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
发表于 2007-2-12 16:10
原帖由 101 于 2007-2-12 12:20 发表
我对它中线看跌欧元的分析不理解。老师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
:kun: :mlw: 我是幼儿园大班级的学员 :han:
mai
发表于 2007-2-12 17:03
今天的加元我准备撤军为主,下移为主, 补倉为次. :red:
mamami
发表于 2007-2-12 17:05
???撤军??``
嘿嘿。。。MAI版心理撤军的点在哪里吖```:loveliness:
mai
发表于 2007-2-12 17:12
加元在预显美元強大 :D
mai
发表于 2007-2-12 17:14
原帖由 mamami 于 2007-2-12 17:05 发表
???撤军??``
嘿嘿。。。MAI版心理撤军的点在哪里吖```:loveliness:
不输至只赢30点
mamami
发表于 2007-2-12 18:16
不输只赢30点啊。。
那是什么位啊````应该不难诶```
anshun03
发表于 2007-2-12 18:58
Mai 版,各位汇友晚上好。加元上星期五那根长阴线比较难看,一举切断了好多根移动平均线,属于转势的前兆。但是上周的周线也是一根长阴线,而且几乎是光头光脚,意味这周应有可能开低走高。另外,油价有在62美元受阻回落的可能。因此,加元有回测前期高位的可能,但不会有效冲过1.1900。还有刚跌了第一天,就有所谓的汇评家在预测加元会直下1.14,正好说明加元不会直下,而是在短期拉起。我在1.1748 接了一手,是很早就挂单的。现在1.1648挂单再接一手,看回1.1870左右。时间应该在本周末,下周初。
mai
发表于 2007-2-12 19:27
原帖由 anshun03 于 2007-2-12 18:58 发表
Mai 版,各位汇友晚上好。加元上星期五那根长阴线比较难看,一举切断了好多根移动平均线,属于转势的前兆。但是上周的周线也是一根长阴线,而且几乎是光头光脚,意味这周应有可能开低走高。另外,油价有在62美元 ...
我挂在1.1655
anshun03
发表于 2007-2-12 19:45
原帖由 mai 于 2007-2-12 19:27 发表
我挂在1.1655
:han: :han:
mai
发表于 2007-2-12 23:47
何志成:为什么G7强调风险(一日一思)【2007.02.12 15:34】
一季度走了大约一半,外汇及其他虚拟金融市场除了日元表现有些“极端”之外,大多数货币和商品期货仍然在区间的“中部”——略微靠近头部的位置进行小幅震荡,似乎短期内没有巨大波动以及很高的单边“逼空”风险。
而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西方各国央行却不看好现在的平静,一再地提醒市场:平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突然巨大波动,甚至有出现货币金融危机的重大隐患。
在认真解读G7会议公报后我们发现,各国央行的主要担心是“对冲基金可能捅出大乱子”,而在危机爆发之前专门司职金融监管的各国央行却可能一无所知。
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一方面,有大量的数据说明对冲基金的发展极快,而且其中的大部分资金在从事与保证金相关的虚拟金融市场交易。也就是说,资金的放大倍数极高。在各类对冲基金中,私募投资基金的发展速度又最快,而这部分资金的投资项目大多数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根据西方媒体预测,2007年私募投资基金的募集规模可能较去年的规模再增长16%。伦敦的一家私募基金表示,去年它们私募的总规模已经达到4320亿,其中用于兼并及收购的资金就有2120亿;
另一方面,全球虚拟金融市场的“大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持仓量无法统计,而大量存在的衍生交易产品又可能极大地放大交易量。比如对目前市场最流行的息差交易持仓量到底有多大的估计差距就很大,有说2000亿的,也有说10000亿的;有人说日本央行的贷款统计并没有证明日元贷款被大量转移到别国资产上去,也就是说,息差交易的资金源头在那?我们无法判断;而也有人说,息差交易的资金源头主要是民间的——基金,而且是经过保证金放大的,因此从银行贷款(对企业)增加额上根本看不出来。
总之,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货币自由化趋势已经形成潮流,使虚拟金融市场得到了超常规发展,而全球金融部门对这个纵横全球的市场基本没有象样的监管——也没有办法管。作为对金融风险防范负主要责任的金融家们,看到越来越巨大的资金在从事完全“隐秘”的交易,却没有出现大幅度的震荡。对这种反常现象既看不清楚,更说不明白,只能以“暴风骤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来形容。
暴风骤雨最可能在什么市场,什么商品(期货),或者那些货币交易上发生?我们可以从各国央行行长的讲话中体味出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罕见地提到息差交易,同时一再地警告,投资者不要赌“单边”——只买涨,或只买跌。
什么是息差交易?过去我们简单地认为它只是“借低息日元,炒作全球资产”的套利交易。其实错了,如果仅仅是真实的套利,风险并不太大。而现在的问题是:95%以上的(息差)交易都是虚拟的,不存在真实的货币或货币与资产之间的转换,它们或是保证金交易——只是货币符号的转变;或是期权等衍生品交易(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没有到期就不存在货币之间或货币与资产之间的真实转换。绝大部分是虚拟的,绝大部分又是被极大地放大的,而且是全球所有的银行,所有投资者几乎都在做。这就是息差交易,它的风险有多大!如果有一天,息差交易的“单边趋势”突然转变——日元由单边下跌到单边上涨,必然触发投机者大量减持在全世界的股票,房产、商品期货,包括日元的对手货币(仓位),必然出现盘踞在非日货币和资产上的保证金交易和期权交易的非正常平仓潮,恐怕将造成全球性的金融震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这就是为什么G7(应该排除日本)官员特别担心又不便明说的原因。
西方各国央行突然警告市场平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波动,甚至货币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和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警惕性实际是在降低。近几年来,世界拜经济全球化和货币自由化之福,投资回报是年年上升,华尔街的年终奖金不断上涨就是一证——已经加到了人均60万美金的水平。不可否认,相当多的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是能够战胜市场,是发了大财的。例如,Blackstone集团下一只2002年年初才成立的基金,截止去年7月的年收益指标已经达到63%,4年翻了两倍,而标普500指数的同期年收益率仅有6.3%。可能正是由于能挣钱,甚至能挣大钱,不少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可能降临的警觉已经麻痹。更危险的是,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分析都是乐观的,甚至一些大牌的专家也习惯“老调重弹”,完全不去研究经济全球化和货币自由化背景下虚拟金融市场的新的投资规律。例如传统理论认为,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大大分散市场风险,甚至可以驾御风险。而现在的现实却是,正是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工具在隐藏风险,而这种“隐藏”的行为很可能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突然释放风险,放大风险。由于大量的市场评论都在诱导市场投资者忽略风险,息差交易仍然在高歌猛进,所以G7(应该排除日本)的金融高官们更坐不住了。
根据我的分析,G7(应该排除日本)的金融高官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就在华尔街的员工刚刚拿到年终奖不久,汇丰控股却罕有地发出了盈利预警,称去年该集团在美国的按揭贷款业务坏账,将较市场普遍预期的88亿美元高出了20%;而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企业债券的利率竟低到了与国家级债券看齐,甚至比国债更低的水平,出现了所谓“负风险溢价”。难道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能将企业偿债的风险降至与国家级同等,甚至比国债的风险更低?这基本上没有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息差交易者们现在是什么都买,已经买到风险最大的企业债券上了。实际上,它们谁也不想要企业债,无非是“恶炒”,做击鼓传花游戏。一旦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逆转,企业债息急升,所带来的连锁效应肯定将刺激息差交易的大规模平仓。
金融市场是复杂的,虚拟金融市场更复杂。优秀的分析师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鼓励投资者去冒险。现在,连从来反对干预市场,很少对市场发表评论的特里谢等人都直接谈到了息差交易,谈到了对冲基金的潜在风险。我们这些做市场分析的人能不转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