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2198 发表于 2007-7-28 22:28

原帖由 wzqnn 于 2007-7-28 13:57 发表 http://www.y2.cn/images/common/back.gif
博客上的文章有时候要认真看才知道那篇是司令写的,那篇是转贴。

那当然

wu2198 发表于 2007-7-28 22:40

美国人借钱消费拉动经济 人均3万美元

  从历史上看,美国人并非天生就倾向超前透支消费。然而,消费者主流群体的生活安全感已今非昔比,这成为美国人改变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是全球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但也是内外债务包袱最大的国家,联邦政府的累计债务高达天文数字8.9万亿美元,人均3万美元。即使这样,美政府债务上升速度仍在加快。自2006年10月以来,日均债务上升幅度为13亿美元。
  作为个人,美国人富有不容置疑,财富的平均拥有量高居世界前列。然而,包括中产阶层在内,多数美国人一辈子都在应付债务,房屋贷款、汽车贷款、家具、电器贷款,以及信用卡欠款等等,五花八门。借钱消费,先花再挣,早已成了美国消费者的生活规律。然而,从很大意义上说,挥霍无度的美国人的消费热情,这些年来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增长。
  美国人的传统模式本来也是"先储蓄再适度借贷"。数十年前美国人要买房买车,大都先积蓄到足够的钱付头款,银行才会根据购房者的还贷能力,批准住房贷款或汽车贷款。然而,近年来这一传统借贷模式被大面积颠覆,尤其是房地产火爆阶段,不少美国人购房贷款模式转变成"全额借贷",不付一分钱头款。
  十多年来,前所未有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轮番上涨,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感到自己空前富有。为刺激消费者的借贷热情,美国金融机构陆续推出吸引力极大的再贷款。消费者再贷款的目的一是追求更低贷款利率,二是从再贷款中提取现金消费。他们大多用这笔款维修房屋,购买大件,或带着全家外出旅游享受生活。据统计,2004、2005两年美国人住宅再贷款总额为2.9万亿美元,而人们通过再贷款等途径提取现金增加消费的数额,高达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美元。
  为刺激美国人消费借贷,银行更推出一种新的借贷产品,即"住宅现金信用账户"。只要房主的信用好,银行就可为房主开设一个有支出上限和到期年限的账户,允许户主在限度内随意支取,只是支取多少,就得付多少钱的利息,而利息的高低取决于美国银行账户平均利息标准。当然,这类长期信贷契约到期时,户主必须本息付清。数年来,这种住宅抵押信贷,为众多美国人提供了超前消费的便利,也成为维持消费增长的一大因素。
  信用卡近年来的广泛使用,更刺激了美国人在收入增长缓慢前提下的消费持续增长。近年来信用卡公司激烈的竞争,不但已经蔓延到大学生等经济仍不独立的人群,甚至高中生都已成为信用卡公司竞争的对象。信用好的消费者从开始时只拥有一两张卡,到今天可拥有十多张乃至20多张信用卡。美国《新闻周刊》的统计表明,过去20年间美国消费者的信用卡债务已经上升了3倍。
  美国人并非天生就倾向超前透支消费。上世纪70年代中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美国人的储蓄率从8%上升到12%。然而,经过数十年沧桑,尽管美国穷人生活前景仍不光明,但消费者主流群体的生活安全感已今非昔比,这也成为美国人改变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
  反观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兴经济大国,可以看出包括日、韩等亚洲人高储蓄低消费模式的持恒。这固然有亚洲人"未雨绸缪"理财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但医疗保险不健全、退休养老机制不完善等长远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亚洲人的消费倾向。可想而知,当消费者有严重后顾之忧时,他采取的理性措施就是提高储蓄以备不测。为此,像我国及韩、日等出口贸易导向型经济体,要转变成像美国这样的国内消费拉动型经济,最根本的问题是要为国内消费持续增长解套,解决好医疗保健、住宅、养老等相关社会问题。
□ 李正信  华夏时报

年头_年尾 发表于 2007-7-28 22:46

qdsg56 发表于 2007-7-29 00:58

欧元日图的上升通道真是严谨啊!

haoan 发表于 2007-7-29 08:40

回复 #1725 wu2198 的帖子

JJ周末也没出去约会?
这两天博客上更新了不少东东.

新手上路ing 发表于 2007-7-29 10:17

JJ的blog图片也变空军了:D

lfb1215 发表于 2007-7-29 16:56

大家周末快乐

vivistar88 发表于 2007-7-29 17:53

經常上40的博客看文章,受益很多,還沒說過謝謝,非常謝謝

mgforex 发表于 2007-7-29 22:19

周末愉快

走进华尔街 发表于 2007-7-29 22:27

楼挺高
页: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查看完整版本: 非美技术走势分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