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基本知识【新手可以学习】
外汇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人们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这个意义上的外汇概念等同于国际结算。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静态外汇是指一切用外币表示的资产。我国以及其他各国的外汇管理法令中一般沿用这一概念。如在中国,根据1997年1月20日发布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规定,外汇是指:
(1)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
(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
(5)其他外汇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外汇就是外币资产。
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存放在国外银行的外币资金,以及将对银行存款的索取权具体化了的外币票据才构成外汇,主要包括:银行汇票、支票、银行存款等。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外汇概念。
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即外汇的买卖价格。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也就是用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汇率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有不同的制定方法。在金本位制度下,由于不同国家的货币的含金量不同,两种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又称铸币平价)是外汇汇率的基础。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汇率变动受外汇供求关系的制约,当某种货币供不应求时,这种货币的汇率就会上升,当某种货币供过于求时,它的汇率就会下降。
影响外汇供求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国际收支的影响。外汇的供给和需求体现着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种国际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贷方项目构成外汇供给,借方构成外汇需求。一国国际收支赤字就意味着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不应求,本币供过于求,结果是外汇汇率上升;反之,一国国际收支盈余则意味着外汇供过于求,本币供不应求,结果是外汇汇率下降。在国际收支中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最大。 (2)通货膨胀的差异。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条件下,两国之间的比率,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决定的。如果一国通货膨胀高于他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就会趋于升值。
(3)利率的影响。如果一国利率水平相对高于他国,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由此改善资本帐户,提高本币的汇率;反之,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低于他国,则会导致资金外流,资本帐户恶化。 (4)经济发展增长的差异。国内外经济增长的差异对汇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由此会带来进囗的增加;经济增长同时还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增加,对进囗商品的需求的下降。另外经济增长也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改善资本帐户。从长期看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本币币值的稳中趋升。
(5)市场预期。国际金融市场的游资数额巨大,这些游资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具有高度十分敏感性,由此产生的预期支配着游资的流动方向,对外汇市场形成巨大冲击,预期因素是短期内影响外汇市场的最主要因素。 (6)货币管理当局的干预。各国货币当局为了使汇率维持在政府所期望的水平上,会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以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这种干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对外汇的短期走势仍有重要影响。
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也称应付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1个或100、1000个单位)为标准,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也就是说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外国货币的价格。外汇汇率上涨,说明外币币值上涨,表示单位外币所能换取的本币增多,本币币值下降;外汇汇率下降,说明外币币值下跌,表示外国单位货币能换取的本币减少,本币币值上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也采用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也称应收标价法或数量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 1个或 100、1000个单位)为标准,计算应收进多少外国货币。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是以外国货币来表示的单位本国货币的价格。若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能兑换的外国货币比原来减少,说明外国货币升值;若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能兑换的外国货币比原来增多,则说明外国货币的币值下趺,本国货币的币值上升。目前在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等少数国家使用间接标价法。 外汇的发展历史 - 外汇交易市场的演变
黄金汇兑制及布雷顿森林协定
1967 年,一家芝加哥银行拒绝向一位名为 Milton Friedman 的大学教授提供英镑贷款,因为他意图利用这笔基金卖空英磅。Friedman 先生察觉到当时英磅对美元的比价过高,想先卖出英磅,然后等英磅下跌后再买回英磅来偿还银行,从而能够迅速大捞一笔。这家银行拒绝提供贷款的依据是 20 年前确立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固定了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并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设为 35 美元对每盎司黄金。
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于 1944 年,力图通过阻止货币在国家间逃逸,限制国际货币投机行为,从而实现国际货币的稳定。在此协定之前,黄金汇兑本位制--盛行于 1876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主导着国际经济体系。在黄金汇兑制中,货币在黄金价格的支持下达到新的稳定阶段。黄金汇兑制废除了旧时代国王和统治者任意贬低币值,引发通货膨胀的行为。
但是,黄金汇兑本位制并不十全十美。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会从国外大量进口商品,直至耗尽支持本国币值所需的黄金储备。其结果是,货币供给量紧缩,利率抬高,经济活动放缓至经济衰退的限度。 最终,商品物价跌至谷底,逐渐吸引其它国家纷至沓来,大量抢购该国商品。这将向该国重新注入黄金,直至增加该国货币供给量,压低利率,并且重新创造财富。此类“繁荣-衰退”模式贯穿于整个黄金本位制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贸易流通和黄金的自由流动。
在几场风雨浩劫的战争之后,布雷顿森林协定出台了。签约国同意尝试维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必要时对黄金的相应比率,只允许有较小幅度的波动。各国禁止为获取贸易利益而贬低本国币值,只允许在小于 10% 的幅度内贬值货币。进入 50 年代,持续增长的国际贸易量导致因战后重建而产生的资金大规模转移,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外汇汇率失去稳定。
此协定最终于 1971 年被废止,美元将不再能被兑换成黄金。到 1973 年,各主要工业国的货币汇率浮动更加自由了,主要由外汇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和需求量调控。随着交易量、交易速度以及价格易变性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的全面增长,比价天天浮动,全新金融工具逐渐问世,市场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得以实现。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问世,跨国资本流动加速,将亚、欧、美等洲时区市场连成一片。外汇交易量从80年代中期的每天约700亿美元飙升至20年后今天的每天15000亿美元。
欧洲市场的膨胀
外汇交易蓬勃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是迅速发展的欧洲美元市场;在欧洲美元市场中,美元被存入美国境外的银行中。同样,欧洲市场是指资产存放于货币原主国之外的市场。欧洲美元市场最初成形于 50 年代,当时俄罗斯将其石油收益(以美元计)存放在美国境外,以避免美元存款被美国政府冻结的风险。这就形成了脱离美国政府控制的巨大离岸美元金库。美国政府制定法律限制将美元借贷给外国人。由于欧洲市场的自由度较大且回报率较高,因此特别具有吸引力。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公司开始从离岸市场借筹资金后,发现欧洲市场对于持有超额流动资金、提供短期贷款以及进出口融资而言是一个财富中心。
伦敦曾经是(至今仍然是)主要的离岸市场。在 80 年代,英国银行为维系其在全球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将美元作为英磅的替代币种进行放贷,从而成为欧洲美元市场的中心。伦敦的便利地理位置(介于亚洲与美洲市场之间运作)也有助于当地保持在欧洲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市场是指所有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由于不同国家货币制度不同,一个国家的商人,从另一个国家购进商品,支付本国货币一般是不被接受的,这个商人必须支付卖出商品者国家所能接受的货币。因此,为了进行贸易结算,这个商人须到市场上进行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这种买卖不同国家货币的场所,就是广义的外汇市场。狭义的外汇市场指外汇银行之间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外汇银行买卖外汇,要产生差额,形成外汇头寸的盈缺。由于市场上汇率千变万化,银行外汇头寸的多缺都会带来损失,因此外汇银行要对多余的头寸进行抛出,或对短缺的头寸进行补进。各外汇银行都进行头寸的抛补,就形成了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作用在于:1.调剂外汇资金的余缺。2.提供避免外汇风险的手段。有些公司或银行,因有远期外汇的收支活动,为了避免由于远期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可通过外汇市场进行远期外汇买卖,从而避免外汇风险。3.便于中央银行进行稳定汇率的操作。由于国际短期资金的大量流动会冲击外汇市场,造成流入国或流出国的货币汇价暴涨或暴跌,需由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中央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抛出或买进汇价过分涨跌的货币,使汇价趋于稳定。
2、国际外汇市场之沿革
回顾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历史,国际外汇市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8世纪前,以贵金属做为两国交换货币之评价基准;
(2)金本位制度(The Gold Standard),是人类历史上最有系统的国际支付制度(International Payment System);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则演变成为以国际货币基金为中心之金汇兑本位制度(Gold Exhange Standard)----布雷顿森林体系。
(4)1970年后各国先后改采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以牙买加协定为代表。
(5)以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多种准备制度(Multiple Currencies Reserve System)。
3、国际外汇市场的基本构成: 市场工具 市场参加者 市场组织形式
市场工具----外汇:外汇是指一国持有的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定义是: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从上述对外汇的解释可以看出:第一,外汇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国外资产,而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是不能视为外汇的;第二,外汇必须是在国外能得到补偿的债权,而空头支票和拒付的汇票是不能视为外汇的;第三,外汇必须是能够兑换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亦即用可兑换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而不可兑换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是不能视为外汇的。
市场参加者---- 从外汇交易的主体来看,外汇市场主要由下列参加者构成:
(1)、外汇银行:外汇银行是指由各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指定或授权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外汇银行通常是商业银行,可以是专门经营外汇的本国银行,也可以是兼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或者是在本国的外国银行分行。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上最重要的参加者,其外汇交易构成外汇市场活动的主要部分。
(2)、外汇交易商:外汇交易商指买卖外国汇票的交易公司或个人。外汇交易商利用自己的资金买卖外汇票据,从中取得买卖价差。外汇交易商多数是信托公司、银行等兼营机构,也有专门经营这种业务的公司和个人。
(3)、外汇经纪人:外汇经纪人是指促成外汇交易的中介人。它介于外汇银行之间、外汇银行和外汇市场其他参加者之间,代洽外汇买卖业务。其本身并不买卖外汇,只是联接外汇买卖双方,促成交易,并从中收取佣金。外汇经纪人必须经过所在国的中央银行批准才能营业。
(4)、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也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加者,但其参加外汇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和合理调节国际储备量,它通过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买卖,调整外汇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使汇率维系在一定水平上或限制在一定水平上。中央银行通常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市场外汇求过于供,汇率上涨时,抛售外币,收回本币;当市场上供过于求,汇率下跌,就买进外币,投放本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央银行不仅是外汇市场的参加者,而且是外汇市场的实际操纵者。
(5)、外汇投机者:外汇投机者的外汇买卖不是出于国际收付的实际需要,而是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在汇率变动中付出一定的保证金进行预买预卖,赚取汇率差价。
(6)、外汇实际供应者和实际需求者:外汇市场上外汇的实际供应者和实际需求者是那些利用外汇市场完成国际贸易或投资交易的个人或公司。他们包括:进口商、出口商、国际投资者、跨国公司和旅游者等。
市场组织形式---- 各国的外汇市场,由于各自长期的金融传统和商业习惯,其外汇交易方式不尽相同。
(1)、柜台市场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无一定的开盘收盘时间,无具体交易场所,交易双方不必面对面地交易,只靠电传、电报、电话等通讯设备相互接触和联系,协商达成交易。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的外汇市场均采取这种柜台市场的组织方式。因此,这种方式又称为英美体制。
(2)、交易所方式。这种方式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如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的外汇交易所,这些外汇交易所有固定的营业日和开盘收盘时间,外汇交易的参加者于每个营业日规定的营业时间集中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由于欧洲大陆各国多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外汇市场,故又称这种方式为大陆体制。
柜台交易方式是外汇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外汇市场 伦敦外汇市场和纽约外汇市场 是用这种方式组织运行的,还因为外汇交易本身具有国际性。由于外汇交易的参加者多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交易范围极广,交易方式也日渐复杂,参加交易所交易的成本显然高于通过现代化通讯设施进行交易的成本。因此,即便是欧洲大陆各国,其大部分当地的外汇交易和全部国际性交易也都是用柜台方式进行的。而交易所市场通常只办理一小部分当地的现货交易。
4、主要国际外汇市场:
世界外汇市场是由各国际金融中心的外汇市场构成的,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目前世界上约有外汇市场30多个,其中最重要的有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它们各具特色并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相互联系,形成了全球的统一外汇市场: 、伦敦外汇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无形市场,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只是通过电话、电传、电报完成外汇交易。伦敦外汇市场上,参与外汇交易的外汇银行机构约有 600家,包括本国的清算银行、商人银行、其他商业银行、贴现公司和外国银行。这些外汇银行组成伦敦外汇银行公会,负责制定参加外汇市场交易的规则和收费标准。
(1)、在伦敦外汇市场上,约有 250多个指定经营商。作为外汇经纪人,他们与外币存款经纪人共同组成外汇经纪人与外币存款经纪人协会。在英国实行外汇管制期间,外汇银行间的外汇交易一般都通过外汇经纪人进行。1979年10月英国取消外汇管制后,外汇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就不一定通过外汇经纪人了。
伦敦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分为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汇率报价采用间接标价法,交易货币种类众多,最多达80多种,经常有三、四十种。交易处理速度很快,工作效率高。伦敦外汇市场上外币套汇业务十分活跃,自从欧洲货币市场发展以来,伦敦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与“欧洲货币”的存放有着密切联系。欧洲投资银行积极地在伦敦市场发行大量欧洲德国马克债券,使伦敦外汇市场的国际性更加突出。
(2)、纽约外汇市场是重要的国际外汇市场之一,其日交易量仅次于伦敦。纽约外汇市场也是一个无形市场。外汇交易通过现代化通讯网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其货币结算都可通过纽约地区银行同业清算系统和联邦储备银行支付系统进行。
由于美国没有外汇管制,对经营外汇业务没有限制,政府也不指定专门的外汇银行,所以几乎所有的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可以经营外汇业务。但纽约外汇市场的参加者以商业银行为主,包括50余家美国银行和 200多家外国银行在纽约的分支机构、代理行及代表处。
纽约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分为三个层次:银行与客户间的外汇交易、本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以及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其中,银行同业间的外汇买卖大都通过外汇经纪人办理。纽约外汇市场有 8家经纪商,虽然有些专门从事某种外汇的买卖,但大部分还是同时从事多种货币的交易。外汇经纪人的业务不受任何监督,对其安排的交易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是在每笔交易完成后向卖方收取佣金。
纽约外汇市场交易活跃,但和进出口贸易相关的外汇交易量较小。相当部分外汇交易和金融期货市场密切相关。美国的企业除了进行金融期货交易而同外汇市场发生关系外,其它外汇业务较少。 纽约外汇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汇率报价既采用直接标价法(指对英镑)又采用间接标价法(指对欧洲各国货币和其他国家货币),便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美元交易。交易货币主要是欧洲大陆、北美加拿大、中南美洲、远东日本等国货币。
(3)、巴黎外汇市场由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部分组成。其有形市场主要是指在巴黎交易所内进行的外汇交易,其交易方式和证券市场买卖一样,每天公布官方外汇牌价,外汇对法郎汇价采用直接标价法。但大量的外汇交易是在交易所外进行的。在交易所外进行的外汇交易,或者是交易双方通过电话直接进行买卖,或者是通过经纪人进行。在巴黎外汇市场上,名义上所有的外币都可以进行买卖,但实际上,目前巴黎外汇市场标价的只有:美元、英镑、德国马克、里拉、荷兰盾、瑞士法郎、瑞典克郎、奥地利先令、加元等17种货币,且经常进行交易的货币只有 7种。原则上,所有银行都可以中间人身份为它本身或客户进行外汇买卖,实际上,巴黎仅有较大的 100家左右银行积极参加外汇市场的活动。外汇经纪人约有20名,参与大部分远期外汇交易和交易所外的即期交易。
(4)、东京外汇市场是一个无形市场,交易者通过现代化通讯设施联网进行交易。东京外汇市场的参加者有五类:一是外汇专业银行,即东京银行;二是外汇指定银行,指可以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共340多家,其中日本国内银行 243家,外国银行99家;三是外汇经纪人 8家;四是日本银行;五是非银行客户,主要是企业法人、进出口企业商社、人寿财产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托银行等。
东京外汇市场上,银行同业间的外汇交易可以通过外汇经纪人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日本国内的企业、个人进行外汇交易必须通过外汇指定银行进行。汇率有两种,一是挂牌汇率,包括了利率风险、手续费等的汇率。每个营业日上午10点左右,各家银行以银行间市场的实际汇率为基准各自挂牌,原则上同一营业日中不更改挂牌汇率。二是市场连动汇率,以银行间市场的实际汇率为基准标价。
(5)、瑞士苏黎世外汇市场是一个有历史传统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处于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瑞士法郎是自由兑换货币;另一方面是由于二次大战期间瑞士是中立国,外汇市场未受战争影响,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其交易量原先居世界第四位,但近年来被新加坡外汇市场超过。
在苏黎世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是由银行自己通过电话或电传进行的,并不依靠经纪人或中间商。由于瑞士法郎一直处于硬货币地位,汇率坚挺稳定,并且瑞士作为资金庇护地,对国际资金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瑞士银行能为客户资金严格保密,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瑞士。所以苏黎世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大部分是由于资金流动而产生的,只有小部分是出自对外贸易的需求。
(6)、新加坡外汇市场是在70年代初亚洲美元市场成立后,才成为国际外汇市场。新加坡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时区优越,上午可与香港、东京、悉尼进行交易,下午可与伦敦、苏黎世、法兰克福等欧洲市场进行交易,中午还可同中东的巴林、晚上同纽约进行交易。根据交易需要,一天24小时都同世界各地区进行外汇买卖。新加坡外汇市场除了保持现代化通讯网络外,还直接同纽约的 CHIPS系统和欧洲的 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连接,货币结算十分方便。
新加坡外汇市场的参加者由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经批准可经营外汇业务的外国银行和外汇经纪商组成。其中外资银行的资产、存放款业务和净收益都远远超过本国银行。
新加坡外汇市场是一个无形市场,大部分交易由外汇经纪人办理,并通过他们把新加坡和世界各金融中心联系起来。交易以美元为主,约占交易总额的 85%左右。大部分交易都是即期交易,掉期交易及远期交易合计占交易总额的 1/3。汇率均以美元报价,非美元货币间的汇率通过套算求得。
(7)、香港外汇市场是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国际性外汇市场。自1973年香港取消外汇管制后,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外汇市场越来越活跃,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外汇市场。
香港外汇市场是一个无形市场,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交易者通过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电脑网络进行外汇交易。香港地理位置和时区条件与新加坡相似,可以十分方便地与其他国际外汇市场进行交易。
香港外汇市场的参加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该市场的外汇经纪人有三类:当地经纪人,其业务仅限于香港本地;国际经纪人,是70年代后将其业务扩展到香港的其它外汇市场的经纪人;香港本地成长起来的国际经纪人,即业务已扩展到其它外汇市场的香港经纪人。
70年代以前,香港外汇市场的交易以港币和英镑的兑换为主。70年代后,随着该市场的国际化及港币与英镑脱钩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了市场上交易的主要外币。香港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港币和外币的兑换,其中以和美元兑换为主。另一类是美元兑换其它外币的交易。
外汇市场是一个买卖同时进行的双向市场,因为每天的交易量高达一点五兆美元,而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资金往来最流动的市场。不同于其他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并没有一个实体的中央交易所。这是一个由买卖双方,包括银行、公司法人及投资人所共同组成的无形市场。外汇的交易可以在纽约、伦敦、东京或是世界任何地方进行。数量庞大的参与者及其多样化的背景,就算连政府都没有能力可以干预外汇市场。无以伦比的流动性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运转的特性,造就了外汇市场成为专业投资人眼中最理想市场。
5、交易时间
外汇市场交易时间表
市场 时间 (北京、香港)
惠灵顿 04:00-13:00
悉尼 06:00-15:00
东京 08:00-15:30
香港 10:00-17:00
法兰克福14:30-23:00
伦敦 15:30-(次日)0:30
纽约 21:00-(次日)04:00
外汇保证金交易
外汇保证金
在各项投资之中,外汇保证金可算是最公平和最吸引人的投资方式之一。
保证金交易就是投资者以银行、造市商或经纪商提供的融资来进行外汇交易。一般的融资比例都在20倍以上,即投资者的资金可以放大20倍来进行交易。融资的比例越大,客户需要付出的资金也越少,例如,交易商提供的保证金融资比例是400倍,即最低的保证金要求是0.25%,投资者只要25美圆,就可以进行高达10,000美圆的交易,充分利用了以小搏大的杠杆效用。
除了资金放大之外,外汇保证金投资另一项最吸引人的特色是可以双向操作,您可以在货币上升时买入获利(做多头),也可以在货币下跌时卖出获利(做空头),从而不必受到所谓的熊市中无法赚钱的限制。
在市场中获利
各个货币组合之间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不停变化,有时变化极为巨大,因此,投资者也能在其中得到获利的机会。例如,日圆每天的波动大概在0.7%到1.5%,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获利。所有交易瞬间完成,交易策略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下达,极为灵活,即使方向看错,立即止损反手,损失有限,获利仍然极为巨大。因此,外汇保证金可谓最灵活可靠的投资方式。
外汇保证金交易基本知识
货币名称
常用货币代码
美元 USD 新加坡元 SGD
欧元 EUR 荷兰盾 NLG
日元 JPY 芬兰马克 FIM
英镑 GBP 泰国铢 THB
瑞士法郎 CHF 瑞典克朗 SEK
澳大利亚元 AUD 丹麦克朗 DKK
新西兰元 NZD 挪威克朗 NOK
加拿大元 CAD 奥地利先令 ATS
港币 HKD 菲律宾比索 PHP
法国法郎 FRF 西班牙比塞塔 ESP
意大利里拉 ITL 澳门元 MOP
比利时法郎 BEF 德国马克 DEM
汇率显示
在国际市场上,汇率是以五位数字来显示的,如: EUR/USD 1.0653
USD/JPY 117.65
GBP/JPY 193.03
汇率的变化
汇率的最小变化为最后一位数字的变化(即为1点变化),如:
EUR/USD的最小变化是0.0001
USD/JPY的最小变化是0.01
报价
所有报价均分为直接报价和间接报价,如
直接报价的货币包括:EUR/USD、GBP/USD、AUD/USD、NZD/USD……
间接报价的货币包括:USD/JPY、USD/CHF、USD/CAD……
如 EUR/USD报价为1.0653,即表示每欧元兑换1.0653美圆,
USD/JPY报价为117.65,即表示每美圆兑换117.65日圆
外汇保证金的买入和卖出价格均由银行或经纪商自行决定,客户决定买卖方向。例如,交易商EUR/USD报价一般显示为1.0652/57,即表示经纪商愿意以1.0052买入您的欧元,愿意以1.0057卖出欧元给您。此时,买入和卖出的差价(点差)为5点,对于投资者来说,点差越小,交易成本也越小,获利的机会就越大。
外汇保证金与股票的区别
外汇保证金交易有许多股市比不上的优点:
1、股市只能在白天的特定时段内交易,一般为早9:30到下午4:00。尤其是如果您还有自己的工作,那么您将面临两难的境地--要么放弃工作,要么退出交易。而外汇保证金交易则每周5天,全天24小时均可以进行交易,您可以在业余时间的晚上投入到保证金交易中。
2、股市中有成百上千种股票,那么选股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汇市中,货币组合非常有限,这可以使您集中精力于这几个货币组合,并很快抓住他们的脉动。
3、股市的交易量比汇市小很多,而且数以千万计的非职业的投资者影响市场的正常运做,使预测市场的运动变得更难。而汇市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也包括很多大的参与者--银行、投资基金、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所以,无论多少个人投资者参与到汇市,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
4、股市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在熊市时,投资者无法作为,只能被套。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能获利,但是经济发展是交替的,当发展被衰退所代替时,投资者只能持仓不动。而在汇市,无论经济是发展还是衰退,投资者都可以获利,这就是外汇保证金的作空机制。
基本面分析
外汇的价格反映出的是货币供给和需求的一种平衡状态。影响供给和需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利率和经济的表现,在各项经济指标中,如国民生产毛额、国外资本的流入或是国际间的贸易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也决定的对这个国家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经济指标公布,投资人必须要有能力判断哪一个比较重要,而在这些林林总总数据中,利率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是最值得被重视的。
基本面分析注重金融、经济理论和政局发展,从而判断供给和需求要素。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最明显的一点区别就是,基本面分析研究市场运动的原因,而技术分析研究市场运动的效果。
当以另一国货币估价一国货币时,基本面分析包括对宏观经济指标、资产市场以及政治因素的研究。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等数字,由国内生产总值、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以及生产率等要素计算而得。资产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及房地产。政治因素会影响对一国政府的信任度、社会稳定气候和信心度。
基本理论
利率
如果现在市场利率的走向暧昧不明,则任何一则和利率有关的消息或新闻都会直接的影响汇率的走向。在一般的状况下,一个国家如果提高了本国的利率,该国的货币就会相对的走强,因为投资人会将资产移转到这个国家以期望将来可以获到更高的投资报酬率。但是,如果利率太高,对股市而言却是个坏消息,投资人会将资金移出该国的股票市场而导致该国的货币价格下降。至於判断出哪一股力量比较强大就是一门学问了,这取决於利率在变动前的总体经济环境状态。在所有影响利率变动的经济指标中,就属消费者物价指数、购买者物价指数及国民生产毛额最为重要,这些指标可以在各国央行 (BOE, FED,ECB,BOJ)开会决定利率前,对利率走向做为判断的参考。
国际贸易
在一国的贸易收支帐中,可以看的出某一段时期该国进出口之间的净差异,当一国的进口大於出口时,就会产生贸易赤字,这通常不是个好消息。以美国为例子,为了要支付进口的债务,必须要在市场上放空美元以购买他国的货币来支付出口国的债务,因为货币的流出则则会造成美元的走软。同样的,如果收支帐上显示出口值的增加,美元就会流回国内而造成美元的走强。站在一国经济的角度来看,贸易赤字不见得是件坏事,但是如果赤字大於市场的预期,就会造成反面的效果了。
购买力平价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规定,汇率由同一组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应会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汇率变动所抵销。举一个汉堡包的经典案例,如果汉堡包在美国值2.00美元一个,而在英国值 1.00 英磅一个,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一定是2美元每1英磅。如果盛行市场汇率是1.7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称为低估通货,而美元则被称为高估通货。此理论假设这两种货币将最终向2:1的关系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 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购买力平价理论缺少事实依据来证明其有效性。90年代之后, 此理论似乎只适用于长周期(3-5年)。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价格最终向平价靠拢。
利率平价 (IRP)
利率平价规定,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必将被利率差异的变动所抵销。如果美国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将对日元贬值,贬值幅度据防止无风险套汇而定。未来汇率会在当日规定的远期汇率中被反映。在我们的例子中,美元的远期汇率被看作贴水,因为以远期汇率购得的日元少于以即期汇率购得的日元。日元则被视为升水。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无证据表明利息平价说仍然有效。与此理论截然相反,具有高利率的货币通常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因对通货膨胀的远期抑制和身为高效益货币而增值。
国际收支模式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平--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样,国际收支模式主要侧重于贸易商品和服务,而忽视了全球资本流动日趋重要的作用。换而言之,金钱不仅追逐商品和服务,而且从更广义而言,追逐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此类资本流进入国际收支的资本帐户项目,从而可平衡经常帐户中的赤字。资本流动的增加产生了资产市场模式。
资产市场模式
目前为止的最佳模式。
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贸易的迅速膨胀使分析家和交易商以新的视角来审视货币。诸如增长率、通胀率和生产率等经济变量已不再是货币变动仅有的驱动因素。源于跨国金融资产交易的外汇交易份额,已使由商品和服务贸易产生的货币交易相形见绌。
资产市场方法将货币视为在高效金融市场中交易的资产价格。因此,货币越来越显示出其与资产市场,特别是股票间的密切关联。
美元和美国资产市场 -1999年
1999年夏,许多权威人士认定美元将对欧元贬值,理由是持续增长的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和华尔街的经济过热。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非美国投资者将会从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抽取资金,投入到经济状况更为健康的市场中去,从而大幅压低美元币值。而这样的恐惧自80年代早期以来一直没有消散。当时,美国经常帐户迅速增长至历史最高记录,占国内总产值(GDP)的3.5%。
正如80年代那样,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胃口依旧如此贪婪。但与80年代不同的是,财政赤字在90年代消失了。虽然外国持有美国债券的增长速度可能已经放缓,但源源不断注入美国股市的大量资金却足以抵销这种缓势。在美国泡沫破裂的情况下,非美国投资者最有可能做出的选择是更安全的美国国库券,而不是欧元区或英国股票,因为欧元区或英国股票很有可能在上述事件中受到重创。在1998年11月危机,以及1996年12月由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信口雌黄而引发的股慌中,此类情况已经发生。在前一事例中,外国国库券净购买量几乎增长了两倍,达到440亿美元;而在后一事例中,此项指标狂增十倍有余,达到250亿美元。
过去二十年中,在估计美元行为方面,国际收支法已为资产市场法所取代。尽管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要素的改善必将帮助这一年轻的货币收复失地,但是单靠基本面要素很难支撑这一复苏。而今仍旧存在欧洲央行的信用问题;截止目前,欧洲央行的信用度与欧元受到的频繁的口头支持成反比关系。欧元区三巨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稳定性,以及欧洲货币联盟扩展等敏感问题若隐若现的风险也被看作是单一货币的潜在障碍。
目前,美元得以保持稳定应归因于下列因素:零通胀增长,美国资产市场的安全避风港性质,以及上文提及的欧元风险。
此外,有时,政府会干预货币市场,以防止货币显著偏离不理想的水平。货币市场的干预由中央银行执行,通常对外汇市场产生显著却又暂时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以另一国货币单方面购入/卖出本国货币,或者联合其它中央银行进行共同干预,以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或者,有些国家能够设法仅仅通过发出干预暗示或威胁来达到影响币值变化的目的。
影响汇率的长短期因素
影响汇率的长期因素基本上都是一些基本面因素,而短期因素则很多,包括经济数据、经济新闻以及中央银行对市场的干预。其中经济数据有时可以改变基本面因素,因为数据本身就是基本面的反映。而随着汇市交易量的不断增长,中央银行的干预也越来越频繁,手段也多种多样,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现在有许多证据表明,货币当局经常使用冲销干预,但它们这样做时,仅取得部分成功,以致外汇市场干预经常对货币市场产生溢出效应。由此看来,外汇市场干预在减少外汇市场波动性方面可能有效。外汇市场干预并没有完全为货币当局所冲销。将德国和日本基础货币的变动,分别与马克/美元和日元/美元的汇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德国,美元汇率和德国基础货币的变化明显呈反向关系,特别是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反向关系并不明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当美元价值在1970年代期间下降时,欧洲和日本的货币当局为了减缓美元的贬值而一直在进行干预。这些干预增加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货币。在1980年代前期,当美元升值时,则出现相反的情况。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这种现象在德国比较明显。在1970-1973年和1977-1979年期间,美元兑马克的汇率迅速贬值。结果,也引起德国货币供给迅速膨胀。1980年代前期,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美元出现升值,德国货币增长率则明显下降。尽管不是很显著,日本也有相同的趋势。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者是由于干预较少或者是由于冲销干预一直比较成功。
前面现象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利率一直相关。从美国、德国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收益率来看,两个事实比较突出。第一,美国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从1960至1980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德国和日本。第二,与我们的分析更加相关,德国的年度利率变化趋向于美国利率的变化。日本也是这样,只不过程度低些。第三,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期间,利率的共同变化似乎没有出现较大的差别。以日本为例,固定汇率期间的利率共同运动似乎一直少于浮动汇率时期。
从前面的实际观察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主要国家的货币当局(日本和德国)经常大量干预外汇市场,尽管它们避免这些干预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但它们并没有经常取得成功。其结果看似矛盾,在浮动汇率时期,这些国家的货币当局一直遵循“游戏规则”,即当对本国货币存在超额需求(美元超额供给)时,扩张国内货币供应量;当国内货币存在超额供给(美元存在超额需求)时,收缩货币供应量。这种政策反映应该有利于稳定美元汇率。 然而,外汇市场上的这类干预在稳定汇率的长期偏离方面明显无能为力。为什么货币当局难以影响汇率较大和较长时期的变化,尽管干预经常伴随着正确的(即稳定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为什么非冲销干预难以发挥稳定汇率的作用?
答案与货币当局自身对特定的目标汇率缺少义务相关。换句话说,目前可以利用的证据显示,外汇市场上的非冲销干预不足以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汇率。为了使这类干预政策发挥作用,干预必须同时有对特定汇率(汇率区间)的明确义务。 为什么义务对稳定汇率如此重要?运用“近似理性”的模型,我们可以对此作出解释。由于极端的不确定性,当基本面在预测将来汇率的权重较低时,影响基本面的政策效应较小。经济代理人不能评价这些政策对于汇率的重要意义。汇率将继续为向后看的规则(BACKWARD-LOOKINGRULES)所驱动,偶尔也为一时的观点所驱动。这将导致汇率持续偏离经济模型所预测的均衡汇率。汇率的这种偏离不可能轻易地为货币当局所阻止,即使它们奉行改变一些重要基本面的政策。 只有对特定汇率承担义务,才能打破使汇率偏离的这种机制。可信的义务可以作为将来汇率预期的稳定器。没有这种稳定器,经济代理人在预测将来汇率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以致这些代理人在预测将来时,又回到向后看的规则。如果这种义务在可信度方面是成功的,经济代理人没有理由再使用向后看的规则来预测将来。货币当局的义务稳定了经济代理人的预期。其结果是,自1970年代以来主要货币非常典型的真实汇率的无目标运动将会消失。
近似理性行为理论也说明,传统的冲销干预与非冲销干预的区别可能只有有限的实际意义。传统理论告诉我们,冲销干预不起作用,而非冲销干预有效。近似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两种干预之间的区别可能并不重要。理由是,当经济代理人不知道引起汇率变动的真正重要的模型和基本面变量,改变经济基本面变量的干预可能不比没有改变经济基本面变量的干预有效。用近似理性预期的观点来看,只有存在保持汇率接近某个目标的义务时,干预才会有效。
一、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价格出现异常大的、或是朝同一一方向连续几天剧烈波动时,往往会直接介人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外汇买卖,以试图缓解外汇行市的剧烈波动。对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按受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导致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因此,稳定汇率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现在国际资本跨国界的流动不但规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为障碍很小。工业国家从70年代末开始放宽金融方面的规章条例,进一步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方便。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市场的价格浮动。如果大批资本流人德国,则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汇价就会上升,而如果大批资本流出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价必然下降。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人们都期待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资本就势必会流向该国。 资本流动与外汇行市变化的相对性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国比经济产业配置和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导致本国货币汇价下跌时,或者当人们预计本国货币的汇价会下跌,导致资本外流时,这个国家的产业配置和物价必然出现有利于那些与对外贸易有联系的产业的变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可分为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和无法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两种。前者如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出口和进口,后者如某些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当地进行。当资本流出货币贬值时,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物价就会上升,如果这一部门工资的上涨速度不是同步的话,追加这一部门的生产就变得有利可图,出口因此也会增加,但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来看,资本就会从非贸易产业流向贸易产业。如果这是一种长期现象,该国的国民经济比例就可能失调。因此,工业国家和中央银行是不希望看到本国货币的汇价长期偏离它认为的均衡价格的。这是中央银行秆本国货币持续疲软或过分坚挺时直接干预市场的原因之一。 资本流动与外汇行市变化的相关性对国比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大量资本流出会造成本国生产资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资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货膨胀压力,影响长期资本投资。美国从80年代初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美元汇价逐步上涨,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联储会)在1981年至1982年间对外汇市场又彻底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西欧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在欧洲货币的汇率不断下跌时,被迫经常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并一再要求美国的联储会协助干预。
第二,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是为了国内外贸易政策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的价格较低,必然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出口。而出门问题在许多工业国家已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出口行业的就业水平、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选民对政府态度等许多方面。任何-个中央银行都不希望看到本国的出口因为本国货币的汇率太高而受到阻碍,也不希望看到本国外贸顺差是由于本国货币的汇率太低而被其他国家抓住把柄。因此,中央银行为这一目的而干预外汇市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中央银行为了保护出口,会在本国货币持续坚挺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对那些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重的国家来说,这样做就更有理由。1992年4月以前,澳元一路看涨,而且涨势平缓。但是,在3月30日澳元对美元的汇率涨到0.77美元时,澳大利亚中央银行立刻在市场上抛澳元买美元。又如,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出口大国,70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马克的汇价随着德国经济的强大而一路上扬,为了维持其出口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德国政府极力主张实行欧洲货币体系,以便把马克与欧洲共同体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固定在一一个范围内。
从国际外汇市场发展史来看,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来扩大出门是许多国家在早期经常采用的政策,它被称为"乞邻政策"(beggar-thy-neghbor policy),在经济不景气时,常引起两国的贸易战。由于现在非关税贸易壁垒名白繁多,这一人为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已很少采用,而且也会明显地引起其他国家的指责。
第三,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是出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忧虑。宏观经济模型证明,在浮动汇率制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汇价长期性地低于均衡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会刺激出口,导致外贸顺差,最终却会造成本国物价上涨,工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通货膨胀已经较高的时候,这种工资一物价可能出现的循环上涨局面,又会造成人们出现未来的通货膨胀必然也很高的期待,使货币当局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变得很难执行。此外,在一些工业国家,选民往往把本国货币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作为政府当局宏观经济管理不当的象征。所以,在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许多工业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时,都把本国货币的汇率作为一项严密监视的内容。 英镑自80年代以来的波动,很清楚地说明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70年代,几乎所有工此国都陷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英镑也在劫难逃。在整个80年代,美国和西欧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反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或重要日标,美国、德国等都取得明显效果,而英国则效果较差。欧洲货币体系在1979年成立后,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出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始终不愿加入,在抑制本国通货膨胀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顶了10多年后的1990年,英国终于在梅杰任首相后宣布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首要原因就是希望通过欧洲货币体系,把英镑的汇价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使英国的通货膨胀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可是好景不长,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外汇市场猛抛英镑、里拉等,终于导致意大利里拉正式贬值。同样是基于反通货膨胀的考虑,英国政府花了60多亿美元在市场干预,德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持英镑和里拉的币值,也花了120多亿美元在外汇市场干预。在英镑继续大跌,英镑在欧洲货币体系内贬值的呼声很高的情况下,英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而绝不正式将英镑贬值,同时宣布仍要继续执行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二、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与效益
关于什么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一个较为正式的定义。80年代初,美元对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呈升势,围绕着工业国家要不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1982年6月的凡尔赛工业国家高峰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由官方经济学家组成的“外汇干预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外汇市场干预问题。1983年,该小组发表了“工作组报告”(又称“杰根森报告”),其中对干预外汇市场的狭义定义是:“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的任何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途径可以是用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之间凋拨,或官方借贷等。其实,要真正认清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实质和效果,还必须认清这种干预对该国货币供应及政策的影响。因此,在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手段上,可以分为不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stehlized intervention,又称“消毒的干预”)和改变现有货币政策的干预(nonsterilized intervention,又称“不消毒的干预”)。所谓不改变政策的干预是指中央银行认为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或偏离长期均衡是一种短期现象,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货币供应量的条件下,改变现有的外汇价格。换言之,一般认为利率变化是汇率变化的关键,而中央银行试图不改变国内的利率而改坐本国货币的汇率。中央银行在进行这种干预时可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时,同时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债券,从而使汇率变而利率不变化。例如,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大幅度下跌,日本中央根行想采取支持美元的政策,它可以在外汇市场上买美元抛日元。由于大量买进美元抛出日元,美元成为它的储备货币,而市场上日元流量增加,使日本货币供应量上升,而利率呈下降趋势。为了抵消外汇买卖对国内利率的影响,日本中央银行可在国内债券市场上抛债券,使市场上的日元流通量减少,利率下降的趋势因此而抵消。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的相互替代性越差,中央银行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就越有效果,否则就没有效果。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查询汇率变化情况、发表声明等,影响汇率的变化,达到干预的效果,它被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的“信号效应”。中央银行这样做是希望外汇市场能得到这样的信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要发生变化,或者说预期中的汇率将有变化等等。一般来说,外汇市场在初次接受这些信号后总会作出反应。但是,如果中央银行经常靠“信号效应”来干预市场,而这些信号又不全是直的,就会在市场上起到“狼来了”的效果。所消改变政策的外汇市场干预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转变,它是指中央银行指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而听任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朝有利于达到干预目标的力向变化。例如,如果马克在外汇市场上不断贬值,德国中央银行为了支持马克的汇价,它可在市场上抛外汇买马克,由于马克流通减少,德国货币供应下降,利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就愿意在外汇市场多保留马克,使马克的汇价上升。这种干预方式一般来说非常有效,代价是国内既定的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是中央银行看到本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离均衡价格时才愿意采取的。 判断中央银行的干预是否有效,并不是看中央银行干预的次数多少和所用的金额大小。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的历史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如果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是因为信息效益差、突发事件、人为投机等因素引起的,而出于这些因素对外汇行市的扭曲经常是短期的,那么,中央根行的干预会十分有效,或者说,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至少可能使这种短期的扭曲提前结束。
第二,如果一国货币的汇率长期偏高偏低是由该国的宏观经济水平、利率和政府货币政策决定的,那么,中央银行的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而中央银行之所以坚持进行干预,主要是可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首先,中央银行的干预可缓和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跌势或升势,这样可避免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过分冲击。其次,中央银行的干预在短期内常常会有明显的效果。其原因是外汇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这种突然出现的政府干预。这给中央跟行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考虑其货币政策或外汇政策,从而作出适当的调整。 三、中央跟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历史发展
从1973年到现在,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经常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直接干预,成功和失败的兼而有之。
(1)1992年夏季美国等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992年3月中旬开始,外汇市场对期待已久的美国经济复苏再次失望,在德国高利率和美国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开始不断抛售美元,致使美元几乎对所有欧洲货币的汇价都一路下跌。美国与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分别在7月20日和8月11日两次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这两次干预从性质上来说,都是属不改变各自经济政策的干预,虽然有短时的效果,从中、长期来看却完全是失败的。
第一次干预是7月20日马克与美元的汇价冲击1991年2月以后的新高点1.4430时进行的,美国等15个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联手在市场抛马克买美元,经过3次干预后,美元对马克的汇价一下子从1.4470上升到1.5000,美元在两天内反弹了500多点。但是这次干预并没有止住美元的跌势。在经过半个多月的徘徊后,美元又继续下跌。美国等13个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于8月11口再次联手干预,但效果比第一次还要差。第一轮干预使美元对马克的汇率从1。4620马克反弹到1。4780,仅上升150点,而且时效仅维持了半个多小时。以后美元重新下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3个多小时内分别在美元兑马克的汇率1.4715、1.4730和1.4770等处4次干预市场,抛马克买美元,但仅仅使美元略有反弹。在这次干预中,美国等工业国家共动用了10至15亿美元。然而,两天以后,美元又跌过干预前的最低点。
这次干预之所以失败,除了上面所说的属于不改变政策的干预外,外汇市场对这些干预早有期待也是个重要原因。对外汇市场来说,最能推动市场的是突发性事件,而预料之中的事件往往会提前反映到外汇行市中去。这是第一次干预比第二次干预有效一些的原因。而这两次干预最终不能改变美元的弱势,原因是中央银行不能使外汇市场相信,美元的汇价应该比市场价高一些。
(2)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992年9月欧洲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外汇市场猛烈地抛售成员国中几乎所有的疲软的货币,英镑、意大利里拉、爱尔兰镑等无不出现大幅度币值下跌的情况。受其株连的是非成员国芬兰等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也出现大跌,迫使这些国家宣布脱离与欧洲货币体系的自愿挂钩。这次干预中,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几乎都花了很大的代价。德国中央银行花了120多亿美元,英国花了近60亿,而法国向德国中央银行借调外汇进行干预的钱,到11月初才还清。这次干预使欧洲货币体系的矛盾有所缓和,但远远没有解决问题。
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既然在市场经济和浮动汇率制条件下,外汇汇率应由市场本身来决定。如果相信市场的供求关系会自动调节外汇的长期汇率,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或缓和猛烈的涨势或跌势,而从长期来看是徒劳的。要真正控制外汇汇率,对中央银行来说只有实行固定汇率制。而固定汇率制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是否行得通,是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但是,对外汇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认清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途径、效果和规律,对提高投资效益是很有意义的。
(3)2003年初日本央行在117.00附件再度入市与以往不同的是,入市干预并没有高调进行,而是在市场上静静的买入美元。这次的干预是否能成功,请拭目以待!
美圆影响因素
影响美圆的基本面因素
Federal Reserve Bank (Fed):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完全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非通货膨胀增长。Fed主要政策指标包括:公开市场运做,贴现率(Discount Rate),联邦资金利率(Fed Funds rat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主要负责制订货币政策,包括每年制订8次的关键利率调整公告。FOMC共有12名成员,分别由7名政府官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以及另外从其他11个地方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中选出的任期为一年的4名成员。
Interest Rates: 利率,即Fed Funds Rate,联邦资金利率,是最为重要的利率指标,也是储蓄机构之间相互贷款的隔夜贷款利率。当Fed希望向市场表达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时,会宣布新的利率水平。每次这样的宣布都会引起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较大的动荡。
Discount Rate: 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因储备金等紧急情况向Fed申请贷款,Fed收取的利率。尽管这是个象征性的利率指标,但是其变化也会表达强烈的政策信号。贴现率一般都小于联邦资金利率。
30-year Treasury Bond: 30年期国库券,也叫长期债券,是市场衡量通货膨胀情况的最为重要的指标。市场多少情况下,都是用债券的收益率而不是价格来衡量债券的等级。和所有的债权相同,30年期的国库券和价格呈负相关。长期债券和美圆汇率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但是,一般会有如下的联系:因为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原因导致的债券价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可能会使美圆受压。这些考虑可能由于一些经济数据引起。
但是,随着美国财政部的“借新债还旧债”计划的实行,30年期国库券的发行量开始萎缩,随即30年期国库券作为一个基准的地位开始让步于10年期国库券。
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一些经济指标对美圆有不同的影响:当通货膨胀不成为经济的威胁的时候,强经济指标会对美圆汇率形成支持;当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比较明显时,强经济指标会打压美圆汇率,手段之一就是卖出债券。
作为资产水平的基准,长期债券通常一般会受到由于全球的资本流动而带来的影响。新兴市场的金融或政治动荡会推高美圆资产,此时,美圆资产作为一种避险工具,间接的会推高美圆汇率。
3-month Eurodollar Deposits: 3月期欧洲美圆存款。 欧洲美圆是指存放于美国国外银行中的美圆存款。如:存放于日本本国外银行中的日圆存款称为“欧洲日圆”。这种存款利率的差别可以作为一个对评估外汇利率很有价值的基准。比如以USD/JPY为例,当欧洲美圆和欧洲日圆存款之间的正差越大,USD/JPY的汇价越有可能得到支撑。
10-year Treasury Note: 10年期短期国库券。当我们比较各国之间相同种类债券收益率时,一般使用的是10年期短期国库券。债券间的收益率差异会影响到汇率。如果美圆资产收益率高,汇推升美圆汇率。
Treasury: 财政部。美国财政部负责发行政府债券,制订财政预算。财政部对货币政策没有发言权,但是其对美圆的评论可能会对美圆汇率产生较大影响。
Economic Data: 经济数据。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劳动力报告(薪酬水平,失业率和平均小时收入),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者价格指数),PPI,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国际贸易水平,工业生产,房屋开工,房屋许可和消费信心。
Stock Market: 股市。3种主要的股票指数为:Dow Jones Industrials Index(Dow,道琼斯工业指数), S&P 500(标准普尔500种指数)和NASDAQ(纳斯达克指数)。其中,道琼斯工业指数对美圆汇率影响最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美圆汇率有着极大的正关联性(因为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资产的缘故)。影响道琼斯工业指数的3个主要因素为:1)公司收入,包括预期和实际收入;2)利率水平预期;3)全球政经状况。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汇率影响。交叉盘的升跌也会影响到美圆汇率。
Fed Funds Rate Futures Contract: 联邦资金利率期货合约。这种合约价值显示市场对联邦资金利率的期望值(和合约的到期日有关),是对联储政策的最直接的衡量。
3-month Eurodollar Futures Contract: 3月期欧洲美圆期货合约。和联邦资金利率期货合约一样,3月期欧洲美圆期货合约对于3月期欧洲美圆存款也有影响。例如,3月期欧洲美圆期货合约和3月期欧洲日圆期货合约的息差是决定USD/JPY未来走势的基本变化。 影响欧元的因素
影响欧元的基本面因素
The Eurozone: 欧元区。由12个国家组成,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芬兰,葡萄牙,爱尔兰,卢森堡和希腊,均使用欧元作为流通货币。
European Central Bank(ECB): 欧洲央行。控制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是央行委员会,由执委和12个成员国的央行总裁组成。执委包括ECB总裁,副总裁和4个成员。
ECB的政策目标:首要目标就是稳定价格。其货币政策有两大主要基础,一是对价格走向和价格稳定风险的展望。价格稳定主要通过调整后的消费物价指数(Harmoniz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HICP)来衡量,使其年增长量低于2%。HICP尤为重要,由一系列指数和预期值组成,是衡量通货膨胀重要指标。二是控制货币增长的货币供应量(M3)。ECB将M3年增的参考值定为4.5%。
ECB每两周的周四举行一次委员会,来制订新的利率指标。每月的第一次会议后,ECB都会发布一份简报,从整体上公布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展望。
Interest Rates: 一般利率。是央行用来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而进行的“借新债还旧债”中的主要短期汇率。此利率和美国联邦资金利率的利差,是决定EUR/USD汇率的因素之一。
3-month Eurodeposit (Euribor): 3个月欧洲欧元存款 指存放在欧元区外的银行中的欧元存款。同样,这个利率与其它国家同种同期利率的利差也被用来评估汇率水平。例如,当3个月欧洲欧元存款利率高于同期3个月欧洲美圆存款利率时,EUR/USD汇率就会得到提升。
10-Year Government Bonds: 10年期政府债券,其与美国10年期国库券的利差是另一个影响EUR/USD的重要因素。通常用德国10年期政府债券做为基准。如果其利率水平低于同期美国国库券,那么如果利差缩小(即德国债券收益率上升或美国国库券收益率下降),理论上会推升EUR/USD汇率。因此,两者的利差一般比两者的绝对价值更有参考意义。
Economic Data: 经济数据。最重要的经济数据来自德国,欧元区内最大的经济体。主要数据包括:GDP,通货膨胀数据(CPI或HCPI),工业生产和失业率。如果单独从德国看,则还包括IFO调查(是一个使用广泛的商业信心调查指数)。还有每个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依照欧元区的稳定和增长协议(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各国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占GDP的3%以下,并且各国都要有进一步降低赤字的目标。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汇率影响。同美圆汇率一样,交叉盘也会影响到欧元汇率。
3-month Euro Futures Contract (Euribor): 3月期欧洲欧元期货合约。这种合约价值显示市场对3个月欧洲欧元存款利率的期望值(和合约的到期日有关)。例如,3月期欧洲欧元期货合约和3月期欧洲美圆期货合约的息差是决定EUR/USD未来走势的基本变化。
政治因素:和其它汇率相比,EUR/USD最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法国,德国或意大利的国内因素。原苏联国家政治金融上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到欧元,因为有相当大一部分德国投资者投资到俄罗斯。
影响日圆的因素
影响日圆的基本面因素
Ministry of Finance(MOF): 日本财政部,是日本制订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唯一部门。日本财政部对货币的影响要超过美国,英国或德国财政部。日本财政部的官员经常就经济状况发布一些言论,这些言论一般都会给日圆造成影响,如当日圆发生不符合基本面的升值或贬值时,财政部官员就会进行的口头干预。
Bank of Japan (BoJ):日本央行。在1998年,日本政府通过一项新法律,允许央行可以不受政府影响而独立制订货币政策,而日圆汇率仍然由财政部负责。
Interest Rates: 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是主要的短期银行间利率,由BOJ决定。BOJ也使用此利率来表达货币政策的变化,是影响日圆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Japanese Government Bonds (JGBs): 日本政府债券。为了增强货币系统的流动性,BOJ每月都会购买10年或20年期的JGBs。10年期JGB的收益率被看作是长期利率的基准指标。例如,10年期JGB和10年期美国国库券的基差被看作推动USD/JPY利率走向的因素之一。JGB价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通常会利好日圆。
Economic and Fiscal Policy Agency: 经济和财政政策署。于2001年1月6日正式替代原有的经济计划署(Economic Planning Agency,EPA)。职责包括阐述经济计划和协调经济政策,包括就业,国际贸易和外汇汇率。
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MITI): 国际贸易和工业部,负责指导日本本国工业发展和维持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其重要性比起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已经大大削弱,当时日美贸易量会左右汇市。
Economic Data: 经济数据。较为重要的经济数据包括:GDP,Tankan survey(每季度的商业景气现状和预期调查),国际贸易,失业率,工业生产和货币供应量(M2+CDs)。
Nikkei-225: 日经255指数。日本主要的股票市场指数。当日本汇率合理的降低时,会提升以出口为目的的企业是股价,同时,整个日经指数也会上涨。有时,情况并非如此,股市强劲时,会吸引国外投资者大量使用日圆投资于日本股市,日圆汇率也会因此得到推升。
Cross Rate Effect: 交叉汇率的影响。例如,当EUR/JPY上升时,也会引起USD/JPY的上升,原因可能并非是由于美圆汇率上升,而是由于对于日本和欧洲不同的经济预期所引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