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b
发表于 2007-10-16 18:22
:vic: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45
威尔鑫点金10.16:油价强势接力弱势美元助推金价
美元
周一美元以78.18点开盘,最高上试78.27点,最低下探77.96点,报收78.04点,较前交易日下跌14点,跌幅0.18%,日K线呈现一根延续回软的小阴线。
周一市场数据面静淡,美元延续弱势反弹后的惯性回软。消息面上,格林斯潘在接受CNBC电视频道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信贷危机状况有所缓解,但其对伦敦银行同业拆息及其他主要利率的残留效应仍将逐步体现,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放缓。他表示,信贷危机影响虽然没有在第三季度数据中得到反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会在第四季度显现。尽管如此,格林斯潘仍预计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低于50%。结合美国近期公布的良好经济数据,我们认为短期继续看空美元可能面临一定风险。不管从分钟K线还是从日K线形态观察,一旦美元动态回升至78.40点上方企稳,那么短期美元的走势就可能出现转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进一步诱发的美联储大幅调降联邦基金利率,似乎已经成为“短期”美元的最后利空。上周公布的两大经济数据以及此前良好的9月非农就业数据都示意,短期基本面对美元的不利影响正在消除:美国公布的8月贸易赤字为575.9亿美元,预期赤字为590亿美元;美国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周五公布,9月份零售额增长0.6%,比此前预期高一倍。
技术面上,威尔鑫同样认为美元阶段性可能已经下跌到位,短期有形成双底回升的可能。当然,这只是预见性的推导,目前尚未见到双底雏形。如美元日K线图示:
波浪理论的运用在美元以往的运行中往往较为有效,对于美元8月中旬后下跌的目标位推导,往往可以通过其前一下跌浪来进行。美元从6月中旬的83.27点下跌至8月初的79.96点下跌浪,该浪向下的161.8%黄金分割位往往成为美元随后破位下行的理论目标参考,图中所示,美元在9月底刚好触及该线支撑后展开弱势反弹。上周末美元于再度回软中形成了一定的下跌抵抗,我们认为不排除美元在本周开始形成短期双底回升的可能。一旦美元在短期基本面回暖下展开强有力的技术性反弹,那么图示中的阻速线2/3线,以及作为自05年11月以来形成的下降趋势线H可能会成为美元反弹的强劲共振反压。当然,在这之前,美元可能还会面对8月初于80点附近的形态反压。
就资金流向而言,对冲基金对于阶段性继续作空美元似乎也心存谨慎。从纽约期货交易所(NYBT)中美元指数期货的仓位变动分析,截至10月9日当周,纽约期货交易所美元未平仓合约总计70580手,与10月2日当周的40574手基本持平。基金对应的净空头寸由24563手微幅减少200手至24363手,美元对应小幅上涨18点。反应出对冲基金似乎已不敢进一步明目张胆作空美元,这种迹象在9月中旬美元下破79点后就已开始体现。此外,还有一个一般分析人士不太能够关注到的现象,那就是自7月中下旬开始,美元的下跌与对冲基金在美国期货交易所作空美元的资金介入程度呈现“底部背离”态势。即7月中下旬美元的波段运行底部虽远远高于目前美元的短期低点,但对应的基金净空头寸却是相反,目前基金持有的美元期货市场净空头寸虽依然处于历史绝对高位附近,但依然略低于7月中下旬的净空峰值。这种现象提示我们不要再度盲目看空阶段性美元。
黄金
周一国际现货金价以748.9美元开盘,最高上试760.25美元,最低下探747.4美元,报收758.85美元,较上个交易日上涨9.35美元,涨幅1.25%,日K线呈现一根再创27年新高的中长阳线。
周二国际现货金价于亚洲早市749美元附近开盘之后即延续单边缓缓趋升态势,欧洲初盘,金价上行至756美元附近横盘强势整理。并进一步在美国开盘后脉冲上行至760美元。但整个美国盘面,金价并未呈现进一步的明显上扬,而是维持于756~760美元附近的区间振荡。尾盘固守日内绝大部分涨幅,终盘形成影线较短而实体明显的中长阳线,彰显阶段性强势表象。
周一金价的强势演绎似乎更多受到美元进一步回软与油价再创纪录新高的双重提振。虽美元的回软幅度较为有限,但美元日内趋空环境有利于巩固金市已经即得的强势,原油的走强则有如为金市多头火上浇油。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价格周一劲扬3%至逾每桶86美元的历史新高,受中东紧张局势、冬季燃油供应忧虑及美元走软提振。但有一点我们需要留意,即在美国交易时段,美元依然动态趋空而原油维持劲扬的态势下,国际金价呈现出滞涨走势,显示760美元遭遇到短期明显抛压。但鉴于其日内涨幅本已累积过大,故对于这样利多环境下滞涨,我们似乎也可以理解。甚至认为多头对金价上行的节拍控制得较为稳健。基本金属方面,周一基本金属在大多交易时段表现良好,但终盘受美国股市不佳的表现而令涨势受限。但我们认为短期基本金属仍将偏多方向发展。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期金周一受通膨忧虑及投资基金的强劲买盘带动收高。黄金交易机构ScotiaMocatta主管Andy Montano称,“油价是金价上涨的推动因素,目前油市走向主要由土耳其及伊拉克的政治局势所左右,基金现在也在买进。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48
商币高点滑落 注意回调可能 - 主力军(10月16日)
欧元兑美元:上个交易日,欧元走势振荡,汇价波动范围4161-4242。中线,欧元仍然是上升趋势,关键支撑在4000整数关附近。短线,欧元处于调整之中,上方阻力4280附近,下方支撑4010附近。昨日,欧元再次受阻于4240;今日继续关注4240位置,如不能有效上破,超短线将定下向下的基调。
观望,或4230附近,做空欧元。
英镑兑美元:上个交易日,英镑上行为主,最高到达0436。中线,英镑仍然是振荡走势,阻力在0500和0650附近,支撑则在0080附近。短线,英镑也是振荡行情,下方支撑在0250附近,上方阻力在0500附近。今日关注0470阻力,如不能上破,可以做空英镑。
观望,或0450附近,做空英镑。
美元兑瑞郎:上个交易日,美瑞小幅向下,汇价最低到达1778。中线,美瑞走势不甚明朗。短线,美瑞振荡向上,但受阻于1900。超短线,汇价围绕1820上下振荡,多空双方对该位置的最终争夺结果即形成后市方向。今日走势,预计仍会在1820附近振荡。
观望,或1770附近,做多美瑞。
美元兑日元:上个交易日,美日走势振荡,汇价波动范围11710-11793。中线,美日向上振荡,阻力在11790和11870附近。短线,美日振荡向上,暂时受阻于11790,从而展开窄幅振荡。昨日,汇价再度受阻于11790;今日回避操作美日,观察受阻后下方支撑位置。
观望。
美元兑加元:上个交易日,美加小幅探底后回升,汇价波动范围9705-9776。中线,美加下跌趋势依然完好,阻力在0020附近。短线,美加也保持向下,但跌势明显放缓,临近的阻力在9800附近。今日观望,注意9800的阻力强度。
观望。
澳元兑美元:上个交易日,澳元下行为主,最低到达8958。中线,澳元仍然是上升趋势,下方重要支撑在8800附近。短线,澳元也依然向上,但升势有所放缓,且上行结构比较复杂。今日观望为主。
观望。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49
拯救次级债危机可能带来后患 - 左小蕾(10月16日)
8月9日起,美联储累计向金融系统注资1472.5亿美元,以期增加市场流动性,防止信贷市场危机进一步恶化。在一系列注资行动之后,8月17日美联储突然宣布降低再贴现率50个基点。9月18日,美联储“不负众望”地宣布降息50个基点,并声称如有必要将继续降息。在通涨预期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联储放弃一贯钉住通涨的货币政策,释出明确的信号,次级贷的严峻形势大于通涨威胁。
1. 救得了市吗?
一段时间来,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是频频出手,一救再救。如此大动干戈能否达到拯救市场、稳定经济的目的?
首先,次级信贷几乎影响到了与“债”相关的整个市场。次级贷违约增加使所有与次级贷相关的债券产品突然之间无人购买,遽然出现流动性风险,危机冲击了公司债券、机构债券和商业票据市场。据美联储当时公布的数据,美国商业票据市场总值连续三周减少。美联储向市场注资不仅针对次级贷显现的问题,同时是在力保包括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在内的整个债市。问题之一是,美联储需要多大规模的注资才能保住几乎全部卷入次贷风波的大型金融机构,以及受大机构风险延伸而充满系统风险的资本市场?
其次,随着次贷本身的利率浮动期限不同是否会出现更大的风险?有报道显示,次级贷的规模大约在一万亿以上,随着固定利率不断到期和高浮动利率期限开始,次级贷风险的影响会越来越频繁和显著。由此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是否意味着政府救助行动随着次级贷风险的升级而需要不断升级?
第三,与次贷相关的衍生产品链非常长。次贷本身是一种杠杆业务,次贷衍生产品是把杠杆这种金融工具运用到极致的一类金融市场。报道显示与次贷相关的衍生品也有万亿以上的规模。违约率大幅增加以后,风险被杠杆效应放大,衍生产品的杠杆放大效应在衍生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从最初的次级按揭,到CDO(债券抵押凭证),再到CDS(信用违约掉期),这里可能会带来第三个问题:政府的救助行动能否在每一类衍生产品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一一实施救助?
更重要的是,次级贷危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次级贷款的大面积违约,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滑,以及相关投资的下降,可能带来整体经济的较大衰退。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救助,是短期性的救助,有的甚至只是隔夜贷款。对整体经济的放缓和萧条而言,这种短期救助行为的作用可能非常有限。如果美联储采取降息刺激经济的发展,随着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增长,通胀压力显然还会上升。货币政策将面对需要升息遏制通涨与降息救市的两难局面。
降息会带来公司债券、机构债券和商业票据收益率的下降,突然降低这些已经告急的债券市场收益率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整个市场的信任危机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虽然全球主要货币当局联手大规模救市,人们仍然担心。就像一幅漫画中所描述的那样,美联储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救起了一条大鲨鱼——大的金融机构,但是众多还不起房贷的人仍然在海里挣扎,不知是否能够死里逃生。
2. 新一轮全球流动性过剩?
另一方面的担忧是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的大规模注资和放松银根的行为,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全球流动性过剩?
降息从整体上放松金融环境,增加货币供应,稳定市场。华尔街、伦敦金融市场、东京证券市场可能稳定了,但是新增加的流动性是否会再次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带来全球资产价格的更大的泡沫?
格林斯潘先生在其新书《动荡的年代》中也直言不讳,2001年为救助美国“9·11”事件后经济的放缓,NASDAQ市场高科技泡沫的破灭,为了恢复经济增长,美联储曾经大规模出手救市。其方式就是连续二十余次降息,1%的低利率保持超过两年之久。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加上全球化推动资本的全球流动,欧洲美元、亚洲美元、石油美元越来越多。
全球三大经济体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带动各大经济主体的经济复苏和增长。这个过程副产品之一就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全球经济失衡,推动全球资产价格的膨胀。
过剩的流动性推动了对冲基金和其他形式私募基金的空前发展,加速了资本的全球流动。过剩的资本在全球寻找机会,中国深陷全球货币过剩的漩涡。全球资本的大量涌入,使中国外汇积累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被大肆渲染,现在更是带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面对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中国有必要深入思考应变之策。
3. 埋下下一次危机的伏笔?
第三方面的担忧是美联储的救市可能会放纵金融投机者不断制造高风险收益机会,完全忽视金融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最后不得不让全世界特别是新兴市场来埋单。在这个意义上,拯救次级贷危机可能给全世界所有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个非常糟糕的案例。
次级贷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经营风险的“风险市场”。“经营风险”就是把风险当作商品,精心包装以后进行交易和转让,实际上是在买卖“风险”。当“风险”作为“产品”的买卖越做越大的时候,市场就变成“风险市场”。如果金融市场以销售“风险”为主,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便是“经营风险”。当银行家们开始“经营风险”的时候,整个金融市场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市场就不再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也不是一个投资的平台,而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融家们“高风险”的游戏,真正的投资者可能被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就次级贷市场而言,次级贷的信贷对象是信用根本不合格的低信誉群体。许多人根本没有正常收入,次级贷是一个信誉风险极高的产品。
其次,次级贷的衍生产品链每一个环节都在放大风险。贷款机构把次级贷转手投资银行,投资银行精心设计生产出“CDO(债券抵押凭证)”,转手其他比较保守的投资机构转嫁风险。然后把违约风险更高的部分生产成“合成CDO”,高价卖给投资银行派生出来专门进行“表外作业”的对冲基金们,完成了长长的“风险”销售过程,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风险市场”。
这些看似“功德圆满”的生产、销售、创新过程,实际是在上不断叠加风险。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债券本来是易生成,难脱手的资产转化产品。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政府基金的投资必须符合一定的投资条件,即被投资品必须达到穆迪或标普的AAA评级,次级房贷MBS连最低投资等级BBB都不够,许多大型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本来是可以与这些风险产品绝缘的。
但是投资银行们经手次级贷以后,进行风险的全面包装,使评级公司给出AAA、AA的评级,把高风险的次级债“评”成低风险产品,达到传统比较保守的投资机构的指标。这个过程有专家描述为类似不法商贩将麦当劳倾倒的废油收集起来,再经过简单的过滤和分离,“变废为宝”,重新包装一下又卖给餐馆老板炒菜或煎炸油条。“风险”作为产品就在不断转手过程中“牵连”越来越多的人,风险也就不断扩大。
第三,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是高风险的杠杆运作。对冲基金手中的CDO资产在“高风险高收益”的定价模型下不断膨胀,对冲基金经理就用浓缩了风险的CDO向商业银行要求抵押贷款。银行们接受高风险的抵押品发放贷款,这样,银行已经对同一笔贷款叠加了多次风险。
现在美联储降息,通过印发钞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拯救,并通过这种“政策拯救”来降低损失和保护市场。近日,斯蒂格利茨教授指责格林斯潘在位期间频繁地动用这种“政策拯救”与次级贷危机有关,认为他总是在市场出现问题之后通过降息或紧急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与他的纵容有极深的渊源。
我们认为,格林斯潘过去的做法和伯南克先生现在的行为,从短期稳定市场和复苏经济的角度来看,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但从长期来说,这种拯救行为可能会助长金融机构极大的道德风险。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被救起的奄奄一息的鲨鱼,实际上拿到了免死金牌,因而会更加无所顾忌地经营比次级贷更大的风险,带来今后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最后付出代价的可能是全球较弱势的新兴市场,比如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的趋势下。
对经营高风险次级贷产品陷入破产边缘的机构实施救助的另一个巨大后患,是给新兴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极端负面的样板,对政府在市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给了一个错误的定位。政府对市场参与主体自己制造风险而引发的市场动荡和危机施以援手,给不成熟的新兴市场的风险投机行为发放了一个“无风险”的护身符。既然赚了是我的,赔了有政府埋单,博弈高风险就成为只赚不赔的买卖。新兴市场不对社会和整体经济负责任,新兴金融市场将遭遇巨大的道德风险及市场危机。
至今为止,次级贷风险的规模和深度还不是很清晰,美联储的救市是否能避免次级贷风险带来美国经济的硬着陆,进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还存在许多不明朗的因素。即便救助行为能在短期内稳定美国经济,但是否会重演2001年针对纳斯达克市场救助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而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还不得而知。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带来的后患,是全世界各大市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现在的国际金融体制下,短期内中国可能很难改变全球金融市场的格局。但是“明哲保身”之道和“前车之鉴”是可以把握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49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回落39个基点 - 崔亮(10月16日)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结束了连续的小幅走高,10月15日小幅回落39个基点,报7.5153。
上周末央行公布外汇储备余额突破1.43万亿元,同比增长达45.11%。分析人士均认为,这将为人民币的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但这没有阻止昨天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下跌。建设银行外汇交易员刘汉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主要可能是因为隔夜美元走势开始趋强所致。
他说,近期美国良好的经济数据,对一直疲弱的美元提供了较大的支撑,不过这种情况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昨日下午,美元的交易重新走上熊途,因此他断定,相对于美元,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将不会改变。
“美元将很可能在最近两年都不会改变弱势。”他断言,原因就是对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强烈预期,从而,美联储的减息依然是大势所趋;而与此同时,在欧元区尽管有次级债的困扰,欧元将可能在短期保持利率不变,但长期来看,加息的预期将对欧元的币值加码。
而对于人民币而言,多位市场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9月份CPI仍可能保持在6%以上,央行很可能在近期加息,这更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昨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1欧元兑人民币10.6462元,100日元兑人民币6.3857元,1港元兑人民币0.96922元,1英镑对人民币15.2730元。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49
澳元兑美元上涨30个基点报0.9076 刷新23年高点 - 王蔚祺(10月16日)
上周五美国发布的强劲数据提振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的信心,受惠于大宗商品需求和套利交易的恢复,昨天澳元兑美元创23年以来高点。
昨天澳大利亚并没有重要经济数据发布,但上周五美国发布的零售额数据意外强劲,9月商品零售额增长0.6%,超过先前0.2%的预期;除汽车以外的核心零售额增幅也超过预期达到0.4%。
个人消费是美国GDP比重最大的部分,占经济总量的70%。9月消费支出的强劲缓解了美国经济走向萧条的担忧,同时投资者相信中国和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将削弱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
此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定于在北京时间周二上午7点发表关于经济前景的演讲,市场预期伯南克可能会提到美国经济的韧性足以克服楼市下跌的影响。
“伯南克可能会安慰对美国经济可能走向衰退的担忧,”日本岗三证券公司的债券和外汇交易员相马努表示,“对美国经济前景过分悲观的交易员正在进行调整。”
全球经济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增强对包括大宗商品、套利交易等高风险资产的偏好,澳元作为商品货币和高收益货币,走势得到提振。
截止到北京时间周一18:11,澳元兑美元刷新23年高点,上涨了30个基点报0.9076;澳元兑日元上涨42个基点报106.84点。
尽管如此,由于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已经宣布将在11月24日进行联邦选举,而澳大利亚联储的货币政策会议定于11月6日召开,即处于竞选中期。因此分析师预计,为了减少政治摩擦,澳大利亚联储将在11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这将令澳元承压。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54
准备金率调整对债券市场影响甚微 - 郭茹(10月16日)
受到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预期大盘股发行影响,昨天(15日),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有所上涨,同时,紧缩预期促使债市继续维持弱市整理格局,上证国债指数下跌了0.05%,收于110.04点。
银行间市场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昨天上涨了25.89个基点至2.4136%,其中21天以上长期品种上涨幅度较大,21天品种涨32.14个基点至3.5345%,1个月期品种上涨45.09个基点至3.8956%,而1天期品种则下跌了1.12个基点至1.9106%。
分析人士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主要影响到了中长端利率,而对短端利率影响相对较小,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也甚微。
“准备金25日才正式上缴,届时中石油等大盘股也可能回归A股,因此中长端回购利率的涨幅更大。”一国有银行驻上海资金部人士表示,此外,当天短期债券利率有所上涨,这可能也与机构提前卖券以准备资金有关。
申万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准备金率的上调可能造成短期内市场流动性将有所紧张,促使回购利率波动加大,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机构的流动性可能更加紧张。但由于9 月份顺差达到239 亿美元,外汇占款可能达到3000亿元,另外10月份和11月份到期票据规模大,因而整体来看,市场流动性仍显宽裕。
央行上周六年内第八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3%,达到历史高点。此次上调冻结资金约1900亿元左右。而10月份有3600亿元票据到期,因此,目前来看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仅对冲了部分到期央票。再加上外贸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增长的迅速增长,总体来看,准备金率调整对于资金面影响较为有限。
但由于9月份信贷数据显示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仍然偏快,这加剧了市场对于央行会继续出台紧缩政策的预期。再加上目前9月份CPI还未公布,市场仍处于观望气氛中。
“目前市场的交易不是很活跃。”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表示,市场在等待央行进一步加息政策的出台,等这只靴子落地后预计交易会逐渐活跃起来。
对于第四季度的投资策略,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长债收益率已处于高位,进一步的上涨空间有限,因此可以择机介入,适当配置长债以提高收益率。而中短期债券受加息影响较大,目前仍应持谨慎态度。
今天央行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50亿元1年期票据,发行量较上周增加10亿元,仍维持低量。分析人士指出,在目前央票发行规模不足的情况下,央行利用正回购滚动回笼可能成为后期的常用手段。上周二央行还同时进行了80亿元的28天正回购操作。本周到期票据930亿元,较上周减少440亿元。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54
次贷阴影挥之不去 华尔街欲联手“救市” - 朱周良(10月16日)
随着次贷风暴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华尔街正在酝酿与1998年长期资本对冲基金破产危机期间类似的联合救援行动。据美国媒体披露,为了预防更多类似贝尔斯登对冲基金破产的悲剧发生,以花旗集团为首的美国各大银行近日正在财政部的主持下商讨一项合作计划,准备联手创建一个资产高达1000亿美元的“救急基金”,后者将在紧急时为一些银行旗下的基金提供资金援助,使得这些基金不用被迫“甩卖”旗下的资产支持证券(ABS)并招致严重亏损。如果一切顺利,这一基金将在当地时间15日正式宣布推出。
据称,在美国财长保尔森的极力推动下,美国财政部日前在华盛顿召集花旗、美国银行以及摩根大通等美国最大的银行开始了上述讨论,保尔森的首席国内事务顾问罗伯特·斯蒂尔主持了会谈。上一次华尔街金融机构联手救市的情况发生在1998年,当时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产管理公司因外汇投资失误而濒临倒闭,美联储不得不紧急召集7家美国最大的银行和投行共同出手相救。
知情人士称,近期的讨论主要针对所谓结构性投资工具(SIV)展开,美国各大银行旗下一般都设有这类业务部门,后者主要通过向公众发行短期债券姆绞饺谧剩儆糜谕蹲适找媛屎芨叩母骼嘧什С种と贰H欢坏┬糯谐《吹贾峦蹲嗜朔缦找馐短岣撸琒IV很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进而可能被迫大量以低价出售旗下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并蒙受巨大的损失,如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已破产对冲基金的境遇一样。
不仅如此,由于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牵连度,大型银行旗下SIV部门因次贷危机蒙受的损失将很快波及银行、投行、券商和对冲基金,各类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价格都大幅缩水。在最糟的情况下,如果各大银行被迫计入重大损失并引发全面的信贷危机,整体经济也将受到巨大冲击。
据穆迪统计,在次贷危机集中爆发之前的7月份,美国各银行旗下的SIV资产总额接近4000亿美元,目前则降至3200亿美元左右。而花旗银行占有最大的份额,旗下7个SIV部门的资产总额接近1000亿美元。
按照花旗提出的新计划,今后再次发生SIV出现融资困难的情况时,新成立的联合基金将出面收购这些机构旗下的资产支持证券,从而使得这些SIV避免“割肉”。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实际操作中,这样一只基金的运作仍存在不少难题,譬如各家SIV旗下资产的定价标准不尽一致等等。为此,各方在过去几周已在财政部和纽约召开了多次会议。
另据消息,英国金融管理局(FSA)也已建议该国一些设有SIV部门的银行考虑加入上述计划。据悉,英国最大银行汇丰控股旗下的SIV部门目前的债务规模也达到350亿美元。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54
信贷增长将受严控 政策面继续紧缩 - 梁福涛(10月16日)
10月12日,央行公布了三季度末及9月金融运行数据。数据分析表明,尽管多次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三季度银行信贷增长逐月上升。原定全年15%的信贷增长目标对应的全年新增规模为3.38万亿元,1-9月新增信贷规模与之就差200亿元,显然这一目标已经无法实现。
鉴于目前信贷继续多增一部分在于消费性贷款多增,贷款结构日趋合理,预计后续继续实施严格的信贷控制政策,但不会实施“一刀切”全面停止贷款的政策,以防止经济硬着陆。预计具体政策,一是在物价依然较高的情况下再次提高利率,同时应该缩小利差;二是存款准备金率继续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继续加大;三是央行对银行信贷进行规模控制的窗口指导。
央行10月13日再次常规性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高点,但鉴于后续过剩流动性继续多增,信贷增长持续较高,存款准备金率再继续常规性上调依然可能。
从后续趋势看,利率政策是否进一步提高与物价上涨趋势有较大关系。PPI持续下降,猪肉价格回降,粮食价格企稳,若这些支持后续CPI上涨空间有限的判断,则利率政策实施总体将逐步趋于谨慎。鉴于年内物价总体维持较高的水平,年内再次提高利率的可能还是存在的,10月也是提高利率较好的时机,同时利差也应该有所缩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数据显示新增外汇储备量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增货币流动性在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小。我们认为,新增外汇储备下降与外汇结汇管理制度改革和央行外汇掉期操作业务有关,鼓励藏汇于民和央行掉期放出外汇等都会导致新增外汇储备下降。而只要国际收支顺差没有减小,新增货币流动性不会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会减小。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7-10-16 18:55
提高有效货币需求抑制流动性过剩 - 戴金平(10月16日)
200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巨量上扬,股票市场价格持续高涨,房地产市场价格也快速上扬。今年以来消费品价格指数也出现加速上扬的趋势。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扬,物价指数的攀升,都应该归结于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出路在于两个: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提高有效货币需求
200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巨量上扬,股票市场价格持续高涨,房地产市场价格也快速上扬。今年以来消费品价格指数也出现加速上扬的趋势,这些现象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的高度关注。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扬,物价指数的攀升,都应该归结于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显著的流动性过剩。
1.股票价格持续和加速上扬
2005年6月以来,在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性利好的刺激下, 上证指数(行情 股吧)由998点涨至2007年8月31日的5200点左右,两年的时间里累计上涨了4倍多,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总市值超过22万亿元,已经超过了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
2.地产价格持续和加速上扬
进入2001年以来,全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了普遍上涨,2001年至2006年的6年间,平均涨幅达到7%。其中2003年涨幅达到9.7%,其后的几年间仍保持高位增长,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房价涨幅更为巨大。近年来一些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急速上扬的态势。
3.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扬
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从2003年开始有所上涨,随后几年除了2004年接近4%以外,均保持在不到2%的水平。然而进入2007年以来,物价水平呈现加速上扬趋势,6月和7月的同比涨幅分别达到了4.4%和5.6%。
流动性过剩的外部成因: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
“9·11”事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实行了低利率的货币扩张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迅速增长。国际上对全球流动性的测度表明,无论从广义货币还是从狭义货币测度,自1996年以来全球流动性的增长已经高于全球名义GDP的增长,尤其使2001年到2003年期间尤为明显,除加拿大外,其他国家虽然表现时间和程度不同,但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促使了流动性的加速度扩张,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使资产价格迅速上涨。
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过商品和资本流动传导到中国。经常账户的持续顺差、外国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以及国际投机资本的违规流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巨额增加,中央银行因购买增加的外汇储备而被动投放了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的内部成因:货币供给的增长面对相对下降的货币需求
从1998年以来,每年新增广义货币量均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特别是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了45237亿元和49538亿元。除2004年以外,每年广义货币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额均为正值,最高达到2002年的10.12%,9年的平均值为4.48%。
持续增长的货币流量导致货币存量的积累。2006年美国GDP总值为12.9亿美元,M2存量为7.1万亿美元,M2/GDP的值为0.55。而与此同时,中国2006年GDP为20.94万亿元,M2存量为34.56万亿元,M2/GDP达到了1.65,相当于美国的近3倍。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结构性紧缩作用有限。增加的货币供应没有完全转化为消费和投资,而是依然滞留在银行体系之中。从1998年开始,随着存、贷款余额的大幅上涨,存贷差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超额准备金的年增长速度达到32.9%。
这些滞留在银行体系中巨大的货币存量,被称为“笼中的老虎”,迟早要释放出来。但是存量货币的释放在什么时间、选择何种方式则需要考察货币需求。
我国居民资产总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货币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居民资产由货币资产向证券、不动产等非货币资产转移的结构性调整使得货币需求的增长无法与巨大货币供给的存量增长相一致。
居民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集中体现为,货币资产的比例下降,风险资产的比例上升,储蓄向股票投资、不动产投资的转移,货币资产的需求降低。相对降低的货币需求面对着强大的货币供给存量,出现了严重的货币供求失衡,也就是流动性过剩。
居民资产由货币向非货币资产的转移,在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同时,极大地刺激了非货币资产价格的上扬,在理性预期推动下,资产进一步向非货币资产转移,进一步形成理性投机泡沫。然后,资产价格上扬的收入效应会发挥作用,刺激消费增加,推动消费价格上扬。
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和对策
1.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
东亚各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给我们很多警示。泰国对1990年至1995年的过剩流动性没有采取审慎的措施,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出现报复性货币贬值。日本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房价、股价飞涨,随后泡沫破灭造成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我国台湾地区在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资产市场经历了一个急速膨胀和泡沫破灭的过程。
2、造成经济结构扭曲,实体经济受到损失
如果储蓄资金大量涌入资产市场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可能造成一方面资产市场资金充裕,资产价格不断走高,而另一方面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短缺。为了抑制资产泡沫,货币当局不得不采取升高利率、提高准备金比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致使企业贷款成本加大,增加实体经济的负担。另外,通货膨胀引发的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讲,还要承担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出口价格的提高,企业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如果任由这种危害持续,会驱使企业丧失生产积极性,而追逐投机收益和短期目标。当前一个急需关注的问题是出口加工型企业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逆转。
基于上面的研究,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出路在于: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提高有效货币需求。
1.继续完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导向,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近年来广义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放缓的趋势,但是基于有效货币需求的下降局面,为了取得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进一步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将货币供给控制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内,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2.加强资本监管,防范流动性的国际输入
从防范流动性输入着手,加强经常项下企业进出口的真实性审查,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监控,防止部分资金以套汇、套利为目的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也要跟踪其流向,防止投机资金的进出。在继续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建立有效的跟踪、预警机制,防止境外资金以直接投资为名行短期投机之利。另外,我们可以考虑对进入资本征收资本税,提高投机资本的投机成本。
3.从居民资产结构入手,降低对非货币资产的需求,增加居民的有效货币需求
通过扩大非货币资产市场的供给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