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美国经济可能出现“滞胀”?
次贷风波使美国遇到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问题,美国经济可能再次步入“滞胀”时代。相关数据说明美国经济已经开始衰退
2007年的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6%,2007年全年GDP增长率为2.2%,是近五年来最糟糕的表现。(美国GDP增长率2003年2.9%、2004年4.4%、2005年3.5%、2006年3.2%。)另一方面,美国的通货膨胀又非常严重,消费者支付商品的价格在2007年第四季度上涨了3.8%,而第三季度的涨幅仅为1.8%,2007年CPI指数上涨了4.1%,达到了17年以来的最高值,且2007年第四季度CPI指数上涨高达5.6%,远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1%到2%的范围。“高通胀”状态下经济的“低增长”,表明美国经济可能步入滞胀阶段。
美国市场的房屋价格即美国经济的晴雨表也以惊人的速度大幅下挫。继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后,房地产业作为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得到充分发展,2000年至2006年美国房价上涨了1倍多,而次贷风波使房地产市场首当其冲遭受重创。据标准普尔公司报告,2007年美国房屋价格下降8.9%,成为2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仅第四季度,Case-Shiller指数主要跟踪相同房屋的多次销售情况,因此被许多观察家认为是衡量美国及大城市房地产价值的最佳指标,但该指数最主要的缺陷是其过于向房市泡沫最严重的沿海地区倾斜。美国房屋价格指数就大跌5.4%。另据典型调查,2007年末在美国2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的房价低于年初价格,其中8个城市的降幅达到两位数,这2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仅在2007年的12月份便下跌2.1%,全年下降9.1%,其中1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在2007年12月份下滑2.3%,全年下跌9.8%。截止2007年底,美国房价已较2006年下半年创下的峰值下降了10.2%,即便如此,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房价仍有20%至30%的下降空间。
居高不下的石油、粮食价格使生产、生活成本增加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连创新高。2007年1月18日,纽约市场WTI原油现货价格跌至每桶50.48美元,然而进入9月份,受欧佩克增产不足、美联储下调利率、美元贬值幅度加快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重拾升势。9月13日,纽约市场WTI原油现货价格突破80美元/桶,10月25日突破90美元/桶,11月21日达到98.4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位,较年初最低点增长94.9%,而2008年1月2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历史上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之后屡次冲上100美元 。
粮食价格将继续走强。2007年美国主要粮食品种的现货价格大幅上扬:小麦10.13美元/蒲式耳 蒲式耳是计量单位(英文BUSHEL,缩写BU),1英制蒲式耳(=1.0321美制蒲式耳)合36.3677公斤 ,较去年上涨105.20%,玉米4.28美元/蒲式耳,上涨19.88%,大豆11.2美元/蒲式耳,上涨71.37%。而未来短时期内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也不会有明显改善,美国农业部2008年的首份报告已将2007/08年度美国小麦期末库存下调116万吨,将玉米期末库存数据下调3.59亿吨,植物油库存量下调67万吨,与此同时布什总统新近签署的美国新能源法案,在战略上将为生物能源的主要原料玉米、大豆提供稳定的需求基础,从而可能带动各粮食品种的上涨,将直接为粮食价格在高位上长期运行提供动力,供给下降而需求上升势必将继续推动世界粮食价格走高。
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
2008年1月30日,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美联储在仅仅9天之内就大幅降低利率达1.25%,是1990年以来采取的最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下调至3%。自去年9月以来的五次降息,使美国的购房者、尤其是浮动利率贷款人的还贷成本大幅降低,对于负债程度较高的美国来说,次贷危机得以缓解。但是,连续降息使基准利率严重低于通货膨胀率,且美联储还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这有可能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财政方面提供的刺激计划对GDP的贡献将非常有限。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白宫提供了近1500亿美元的补贴,一次性退税给每人800美元。这些会为那些陷入信贷困境的家庭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就此指望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推动作用却是不理智的,1500亿只是14万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并不能弥补高达4.1%的通胀率,“退税”政策不太可能对人们当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的是如无法削减其他开支,上千亿美元的补贴可能会增加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
另外,失业率的上升已使消费行为日趋慎重。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12月份美国失业率上升到5%,高于前一个月的4.7%,是2005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还显示,去年12月份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仅1.8万个,远远低于市场预计的7万个,是2003年8月份以来的最差表现,就业市场不景气将严重影响美国消费增长。
日趋下降的生产率使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难以预期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低迷的生产力的作用是模糊的,并不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如何提高生产率才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真正难题。近几年,美国劳动生产率持续下滑,2004年为2.9%,2005年为2.0%,2006年为1.0%,2007年仅为1.6%。然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令生产率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是不可能的。
早在4年前,美联储副主席弗格森便预计美国生产率增速将放缓,大企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盖尔·弗斯勒也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10年周期的衰退期,这个周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未来几年,我们不得不应对收益递减的问题。”1996年至2006年间全球化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在美国乃至全球,劳动力都向生产率更高的行业流动,这种劳动力的大迁移使得美国最为受益,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最优秀的人才,因此美国当期的生产率至少有1%的增长。如今刺激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信息技术的繁荣景象日渐消逝。没有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再加上继续走高的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影响,美国经济可能由此进入“滞胀”时代。 :ha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