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py 发表于 2009-2-10 03:46

外媒:希拉里先訪亞洲 昭告世界權力已轉移

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記者 何耀雄編譯報道)希拉里選擇亞洲作為就任國務卿後的首個出訪地點,實在相當精明。國務院發言人伍德說,希拉里此行將向亞洲傳遞出美國外交政策的“強烈信號”,東京、雅加達和首爾政府將相當欣喜。但在北京,氣氛似乎卻沒那麼熱烈。

  美國彭博社今日刊發經濟學者培賽克(William Pesek)的評論文章指,希拉里2月15日將開始向亞洲四國進行訪問,這四國加起來的外匯儲備加起來高達三萬億,而其中的三個國家持有的美元資產數量更位居世界十大之列。今時今日誰在掌握世界權力,這個信息已經非常明顯了。

  作為美國的最大債主,中國不可能會樂見希拉里先訪東京的,希拉里在新財長蓋特納發表“中國操控匯率論”後的一個月才會到訪中國。

  美國國務院表示,希拉里此行將聚焦在朝鮮核爭議、金融海嘯、國家安全和氣氛問題上。但中國方面也說得沒錯,人民幣問題和中國的國際角色也勢必會成為希拉里對華的談論話題。



希拉里外訪的四國外匯儲備加起來高達三萬億,今時今日誰在掌握世界權力,這個信息已經非常明顯了。

  奧巴馬曾說過,他的歷史評價將會建基于他能否帶領美國走出衰退。現在白宮的格言已經由克林頓時代的“笨蛋,這是經濟問題”,變成現在的“不解決經濟問題,我們都無家可歸”了。

  希拉里也曾表示希望她的團隊能在全球經濟事務上扮演更重要角色。中國作為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在對應全球金融海嘯上地位舉足輕重,故此,希拉里出掌國務院後,她和蓋特納也均向中國施壓。但另一方面,希拉里又力阻財政部回復“魯賓(Robert Rubin)路線”。

  當魯賓擔任克林頓政府財長時,他的財政部搶佔了很多國務院的傳統職能。當亞洲、墨西哥和俄羅斯陷入金融危機時,他更創下了將經濟議題融合外交關系的政策先例。1997年,兩位財政部高層魯賓和蓋特納赴亞洲的曼谷、北京、香港和吉隆坡進行訪問,期間表達了經濟將會主宰美國外交的看法。

  直至2000年,國務院才驚覺要擺脫克林頓時代的困境,擴闊了視野,開始與中國多管齊下談論經濟議題。

  一般來說,美國都會比較關注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勞工權益和知識產權問題,特別在共和黨主政時,美國政府會特別小心處理人權爭議,這是中國領導人所樂見的。而經過布什八年的入侵伊拉克、虐囚事件和關塔那摩灣事件後,美國也已經喪失道德優勢了,奧巴馬政府未來應該只會特別關注中國的勞工權益問題。

  但華盛頓的言論也已經讓中國感到焦躁了,有不少議員認為中國要對美國的失業問題負上責任;有些議員甚至要聲言重新采取保護主義,不少人支持救市方案的“只買美國貨”條款;而蓋特納也曾發表“中國操控匯率論”。

  北京也感到美國對導致全球金融海嘯仍然缺少了悔意,溫家寶總理上月在倫敦曾經公開批評美國式資本主義,指“缺乏監管的市場相當危險。”因為中國的一切都在有序運行,確保了經濟快速成長。中國擁有近二萬億的外匯儲備,也不需要疑心多多的議員來通過救市計劃。

  但中國也面臨著艱難的一年,香港、新加坡、台灣和韓國等亞洲其他較開放的經濟體也同步陷入衰退。亞洲的出口導向經濟模式正快速的凋謝,各地政府都忙于挽救經濟。

  中國與蓋特納都需要為亞洲做點什麼。沒有人再支持減少規管、民主再不是魔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也再不是福音,亞洲需要新的經濟模式和外交法則。

  東京、雅加達和首爾這三站對于希拉里來說,難度較低︰日本之行是要維系重要的地緣政治關系;韓國之行是要維系關系並解決朝鮮核問題;印尼之行則代表著美國重新介入南亞政治。

  但在最後一站北京,由于中國已不可能再被指責,希拉里需要與中國建立有建設性的關系,美國需要中國的金錢,中國也需要美國的市場,與自己國家的最大債權人開打貿易戰實在是下下之策。

  但這也不代表希拉里訪華會避開敏感議題,畢竟美國的外交和經濟還未融為一體。

海纳百汇 发表于 2009-2-10 03:51

沙发!

明明我很强 发表于 2009-2-10 07:48

:han:

zhuicn 发表于 2009-2-10 08:19

谢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外媒:希拉里先訪亞洲 昭告世界權力已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