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转换引擎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在各国企业和家庭节省开支、倾向储蓄的背景下,是经济龙头美国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因此当前美国可能处于衰退中的迹象,已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在从前,一旦美国经济开始走弱,随之而来的便是其余各国的衰退,这一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但如今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至少迄今为止,尽管美国引擎已失去了动力,但其余各国的经济都在加速发展。让我们来看看引人注目的各项数据。美国实际国内需求的年增长率已从2004年的4.4%跌落至去年下半年的1.9%。而罪魁祸首则是低迷的房市:虽然消费者支出已好于预期,但住宅建设依然不振。那么其他各国也如此一般摇摇欲坠吗?恰恰相反,其他许多经济体却是呈井喷状增长。得益于强劲的国内需求,日本GDP年增长率在第四季度达到了4.8%。就算日本GDP指数以反复无常闻名,且此前的第三季度增长缓慢。但不管怎样,这已大大超出了预期,并且最终给了日本银行再次升息0.25%的信心。欧元区3.6%的年增长率同样也令人诧异,而且目前欧元区的人均GDP增长率也已超过了美国。此外,在亚洲、中东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国内需求势头也很旺盛。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美国扩大出口。去年截止至第四季度,美国商品出口总额增长了15%,这是自1988年来的最快纪录。而与此相反,进口的增幅却放缓到仅有4%。总的来说,2006年美国对华销售增长了1/3,几乎比该国从中国的进口(公认数量巨大)增幅快一倍。去年也是美国自1997年来,首次出现出口增幅大于进口的一年。虽然美国贸易赤字依然巨大,但在去年年末已开始出现收敛的迹象。在第四季度,美国贸易赤字占GDP的比重已降至5.3%,而在2005年的同一时期,该项比重为6.1%。事实上,在这一时期美国同外国的贸易净值对其GDP增长有贡献作用,而非拖累。
美国超市小推车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看法是有点夸张:过去5年间,美国经常账户新增的5000亿美元赤字看似庞大,但实际上仅相当每年新增全球GDP总量的0.2%。而现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各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了更多贡献。
可以预见,日本、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仍将延续巨大的贸易顺差,自然就意味着这些国家出口大于进口。但这些国家的顺差在性质上有所改变,而不仅绝对规模的改变,就会促进其经济增长。以中国为例,该国经常账户盈余在去年达到了GDP总量的8%左右,创造了历史新高。但据高盛(Goldman Sachs)统计,去年中国GDP增长高达11%,而中国净出口增长只占其中份额的2.2%,低于2005年的2.7%。而且高盛还认为,这一贡献度会在今年缩减到1.6%。因此,今后中国绝大部分的经济增长将来源于内需,而非出口—— 而且现在中国国内消费已经超出了官方数据所示。
然而说这些还是为时过早,因此不要得意忘形。随着今后美国房价下跌的负财富效应的显现,开始成为消费者支出的沉重包袱后,明年才是真正考验各国经济增长后劲的关键时期。但人们还是能从现有的迹象中获取些许信心:那便是,就算没有美国消费大军,世界经济或许也能应付自如。 ;) ;) ;) 利好米元 :han: :han: :ha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