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 发表于 2012-5-10 10:07

首席策略:“熊末”还是“牛初”?
来源: 作者: 2012-5-10 1:06:52
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牛市的冲动,但是熊市的阴影并没有消除。至今为止股市还没有站上前几年的中位区,大盘有可能在低位还将徘徊很久,投资者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

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

俞杰

五一假期之后上证指数再次站上2400点,现在大家基本都能看出2012年的行情和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区别,前几年一波行情一旦遭遇象3月14日那种挫折,随之而来创新低是板上钉钉的事,市场不经过大半年的折腾根本没法恢复元气,不会象今年这样一个月后就重新站回了高点。2012年的市场明显体现出了不一般的弹性,正因为如此现在市场上开始兴起了牛市论的观点,毕竟中国股市从08年开始算起的话已经熊了近4年,根据以往的股市历史,熊市最多也就持续4年半。

不过对这种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认同,从大的周期看,中国股市很有可能到了牛熊转换的临界期,但是从小一点的周期看,2012年股市顽强的弹性并不能证明牛市已经来临,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这种弹性也有可能是熊市末期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牛市初期的表现。历史上中国股市1995年就出现过这种熊市末期的纠结行情,大盘走势开始比之前活跃,但无法稳定的走高,始终保持低位振荡的特征。而牛市初期和熊市末期行情有什么区别呢,两者都是低位振荡的行情,但是熊市末期市场重心相对还是往下的,而牛市初期市场重心相对是往上的,具体来说,就是如果现在是牛市初期,那么2132点基本就是再也见不到的低位了,而如果是熊市末期,2132点再次遭受考验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对于现在是熊末还是牛初?笔者的观点更偏向于熊市末期的看法,这是因为从熊市的根本成因去分析,中国股市08年以来步入熊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首先是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黄金十年的迷梦,在全球经济陷入失衡的危机下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其身,被迫进行艰难的转型,09年的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虽然带了的大级别的反弹,但随后这两年的事实证明刺激经济政策并不能治本。其次是中国股市的股改并不彻底,市场制度仍存在严重的缺陷,新股发行、退市制度等都不完善,圈钱和套现问题放大了经济转型的压力。这几年中国股市步入熊市从基本面看其实是正常的。

当然2012年在新的管理层履新之后,中国股市开始出现可喜的转变,从政策面看,针对股市的制度缺陷,管理层做了大量工作,创业板和主板的退市制度相继推出,新股发行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高价圈钱恶意投机受到了政策抑制。2012年股市之所以有顽强的弹性和这种政策支持应该是分不开的。但是笔者注意到,熊市的两大成因目前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首先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经济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至今仍没有完成,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靠投资拉动,保增长是今年行情博弈的一大看点,但是如果保增长如何避免地方政府过度投资的顽疾呢,中国经济原有的增长模式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可以说很多矛盾都已经固化,经济转型现在处于攻坚期,如果可以顺利的完成转型,前几年早就完成了,拖到现在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个长期减速的问题,短中期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并不会硬着陆,甚至GDP可能在今年出现先抑后扬的走势,但是关键在于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速将减到什么地步,目前对此无法做出稳定的预期。从微观上看,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目前其实结构性危机极为严重,扣除银行股的话,一季报上市公司同比业绩增速已经是负的了。由于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完全有可能出现宏观经济尚可,但微观经济实体面临生存危机的状态,08年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尽管GDP增速出现了快速下降,但实际上08年仍有9%的增速(后来统计局调整到9.6%),可是上市公司实际业绩增速变成了负17%.在经济转型压力不减,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下滑具备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股市的牛市基础并不牢固。

其次从制度改革方面来看,尽管新一届管理层释放出了很大的诚意,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制度改革还是一种局部性的修补,并没有涉及到市场利益分配格局的根本性调整。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焦点目前落在控制投机,防止新股发行价格过高上,而实际上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根本弊端是过度的行政审批,国外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行政审批着力点是在信息披露上,即审批只保证融资方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至于价格是要市场讨价还价来决定,而我国的行政审批是在企业资质上,隐含的意思是我保证上市的都是好企业,既然都是好企业,显然价格不能低,市场其实没办法讨价还价,这个根本弊端不解决,抑制投机只能是表面的。所以中邮速递可以特批上市,而腾讯无法在中国上市,中国的创业板实际是创业成功板。

笔者认为,尽管从大盘走势上看,2012年股市走势和05年有明显的相像之处,中国股市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凤凰涅盘,但是从基本面看,现在和05年还是有本质的不同,05年的股改创造性的推出了对价的概念,政策支付了实际的真金白银,而05年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的冲锋期,当时我国已经高速增长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股权分置以及上市公司结构的问题,这种增长并没有体现在上市公司上面,股改推翻了业绩实现的制度障碍,05年之后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而2012年我国股市尽管出现了顽强的反弹行情,但实际上面对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消除。对此笔者认为,需要时间来消化一切,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牛市的冲动,但是熊市的阴影并没有消除。至今为止股市还没有站上前几年的中位区,大盘有可能在低位还将徘徊很久,投资者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

mai 发表于 2012-5-10 10:08

老牛拉破车
来源: 作者: 2012-5-10 1:07:28
月下横笛

“五一”期间,证监会突击出台了多则政策,比如“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改革新规”、“沪深交易所亮剑主板退市新规”、“沪深交易所调整部分收费标准”,等等。在此有利于证券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消息刺激下,节后首个交易日,即上周三(5月2日),大盘在高开点之后,收了条中阳线,并于上周五(5月4日)最高冲至2453点,距本次始自1月6日2132点的行情此前最高点,即2月27日2478点仅24点之遥。

被这些利好消息所鼓舞,特别是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接连力挺蓝筹给市场以充分的做多信心,上周末的“十大券商预测下周大盘走势”,居然出现了惊人的一致看多。对于这种现象,一些市场人士表示非常担忧。记得2月27日冲高2478点之前的那个周末,也同样出现了机构集体“空翻多”的戏剧性场面,直接导致大盘随后首个交易日便见到了波段顶部,本次又会如何呢?

本周三(5月9日),大盘借势欧美股市持续暴跌以及所谓黄岩岛事件,大跌1.65%,最低的2407点已经跌回至“五一”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最高的2408点之内。“五一”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也即5月2日当天,除上证指数以外,上证50、上证180、沪深300、深证成指和深证100等五大权重股指数均留下了一个向上的跳空缺口。本周三大跌后,上证50已经率先回补了这个缺口,其它四大指数本周下半段或下周初理应就将追随上证50完成补缺使命。

从纯技术角度而言,本次调整原因如下:首先,是大盘在逼近上次高点2478点之际的踯躅不前;其次,是冲至年线(现位于2496点,并正以2点/天的速度下行)之下的一种心理反应;第三,当然也是针对机构上周末一致看多的一种“报复”.目前尚无法估量本次调整的力度,按理说,最终还有需外围股市止跌站稳,并完全所谓“二次探底”之后相配合,才会完成本次调整。轻的话,调整目标在60天线(现位于2382点)上下;重的话,会去考验3月29日的2242点。如是前者,本次调整下周初就理应能完成;如是后者,则可能持续到5月下旬。

本次调整深度究竟会到哪,我随后将根据盘面特征来做出具体判断。无论如何吧,这种短线调整都不会改变本次始自1月6日2132点的中长线行情的性质。本次短线调整只是针对3月29日2242点以来这段上升的,级别甚至低于2月27日2478点~3月29日2242点那段调整。

关于本次始自1月6日2132点的中长线行情最终将重返六千点的观点,我此前已经陆续写了4篇《疯子的谵语之意淫六千点》来进行讨论,并且还将继续下去。有些朋友问我,重返六千点应当有个“时间规划”才行吧?其实,在此前(比如4月22日的《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文章里,我已暗示过,从1月6日2132点开始计,本次行情运行时间理应在两年以上--具体时间我在后继的一篇《疯子的谵语之意淫六千点》里还会详细探讨。

以此可见,本次行情速度总体而言不会太快。与2007年10月6124点之前那种疯牛走势不同,本次行情会象“老牛拉破车”一般,慢慢腾腾--在年线之下的这个底部区域更是如此。大家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mai 发表于 2012-5-10 10:14

大盘震荡下行 16板块流出过亿
来源: 作者: 2012-5-10 0:56:12
A股昨日低开低走,全日呈现震荡下行态势。E投资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上海市场机构流出17.5亿元,大户资金流出8.2亿元,主力合计流出25.7亿元。深圳市场机构流出8.4亿元,大户资金流出6.2亿元,主力合计流出14.6万元。

板块方面,昨天仅有1个板块资金流入过亿。位居首位的是机械板块,流入金额达到2.7亿元;紧随其后的是纺织服装板块,流入金额达到5589万元;工程建筑板块流入3323万元位居第三位。资金流出方面,昨天共有16个板块资金流出过亿。化工化纤板块流出6.4亿元,位居首位;另外,有色金属和教育传媒板块也流出较多,分别流出4.5亿元和3.2亿元。

个股方面,昨日两市共有3家个股资金流入金额超过1亿元。中船股份(600072)单日流入金额2.7亿元位居榜首,另外广晟有色(600259)和南通科技(600862) 流入资金也较多,分别流入1.1亿元和1亿元。昨日两市共有4家个股资金流出金额超过1亿元。包钢稀土(600111) 单日流出金额2.7亿万位居首位,招商银行(600036)单日流出金额1.3亿元位居第二位。

另外,E投资昨日午盘【题材掘金】指出军工概念股逆市狂飙,其中提及的中船股份(600072)午后强势涨停!

hnmgwbb520 发表于 2012-5-10 12:59

79.00/78.50附近可以开始沽JPY了吧?mai叔

mai 发表于 2012-5-10 13:17

我在80.55及79.50都沽了!{:1_97:}

hnmgwbb520 发表于 2012-5-10 13:21

{:1_97:}79.50沽一单      78.50沽一单   最多两单   然后等待,说说您的目标落

hellowei 发表于 2012-5-10 15:43

mai 发表于 2012-5-11 03:31

79.98平79.50那一倉, (是前倉两倍)

mai 发表于 2012-5-11 08:39

央行新人新思路  决策看重CPI环比
来源: 作者: 2012-5-11 2:06:32
记者   高超

本报讯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发布《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过去一个季度以及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趋势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报告》是今年3月中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换届以来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探讨得最为深入的一份官方文件。

记者注意到,虽然最近几个月的CPI同比数据呈震荡回落态势,但央行对当前物价、通胀形势的判断仍然较为谨慎。《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很小,央行将继续使用包括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管理工具,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

货币政策委员会换届展现新思路

今年3月1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换届,为央行的分析和决策带来新的思路。昨日发布的《报告》当中,关于通胀以及物价的表述最为引人注目。央行认为,当前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落态势但并不稳定,对未来物价上行风险也需关注。

央行称:“当前经济增长与物价之间的匹配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物价对需求扩张的反应较之前更为敏感。在刘易斯拐点逐步到来、国内劳动力供给趋紧的大背景下,劳动较为密集的农产品、服务业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仍存在趋势性的上涨动力。一旦需求扩张,潜在的涨价动力就可能重新显现。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2011年下半年物价回落是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物价形势有所缓和,前期部分被抑制的商品价格可能再次上涨”.

今后或更看重CPI环比涨幅

今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4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按照此前业内主要投行的预测,CPI同比数据可能回落至3.4%附近的水平。过去一段时间,市场上不少分析认为,CPI的回落可能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拥有更加宽松的运作空间,这对A股市场可能也意味着利好。但央行最新发布的《报告》,似乎透露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路。

值得加以重点关注的一句话是:“虽然短期内CPI同比涨幅有可能继续保持趋缓态势,但这也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因此需更多关注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涨幅。”不愿具名的银行界人士对记者表示,上述表述更为明显地体现了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思路,而这很可能意味着CPI同比数据的回落不再构成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理由。

加大直融支持力度观望预期加重

此外,央行在《报告》中还提到,今后要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金融市场创新,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记者了解到,近期部分在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对行情的研判趋于谨慎。据悉,中短期内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可能不如市场此前预期的乐观,在此背景下,考虑阶段性小幅降低权益类资产仓位的占比。

另有分析观点指出,近期市场对沪深300ETF“托市”的预期可能有些不切实际。据分析,最新完成发行的两只产品虽然公布了有些“惊人”的募集总额,但其中以股票换购的比例更大,真金白银的现金其实数量有限。更值得引起重视的一点是,ETF正逐渐成为大小非低成本减持的一个中间渠道,只要是入选相关指数成份股的上市公司,其“大小非、大小限”股东无需再通过大宗交易折价转让,只需将相关个股兑换成ETF份额,便可轻松套现,而且避免了因单只股票流动性不足而造成的“冲击成本”.

mai 发表于 2012-5-11 08:40

但愿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来源: 作者: 2012-5-11 2:04:16
应健中(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人本报特约撰稿人)

最近中国股市富有创意的言行比较多,令市场感到耳目一新。本周初,在北京召开了券商创新大会,在中国股市20多年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开大会,话题总是规范、规范、再规范,类似创新的议题还是首次。创新大会的主旨是“最大限度放松行业管制”,证监会主席一句“把投资者当傻瓜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更是振聋发聩,斩钉截铁,管理层整治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

中国股市最大的弊端就是股票和资金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整个市场的扩容史几乎就是上市公司的圈钱史,IPO圈钱、增发圈钱、配股圈钱,可给股东回报都是可怜兮兮的还不如一年期存银行的利息,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重启IPO后中小板和创业板圈钱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发行市盈率可以高达130倍,发行价可以达到148元,而来自管理层的回答则是“市场化”结果,市场为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真由于有这种恶意圈钱,才会使现任证监会主席发出如此带有情感的感慨,这种感慨是对过往IPO恶意圈钱的行为全盘否定,一句“一去不复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分量。

但是,要割除圈钱的恶疾,还得化很大的工夫,“破”很容易,关键是要“立”,我们已经看到了IPO新政的雏形:从下周起,一批公司开始网上网下筹码对半分成了,接下来看取消机构筹码三个月后抛售怎么实施,不过,光这两点还是不能割除圈钱的恶疾,接下来要推行25%原则,即当发行市盈率超出行业平均市盈率25%时,要启动一个程序,上市公司要对此有所交待,这条措施对解决圈钱问题至关重要,但要实施还得先组织第三方机构公布行业平均市盈率,还要制定启动程序的实施细则,这种工作还得加快推进,否则就流于形式。

再有,接下来还要实施存量上市,持有三年以上的原始股东切一部分股权卖给投资者,这对平抑高价发行能有一点作用,但卖出之后原始股东要满一定期限才能取钱,这个资金蓄水池怎么建立?谁来监管?里面的钱怎样保值升值?这都需要加快制定规则。

为彻底让把投资者当傻瓜的圈钱一去不复返,还真需要大量的事要做,看看后面还要大量嗷嗷待哺的公司排队等候上市,要彻底让圈钱一去不复返还真的很难,对公司而言,不能圈钱来股市干吗?对投资者而言,大家都聪明了,都不去申购新股了,那些公司也达不到圈钱的目的了,看来,光是规则上限制还很不够,还需要投资者的觉醒,人家把你当傻瓜,那咱投资者就不做傻瓜,做个聪明人,这样的倒逼机制将最终使新股发不出去,圈钱的目的不能得逞。

不过,投资者成熟需要有个过程,那还不如下决心,暂停新股发行,这样才能达到圈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页: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查看完整版本: 弹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