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失效造成双输局 华尔街劫持美国政府
http://images.dayoo.com/finance/attachement/jpg/site1/20080922/001372af7d310a41792f1a.jpg 图:美国财长保尔森布什总统很不幸:在他上任第一年的九月,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遭恐怖袭击倒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硬件上遭受惨痛一击;在他上任后的最后一年九月,持续一年多的次贷风暴终于演变成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令华尔街金融体系摇摇欲坠,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软件上遭受比“九一一”更加惨痛的袭击。前后八年,两场沉重打击,世人都在问:美国金融究竟怎么了?
这场金融大海啸,是自一九二九年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遭遇的最大规模金融风暴。美国联邦政府连日来不断推出直接干预市场的“组合拳”,显示出布什政府更坚定采取干预手段、全面遏阻危机蔓延的决心。
这场空前的干预行动令美国元气大伤。为了解救华尔街,美国政府向国会申请高达七千亿美元的救援金,用以接收不良房贷和不良资产,而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动用了二千亿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用了八百五十亿解救国际集团,用了三百亿协助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总体来看,美国政府在整个金融大救赎活动中,至少动用了一万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这些钱,相当于伊拉克战争的开支加上五角大楼一年开支的总和,也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和应偿还债务的百分之十以上。
监管失效造成双输局
在去年危机爆发前,美国联储局尚拥有八千亿美元的资金可以使用,如今不仅消失殆尽,还要另辟资源,且要动员西方所有发达国家的央行,采取一致行动,为市场输入资金。这场大解救,也将美国的债务水平,从十点六万亿美元上升到十一点三万亿美元。接管“两房”后,政府现在又担负着五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或近一半未偿还的住房贷款,此外还拥有八成以上的新借出按揭贷款。美国是个常年贸易逆差的国家,且婴儿潮一代又迈入老龄化,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庞大的债务,将是美国未来几年面临的严峻问题。
可是,这场金融大海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许多美国人认为,这场危机事实上是由于美国监管机构对银行家、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其它市场参与者长期监督管理失败造成的,也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失败。当市场游戏者与政府进行高风险博弈时,由于游戏者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最终导致政府与金融界双输的局面。
《纽约时报》社论认为,如果监管部门早点加强监管、有关官员敢于对风险贷款和其它可疑的做法提出质疑,这场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长期的过度借贷及信用崩塌,最终导致金融系统无法通过自我疗伤机制来反弹。
说到监管,不得不提到布什政府八年施政的几任财长。布什政府的前两任财长奥尼尔和斯诺均缺乏华尔街经验,所以没有及时地就华尔街利用复杂的金融工具主导金融市场的风险提出警告。对于房利美和房地美,早在二零零二年开始,布什政府就呼吁立法监管“两房”,但国会两党恶斗以及“两房”庞大的院外游说力量左右着国会,最终导致无功而返。前联储局经济学家莱因哈特认为,布什总统本该给予财政部、联储局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更大的监管授权,国会也早该召开有关听证会。因此,这场金融危机,白宫、国会和两党都难辞其咎。
美政治已被经济绑架
因此在不少人看来,这场金融海啸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在美国当前这种政治气氛和两党恶斗的政治环境下,政治事实上已经被经济绑架,严格来说,美国的经济命脉被华尔街绑架,谁敢动华尔街利益集团,谁的官位就难保。而华尔街也常常在政治中两面下注,以谋求好处。
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威廉唐纳森,因其本身就是华尔街著名的银行投资家,深谙华尔街弊病,在任内大刀阔斧改革,要求加强监管对冲基金和互惠基金,最终就因树敌过多而丢官。因此有专家说,这场金融大海啸,不仅是布什八年执政之过,还应向前追溯到克林顿时期,不是伯南克无能,格林斯潘也难辞其咎。允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跨进投行和保险业务的法律,就是克林顿在任内一九九九年签署的。用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思罗戈夫的话来说,这场危机是布什政府承继了克林顿时期遗留下来的借贷文化和房地产泡沫而造成的。
当危机没有发生时,奉守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神明的经济学家和保守派政府,都以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一旦加强监管的声音出现,立即就像飞蛾扑火般惨遭灭亡。在这一点,格林斯潘似乎对利率杠杆的作用迷信到痴迷的程度,只相信市场“无形的手”,却轻视政府对经济的协调和干预作用。因此当深谙华尔街弊病的保尔森上台着手整顿时,已经来不及了。
美经济体系存在病态
纽约市立大学经济教授德佛润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显示美国经济体系是病态的,基本的老问题仍然存在。要整顿金融市场的乱象,就要改善联邦政府赤字,削减公司税率,让美国公司与外国公司在相同的基础上竞争。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房地产投机。当政治被民粹主义主导时,白宫和国会都想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伟大理想”,以便让更多的人拥有自己的房屋。他们过分信赖市场的作用,以为自由市场能够帮助到穷人实现拥有自己房屋的梦想,最终导致了借贷市场的混乱。
波尔大学教授郑竹园认为,次级贷款本身就是一连串的大骗局,营建商、房贷公司只顾有钱进来,不管买主是否负担得起,投资银行将房贷债券打包,只顾卖给投资人,不管是否物有所值。
华尔街演变成大赌场
北美金融家协会会长张子成告诉记者,他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的金融业推动了实业的依托,以至于体质虚弱。他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银行金融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本土实业的支撑,可是却仍要保持高速增长,因此过分纵容了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
十余年来,数学家在华尔街大行其道,通过复杂的运算制订出常人根本看不懂的数学模式。美国万通证券董事长崔英认为,华尔街某些金融产品的杠杆在高达三四十倍的高风险下,仍然有很大的市场,这就埋下了今天的问题。
达拉斯得州大学教授杜马斯则认为,华尔街本该是企业融资的工具,却演变成第二个拉斯韦加斯,成为金钱游戏大赌场。大家都在追逐高利润,却忽视了基础性行业的资金需求。 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即使你穷得一无所有身无分文,即使你可以躲得过战争的枪林弹雨,却无法在一场金融海啸中置身其外。这就是经济全球化格局给地球村的每个人带来的最深远影响。 美国政府血本救市 美元很受打击 原油价格短期回升
CNN Money的分析文章说,由于美国政府对华尔街7000亿的救援计划过于庞大,美元很受打击,因此原油价格在近几天重新回升。
不过,市场观察家们还在等待政府的详细计划出笼,要看看它对整个经济和石油需求的影响有多大。
上星期五原油价格回升,最高时达到每桶109美元。本星期一,是十月原油期货交易的最后一天,从星期二开始交易的将是十一月的期货,目前十一月的原油期货是每桶106.37美元,上升3美元以上。
周末时美国总统布什敦促国会通过对华尔街银行的7000亿救援计划,虽然这个计划的细节还在讨论中,至少在短期内制止了华尔街的进一步下跌。
不过,专家指出,政府为救援华尔街而付出的第一个代价就是削弱了美元。Alaron Trading的资深市场分析员说,这样一来,投资者会将资金投进其他货币,等到救援计划水落石出后才会决定是否再投入美元。
OptionSellers的经理James Cordier说:政府准备花这么大的一笔钱救市,对于美元的作用就是降低其价值。
美元降低,直接的结果就是原油价格上升。因为原油是以美元交易的,如果美元降低,油价就相应上升。
Cordier指出政府的计划会导致通货膨胀上升,通货膨胀也会削弱美元。但是,他说现在这个救援计划对美元价值的影响是短期的,一旦国会通过了详细计划,美元又会重新抬头。因此这个计划最终结果会导致投资者对美国经济重新充满信心。
今年七月原油最高达到每桶147美元,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减缓需求降低,油价就一路跌下来。经济消息好,油价会上升;一旦有经济不好的消息传来,油价就会随之下降。
政府向金融市场注资的消息是有助于油价上升的。专家说当银行之间互相不肯借贷的时候,经济一定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对原油的需求也就会降低。现在有了政府的救援,银行之间恢复正常借贷,对经济和油价是利好消息。
多数专家认为现在油价回升是短期的,因为长期来讲原油需求是趋势是下降。高油价不会持久,人们对于油的使用也越来越小心了。
政府对华尔街的救援计划来得正是时候,给投资者增加了信心,同时也使原材料价格停止了下滑。不过Cordier说原油价格回升是短期的,只是因为美元暂时下跌而已。
另外,由于飓风IKE的影响而停产的墨西哥湾地区的产油公司现在已经全面恢复生产,这消息并不利于油价上升。
投行与商业银行分久必合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大萧条时期,当时颁布了一部新的联邦法律,禁止一家机构同时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为此,摩根士丹利被从摩根大通(J.P. Morgan & Co.)分离出来。现在,时光正在倒流。注册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会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更容易获得短期资金,并能帮助它们吸引更多存款,代价是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更严格的监管。
这些举措最终消除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的法律界限,尽管过程长达10年之久。在这些界限逐渐消除的过程中,银行家和决策者就它们的崩溃是否助长了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这一问题的中心是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该法案要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这部法案反映了当时的传统看法,认为摩根大通这类金融巨擘(既有吸收储蓄的零售银行也有华尔街经纪行)的存在为经济崩溃创造了条件。
1999年,在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中,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获得通过,允许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合并,从而摧毁了横亘在二者之间的这道墙。这部法律是在花旗公司(Citicorp)和Travelers Group宣布合并后推出的。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由此诞生。
从那以后,投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公司都渴望成为涵盖全面业务的“金融超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近的行动表明,上述界限实质上已经消失。
一些政治家和银行家认为,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及其他解除监管的措施为当前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他们认为,抵押贷款狂潮正是由花旗这类公司推动的,这些公司将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并出售给全球投资者,赚取巨额利润。
随着银行业危机加剧,这个问题已经成了总统竞选的焦点。
周一,民主党参议员、总统候选人奥巴马(Barack Obama)在威斯康辛州格林贝的一场集会上抨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John McCain)为减少监管辩护的立场。奥巴马指名道姓地说麦凯恩的竞选顾问、前任得克萨斯州参议员菲尔·格拉姆(Phil Gramm)是“美国参议院中倡导解除监管从而导致这场危机的设计师”。
投票反对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8名参议员之一、民主党参议员拜伦·道尔甘(Byron Dorgan)说,在金融现代化的名目之下,他们允许金融机构的同一化,让它们与其他金融机构合并,这种方式危及了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固。
阿拉巴马Auburn大学金融学教授、曾在里根和布什政府的银行监管机构任职的巴特(James R. Barth)则说,当前危机中受打击最重的一些公司--包括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都是开展抵押贷款业务的独立投行,就连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也没有禁止这类业务。
一些银行家和监管者认为,把吸储银行和华尔街经纪公司合到一起意义重大。
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今年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赖以为日常运营活动提供资金的流动资金不足。如果贝尔斯登和雷曼有获得大量存款的渠道,就能提供稳定的低成本融资来源,在去年信贷市场陷入停顿时保护它们。
这正是促使美林同意将自己出售给美国最大的零售银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以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周末决定注册为银行控股公司的动因所在。银行控股公司可以接受零售客户的存款。
极力主张撤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银行业限制的前艾奥瓦议员利奇(James Leach)说,如果没有对该法案的改革,就不会有摩根大通来拯救贝尔斯登,也不会有美国银行救援美林。
不过,正如大萧条时期一样,一些观察人士担心投行和商业银行合并会催生出过于庞大的金融巨头,从而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风险。
Auburn大学教授巴特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现在都拼命吸储,让自己成为强大的商业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急于做大的潮流,这有点让人担心。 没那么恐怖吧:red: ;) :D ;) :D :P :han: ;) ;)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