复苏,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逐渐兴起,特别是中国经济实力蒸蒸日上。许多经济学家都纷纷预言,中国经济可能在20年后将超过美国,人民币也将取代美元成为新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第一货币”。
  可以这么说,美元日益由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超级”货币走向“强势”货币,这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必然。但是,即使美元持续贬值多年,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不会影响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国仍将是世界经济中的“小班长”,美元仍将是“第一货币”。
  美元的持续贬值,不能简单归因于美国政府放任美国信用的扩张和美国居民消费的无度。其实这就反映了美元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国政府可以通过不断地发行美元来支付巨额的贸易赤字,美国的财政赤字也有相当部分通过美元输出的方式由非美国居民来承担。
  因此,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美元有着从“超级货币”向“强势货币”转化的无奈,但其强者风范依然存在。
  欧元:欲与美元试比高
  单从经济实力、经济规模来说,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经济体。欧元也成为惟一能和美元抗衡的货币。但欧元尚缺乏足够的内在支撑,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将给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带来严峻的挑战,欧元的综合竞争力远远不敌美元
  欧元作为一种独立的超国家性质的法定货币于1999年1月1日在其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启用。它的诞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金融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无疑对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国货币对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尤为深远。
  虽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德国经济兴起,导致日元和马克首次挑战了“美元本位”制度,但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使美国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霸权”。而欧元的出现导致美元的垄断地位弱化,促使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格局。短时期内形成了美元、欧元占统治地位而日元扮演“小伙伴”角色的局面。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主要取决于发行该货币经济体的规模,该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大小,以及该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性,而其经济实力是最后的决定因素。欧元背后的经济体是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爱尔兰和希腊12个欧洲国家组成的经济货币联盟,其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欧元区拥有3.02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63710亿欧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为15.2%(不含欧盟15国之间的贸易)。
  单从经济实力、经济规模来说,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经济体。欧元也成为惟一能和美元抗衡的货币。这主要体现在世界储备货币的比例上。美元份额从1999年的67.9%下降到2002年的64.3%。而欧元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从1999年的14.6%提高到2004年的24.9%,并且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储备构成中欧元的份额还在上升,一些亚洲新兴国家也更大比例地增加了欧元的储备。2005年8月路透社援引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报道称,如果英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采用欧元作为货币,同时美元继续贬值,欧元有可能在20年内取代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
   但更多的人对欧元给出了较保守的估计,认为在中期内欧元只能弱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欧元与美元平分秋色还需较长时间,更不用说取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山东财政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所的张淑静副教授认为,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欧元尚缺乏足够的内在支撑,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将给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带来严峻的挑战,欧元的综合竞争力远远不敌美元。其次,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已有位置具有粘滞性,美元仍将保持它作为世界上最主要国际货币的位置,美国经济势力的影响仍会很大,大多数的进出口商及国际投资者仍使用美元进行贸易和投资,国际投资者的投资惯性一时难以改变。
  由于欧元诞生之日同美元约为1:1的汇率水平安排,毫无疑问欧元相对美元的汇率走势成了人们考究欧元的一个重要指标。1999年1月欧元启动时的汇率是1.018美元,之后一路下滑,处于强势美元的阴影中。2000-2001年间由于欧元还没有正式运行,人们对欧元大多持观望态度,欧元的价格明显被低估。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而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伴随着欧元的流通,欧元汇率也从2月1日的0.8560美元开始一路上扬,从3月底到7月份基本上呈单边上扬的走势,并一度突破美元单价,摸高1比1.02美元。
  欧元对美元1:1的比价是一条重要的心理线。它具有独特的意义,象征着欧元已经出现由弱转强的趋势。2003年以来,欧元汇率基本呈上扬趋势。2006年7月底已经高模1.2917,近日甚至可能突破1.3000的重要心理关口。
  虽然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支撑欧元走强的根本因素并非欧元的“强壮”,而是美元的“疲软”。但由此可见,虽然美元仍是主导货币,但欧元决不是附庸,它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国际事务、全球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日元:能否摆脱“小伙伴”角色
  受到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日元出现了持续升值现象,日元也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深受人们喜欢的“硬通货”,日元储备在世界储备中的份额大幅增加。最近几年,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日本经济也逐渐复苏,日元相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但仍然没有改变其美元“小伙伴”的角色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凋敝。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在战后不久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采取了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汇率。
  在这20多年里,日本企业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及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出口方面来看,日本产品也开始跃居世界前列。比如,在1965年,日本的汽车出口只是联邦德国的13%,而到了1974年,日本就已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而美国等国家受到石油危机冲击,出现了“滞胀”现象,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美国政府于1971年8月单方面宣布以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货强制性征收10%进口关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日元汇率开始上升,日元汇率制度也从固定汇率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
  在此过程中,受到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日元出现了持续升值现象,日元也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深受人们喜欢的“硬通货”,日元储备在世界储备中的份额大幅增加。
  而此时的美国,由于长期陷入越战泥潭,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企业竞争力受到日本、联邦德国等的严重挑战,不得不将美元贬值,以期摆脱困境。1985年,美、英、法、日、联邦德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促使日元、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的协议,从此之后,日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达到80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
日元急剧升值,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此时,日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产业方面,在以信息、生化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方面还没有发展到成规模产业的地步。日本传统行业的企业大量到海外投资,但由于国内缺乏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填补传统行业出走所造成的空白,于是就形成了日本国内所谓的“产业空洞化”现象,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顺利转轨。
  最近几年,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日本经济也逐渐复苏,日元相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但仍然没有改变其美元“小伙伴”的角色。
  在可预见的将来日元将更多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小伙伴”的角色。
  “金砖四国”:掌控全球三成外汇
  “金砖四国”货币的实质汇率,将在未来50年内,分别升值129%到289%。其中,人民币汇率若不受政策影响,将在10年内升值一倍。如果时间放长,到2050年,巴西货币可望升值129%,俄国可望升值208%,而印度与中国货币将升值近300%,分别达到281%与289%。与此相对应,“金砖四国”的货币将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重要角色
  2003年国际知名的高盛证券经济研究团队预言:2050年,世界经济强权会剧烈洗牌,新6大经济体的面孔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国。而新兴的四国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其英文起首字母组合为BRICs的发音与砖块(bricks)相似,故被人们称之为“金砖四国”。
  2003年10月1日,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指出:未来50年,金砖四国的GDP将超越6大工业国;股市成长倍数将达66倍。
  其中,中国在未来两年超过德国,在11年后超过日本,在2041年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未来30年至50年,印度将是全球经济成长率最高国家,印度也将会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巴西的平均经济成长率为3.6%,而且将陆续超过意大利、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俄罗斯则将在2028年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
  “金砖四国”货币的实质汇率,将在未来50年内,分别升值129%到289%。其中,人民币汇率若不受政策影响,将在10年内升值一倍。如果时间放长,到2050年,巴西货币可望升值129%,俄国可望升值208%,而印度与中国货币将升值近300%,分别达到281%与289%。与此相对应,“金砖四国”的货币将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重要角色。
  高盛报告对于未来世界财富分布的蓝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既有赞同,也有质疑。但从近年来4国的发展势头看,“金砖四国”从经济增长总体概况、资本流动与市场等方面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发展势头良好。
  从经济增长状况来看,2000年至2005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按美元计算)为28%,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贡献则达到55%。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金砖四国”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2005年4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例约15%,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而且对于石油等重要能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
  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看,“金砖四国”目前掌握全球外汇储备的30%以上,在金融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4国中,中国的外汇储备最多,另外三国也掌握着高额的外汇。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与广阔的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也是4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大保证,4国作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的比例逐渐上升,2005年约占全球总量的15%左右。同时,“金砖四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出也不断上升。
  对于这些国家货币未来能否充当世界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能否发挥的重要作用,许多人都表示了怀疑,其主要集中于“金砖四国”的经济自由度较低。在155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中,“金砖四国”都较为靠后,其中巴西90名、中国112名、印度118名、俄罗斯124名。一般而言,国家经济自由程度越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就越大,反之四国经济自由度较低,对其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利影响。
  虽然对于四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潜力是毋庸置疑,但对其发展看法存在很大不一致。从目前的情况看,四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恰恰与“BRICs”一词的字母排序相反。与中、印的快速发展及俄罗斯的复兴相比,排在首位的巴西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最慢。
  由于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最近几年发展速度惊人,人们对这两国充满了信心。2005年中国实行了汇率制度的改革,探索合适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合理的汇率水平。可以预期,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完善,自由兑换将指日看待。人民币的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将促使其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重要的一极。

狙击手2004 发表于 2006-8-10 08:29

谢谢分享!

不巧 发表于 2006-8-10 09:06

谢谢分享!

员外 发表于 2006-8-10 09:34

分享中

又见K线 发表于 2006-8-10 10:01

谢谢!不过不认同中国在现行体制下经济可以超越美国。

知不道 发表于 2006-8-10 10:11

原帖由 又见K线 于 2006-8-10 10:01 发表
谢谢!不过不认同中国在现行体制下经济可以超越美国。
赞同,中国制度还有相当大需要完善, 自身问题没解决好,超越不了M国的

双番东 发表于 2006-8-10 10:43

学习中!

顶!

mai 发表于 2006-8-10 17:01

何志成:息差交易与基本面的博弈 【2006.08.10 10:31】

  昨天,日本的机械定单数据出奇的好,但欧元、英镑兑日圆却创出10年新高,汇价的走势甚至不顾中国央行关于下半年会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人民币价格进行调控的“威胁”,大有不让空头死心不罢手的决心。确实,我昨天压力很大,不得已写了一篇关于汇市分析的心得。虽然我下午快评中准确地指出美元兑日圆会跌到114.85左右,但我的确没想到欧元兑日圆会疯涨到148.6。但是,没想到就是没水平,特别是在前几天已经明确看到欧元兑日圆已经具有上冲150的野心后。说句大实话,我为什么动摇?原因就是过于相信中国会在短期内调整货币政策从而对日元产生巨大支持了。在中国绝大部分省份的GDP都在12%以上运行的时候,在贸易顺差无休止的扩大,已经近乎失控的时候,在通货膨胀压力非常强大,85%的老百姓声称生活水平下降的时候,我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没有理由不采取更坚决的行动,在利率或汇率上给市场一个说法。

  具体到日本自己的问题,我认为在利率问题上,日本政府的劣根性表现充分。不要说没有大国气概,就是连小国也不如。我们知道,在英国央行决定升息后,许多小国纷纷提升利率,如南非,一次就提高0.5%。而日本经济的基本面这样好,日本人就是不升,结果是将未来世界储备货币的机会大大方方地送给了英国人。

  英国人由于表现出对市场极度负责的精神——在通货膨胀并没有展现之前就提前在利率上做出警告,因此赢得了市场的广泛信任,我相信,英国人此举将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英镑作为储备货币或者增加英镑在一揽子货币中的比重,这比较英国人在利息上的损失简直微不足道。因此判断,英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必然卷土重来,搏击高峰。

 回到今天的市场分析。今天有两大风险,一是美国即将公布的贸易数据可能很不好,原因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在7月份仍然很高;另外的风险是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出台什么新政策,比如昨天的货币政策报告和通货膨胀报告。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发觉这次的声音与以往的确不同,这就是第一次承认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风险在增加。在央行最近发表的报告中表示,从价格走势来看,未来我国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因素,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从下行风险看,主要是部分行业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抑制相关产品价格上升,粮食有望继续增产,粮价有一定的下降压力(长远看粮食问题最大,作者注解),可能会成为影响CPI下行的因素;而从上行风险看,一是投资与出口快速增长,对生产资料、投资品的需求会持续旺盛,未来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二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继续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三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会对未来价格上涨造成一定压力;四是随着对企业环境保护、职工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成本将有所增加(公务员四季度肯定大面积提高工资)。考虑到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提高,全球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出现下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价格水平特别是服务价格、资产价格膨胀压力加大。

  这是央行首次承认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显现。而中国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对世界的影响就是涨价,不要想大量进口中国的便宜货了。与中国最近的日本当然受影响最大。这就是基本面。但是,这样的基本面只是高悬在头顶的一不剑,虽然危险但未必就劈下来,相对于利差而言,美国的隔夜利率已经在5.25以上,欧洲也超过了3,日本只有0.4,有赚谁不赚。所以我说,日本人根本不懂得现代金融,没有国际化全球化的概念,不知道他们在给全世界添乱。不过我们也应该原谅日本人,因为他们的智商与私心相比本来就很低。他们是真正的“白内障”,近视眼,而且是无法治愈的“白内障”,近视眼。

mai 发表于 2006-8-10 17:14

美国加息周期告一段落?

8月8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保持在5.25%。始于2004年6月的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告一段落。两年的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从1.00%上调到5.25%。

  有些人在问,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就此终结了吗?为什么在目前美国近期通涨水平高涨的情况下,美联储要选择暂停加息呢?美联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还会加息吗?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

[央行观察] 美联储8日维持5.25%的利率水平不变与预期一致
[央行观察] 美联储加息周期临界点将至?

  保持价格稳定和实现充分就业,是世界上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多数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任务。虽然从字面理解,这两个任务的实现对央行来说同等重要,但是在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其中一个任务对央行来说更为重要一些。
  2004年6月份,在美国经济刚刚从2002年-2003年的低谷中露出些许复苏之色的时候,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便毅然决然的发起了长达两年的加息进程。为什么格林斯潘甘冒经济复苏可能夭折的风险,坚持加息呢?利率太低了,流动性注入得太多了。猛药不能长吃。老奸巨猾的格林斯潘明白这一点。他太担心过多的流动性会使美国的资产价格会被华尔街炒到没有任何人接盘的地步,诱发资产价格的暴跌和美国经济的大衰退。那个时候与90年代的美国不同,90年代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生产力革命的时代,经济增长是实实在在的。而2004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过多流动性带来的美国资产价格上涨和美元霸权。稳定的资产价格上涨对美国经济增长是正面因素,过快的和不受控制的资产价格上涨对美国经济来说是饮鸩止渴。
  利率正常化的工作持续到了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上任后。但是,改变的时刻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央行观察] 确定的伯南克与不确定的格林斯潘
[专家观点] 伯南克新政将如何影响美元及相关市场走势
 
  很多人认为只有美联储不加息了才是美联储进行货币政策调整。实际上,政策调整在 5 月 10 日( FOMC 会议日期)已经开始。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新”开始考虑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被放到与价格稳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意味着利率正常化的进程已经结束,美联储认为 5% 左右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可以大大降低美国遭遇资产价格暴涨暴跌的风险。美联储官员通过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向市场不断传达着这个观点。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不会再像过去一样“激进”了。
  那么为什么近期市场内存在那么多置疑美联储的声音呢……

[专家置疑] 伯南克 你拿什么来拯救美元?
[专家评述] 伯南克温柔一刀 美元丧钟敲响
  美国在这个时候恰恰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近期通涨高企这一令货币政策制定者头疼的局面。 第二季度 GDP 年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 5.6% 下滑到 2.5% ;过去 4 个月的非农就业人口月增长平均值下滑到 11.2 万,低于 2005 年的月增长平均值 16.9 万; 7 月份的失业率上升到了 4.8% ,相对于前 4 个月出现了稍许反弹;房地产市场也还在降温,过去 4 个月的成屋销售数据出现趋势性的下降,分别是 6.90/6.75/6.71/6.62 (百万)。而资本市场的代表——美国股市,连续 3 个月处于下跌和盘整的低迷状态中。另一方面,美联储最重视的通涨指标——核心 PCE ,在 4 月至 6 月的年增长率分别为 2.2%/2.2%/2.4% ,持续高于“令美联储感到满意的” 1%-2% 的区间。核心 CPI 的年增长率更是在 6 月份达到了 4 年来的历史高点 2.4% 。

  市场的共识是,暂停加息可以避免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风险;继续加息可以避免中期通涨失控的风险。市场没有形成共识的是:美联储在政策调整后到底更在乎哪个,是价格稳定还是经济增长……

[恶搞视频]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院长Glenn Hubbard嘲笑伯南克货币政策的英文歌
[数据与汇市] 美国就业数据表现疲软美元指数跌至两个月低点
[经济数据] 美国6月份个人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0.6%和0.4%

  美国经济的“国情”是 家庭平均储蓄率接近于零,大量财富投放在房地产市场或者证券市场里。在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稳定升值是维持住美国居民的消费势头和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还可以部分抵消通货膨胀对美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利影响。资产价格稳定升值,保持消费势头,拉动经济增长,吸引海外投资,推动资产价格稳定增长,如此循环。美国居民需要这个循环,美国政府需要这个循环,美联储需要这个循环,甚至海外资本也需要这个循环。这个循环对当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太重要了。

  FOMC 在 8 月 8 日说:“通涨压力会随着(过去)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和其他抑制需求的因素(能源价格、经济减速)在一段时间内减轻”。这是美联储再一次明确表达出更看重经济增长而不是价格稳定的意图。

[央行观察] 谢国忠:美国加息远未结束
[利率展望] 多数交易商预期美联储06年会将利率维持于5.25%
【相关专题】美联储第17次加息暗藏玄机?强势美元卷土重来?
【相关专题】西部牛仔携手华尔街巨子 美国财长换将
【相关专题】美联储迎来伯南克时代
【相关专题】美联储第17次加息暗藏玄机?强势美元卷土重来?

[结语]   美联储已经将制定货币政策时的关注焦点转换为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并重。然而,虽然现阶段美联储没有、也不肯承认在这两者中他们更看重哪一个,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才是美联储现阶段更为看重的因素。未来几个月,如果类似现在的局面持续,美联储基本上不会再考虑加息了。

广修供养 发表于 2006-8-10 17:14

原帖由 mai 于 2006-8-10 17:01 发表
何志成:息差交易与基本面的博弈 【2006.08.10 10:31】

  昨天,日本的机械定单数据出奇的好,但欧元、英镑兑日圆却创出10年新高,汇价的走势甚至不顾中国央行关于下半年会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人民币价格 ...
赞同。说的太好,美到我心里。:P:oh::D:vic:;)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