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bin
发表于 2009-4-20 08:12
有山有水,有金有银,有情有义............
大家早上好!
wu2198 发表于 2009-4-20 08:09 http://www.y2.cn/images/common/back.gif
金山银山不如40家的宝山
早上好
mickmick
发表于 2009-4-20 08:13
;)
EEK
发表于 2009-4-20 08:17
有山有水,有金有银,有情有义............
wu2198 发表于 2009-4-20 08:09 http://www.y2.cn/images/common/back.gif
寓此: 流连于人间···:loveliness: :loveliness: :loveliness:
cyzfyyp
发表于 2009-4-20 08:17
;)大家早上好
abc007
发表于 2009-4-20 08:19
:D
67833070
发表于 2009-4-20 08:21
欧元去了 灭亡咯
:shy:
zhuwenya
发表于 2009-4-20 08:21
上周13000的挂单,改为12950
便宜一点,会好一些
wu2198 发表于 2009-4-20 08:00 http://y2.cn/images/common/back.gif
:vic: :vic: :vic:
肉斗斗
发表于 2009-4-20 08:24
:D
67833070
发表于 2009-4-20 08:29
联准会主席柏南克见到了春生的新芽,总统欧巴马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股市接连上演庆祝行情。
所以已经雨过天青、解除警报了吗?这里提出我们应该对经济前景持审慎态度的4个理由。
一、经济状况仍在恶化。工业生产达十年来新低,新屋开工情况依旧疲软。赎回权取消(法拍屋)在房贷业等待欧巴马政府拯救房市计划的细节时,数量一度减少,而今再度飙升。
我们顶多能说,零星的迹象显示状况恶化得比较慢,经济状况下坠不如以往剧烈,而且迹象还真「零星」。由联准会定期调查工商产业状况汇整而成、最新一期褐皮书指出,「本会所属12个地区分行中,有5区经济衰退速度已见缓和」。
二、部分好消息不具说服力。近来最大的正面消息来自银行业,纷纷宣布好得惊人的获利,但其中部分财报看起来有点…怪。 举例来说,富国银行日前宣布历来单季最佳获利,然而银行财报不像销售额,不是硬梆梆的数字。例如,银行放款时预留多少准备金,以便填补未来可能的亏损,这 就与获利大有关系。有些分析师也对富国的承受资产及其它会计项目表示相当怀疑。
同时,高盛宣布2008年第四季到2009年第一季,获利大幅增加,但是分析师马上注意到,高盛自个儿改变了「季」的定义(为了配合该公司法律状态的改变)。所以—我可不是开玩笑的—对高盛来说表现很糟的12月,从财报获利比较中消失了。
我不想在这里深究这个问题。也许这些银行真的在空前短的时间内,从巨额亏损变为获利满盈,可是在这个马多夫年代,会怀疑是很自然的。
至于那些期待财政部的「压力测试」能让事情一清二楚的人,白宫发言人吉布斯是这么说的:「在这些压力测试的部分结果中,各位将看到一份以系统及协调性的方式,判定及呈现银行业全体的透明性报告。」不,我也不懂这句话的涵意。
三、可能还有些坏事会发生。即使在大萧条时期,状况都没有一路直线下滑。特别是在经济开始恶化一年半时,会有一段停顿期-差不多正是我们现在所处位置。但是接着大西洋两岸传出一连串银行危机,再加上各国试图保卫垂死的金本位制时,实施了一些糟糕的政策,全球经济又跌下另一个悬崖。
这种情形会再度发生吗?商用房地产继续崩跌,信用卡亏损继续增加,没有人清楚日本或东欧的情况有多糟。我们或许不致于重演1931年的灾难,但要说最坏的时局已经过去,可是八字还没一撇。
四、就算到灾难真的结束时,也不表示它已淫威尽失。2001年的经济衰退,正式纪录上只持续8个月,于11月结束,但失业问题仍持续了一年半。1990至1991年的经济衰退也是一样,我们绝对可以相信这次也不例外。假使失业率持续攀升直到2010年,亦毋须惊讶。
原因何在?只有当大量的潜在需求存在时,就业率方能止跌回升,这就是「V型复苏」。以1982年为例,房市被高利率压垮时,联准会介入调息后,房屋销售量增加。现在不比当年,目前经济萧条,大体而言,我们累积太多负债,兴建太多购物中心,但没有人有花钱的兴致。
就业率最终会回到原来水平,一向如此,但大概不会很快。
现在我搞得大家都很沮丧,所以答案到底是什么?坚持到底。
历史显示,面对严峻的经济衰退,过早的乐观是政策上的一大危险。小罗斯福看到经济复苏迹象时,应变方式是将工程进度管理署的规模砍半,以及增税,结果大萧条马上全力反扑。日本在失去的10 年进行到一半时,松懈了原本的努力,以致经济又停滞了5年之久。
这些道理欧巴马政府的经济学家都懂,他们也谈到坚持现状的所有好处,但有关新芽、曙光的种种说法,真有带来自满危机的风险。
因此,我给社会大众和政策制订者同样的建议:经济尚未真正复苏时,如意算盘别打得太早。 (作者Paul Krugman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庄蕙嘉译)
柠1
发表于 2009-4-20 08:29
40早,大家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