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美国政府为何不能经营企业
华尔街日报-----美国政府为何不能经营企业?(图) 华尔街日报John Steele Gordon
奥巴马政府一心想在美国医疗保健、汽车和银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不是完全接管这些行业。在这之前,看看政府运营企业的既往表现不失为一个好主意。那真是一团糟。
比如,在1913年,由于认为钢铁公司对军舰用钢板的要价太高,联邦政府决定建立自己的工厂。当时估计年产能1万吨的工厂所生产钢板的价格可能只是钢铁公司要价的70%。
当工厂终于建成时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三年后了,总投资超出了预算几百万美元,所产钢板的价格是钢铁公司要价的两倍。它只生产过一批钢,然后就停业了,再也没有恢复过生产。
不妨再看看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除了保费来源以外,它在经济上与普通的医疗保险的公司没有什么不同。但与 UnitedHealthcare这样的公司不同,它是一个让官僚机构难以摆脱的恶梦,不断传出浪费和欺诈丑闻。去年,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估计,美国联邦医疗保险报销的轮椅和医院床位等耐用医疗设备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存在不当或欺骗行为。美国联邦医疗保险是如此地疏于监督,它甚至曾给截肢者报销了矫形鞋的费用。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是政府运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众多的原因使其成为了一种先天不足,其中包括:
1) 政府是由政客,而非商人管理的。政客只能做出政治决定,而非经济决策。毕竟,他们最看重的是竞选连任这项业务。出于这种需要,政客们可能总偏爱短期效益。对政客来说,现在显得好比长远结果更重要,即使长远结果可以很容易地预见到。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弊端多年前就已明显暴露出来,但政治因素却阻碍了必要的改革。
政客们往往将狭隘的利益凌驾于可靠的经济意义之上。我们不妨假设一下。爆发了全国性的产品危机,而参议员斯努特(Wiley Snoot)是参议院产品委员会的主席。有两种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普遍认为在这两个技术中A技术更有希望。但已在开发B技术的公司其总部位于斯努特所在的州,它在当地雇有40,000名工人。斯努特会用他强大的立法影响力推动哪项技术呢?
2) 政客需要轰动效应。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斯努特参议员着手应对产品危机!”),即便在什么都不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之际。市场能够有效地处理过剩和短缺,但却无法制造有利的头条新闻,反而常常产生相反的效果(“斯努特参议员未采取措施应对产品危机!”)。
3) 政府用的是他人的钱。而企业花的是自己的钱。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机器,不同的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共同遵守一套既定规则的前提下走到了一起,他们希望能共同创造比各自单打独斗更多的财富。
因此企业中的劳资谈判是商讨如何在股东和工人间分配所创造财富的过程。每一方都知道,如果他们在谈判中的立场太过强硬,就有可能杀了给双方都生金蛋的鹅。只要问问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和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nited Auto Workers)就知道了。
但是,如果是学校董事会同教师工会坐下来谈判,或是决定需要多少管理人员时,鹅就成了纳税人。这也是如今公务人员的福利往往要大大好于私营部门员工的原因。这也是纽约市公立学校系统的管理人员与学生人数之比是该市天主教学校系统10倍的原因,至少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负责这一系统前是如此。而在进入政界前,布隆伯格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
4) 政府不容忍竞争。奥巴马政府正在谈论组建一个“公众选择”,和营利性公司在医疗保险市场展开竞争。但有哪个政府实体在与私营公司的平等竞争中取得过成功?就我所知是没有。
5) 政府企业几乎总是垄断性的,因此根本不会面对竞争。但竞争正是令资本主义成为一个如此成功的经济制度的关键所在。缺乏竞争总是注定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失败。
当美国联邦政府于1917年将电话系统收归国有时,政府给的理由是,这是一个降低价格的战时举措,随后将电话系统转交给了邮政局来运营。(这个过程被称为远近邮费均一化,一个令信奉自由市场的人士不寒而栗的词语)。然而,尽管政府承诺降低价格,邮政局接管电话系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调价格。
削减成本和所有官僚主义文化背道而驰。实际上,当成本削减不可避免时,官僚主义通常会以给公众带来最大不便的方式削减成本,导致公众施压反对削减成本。
6) 成功的企业是由开明而又专制的领导者运营的。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长拥有有效管理的权力。他决定公司政策,组织企业结构,按自己认为的最佳方式配置资源。董事会平常就是起到批准管理者决定的作用(当然,也包括解雇他)。这使得一家公司能够在必要时迅速采取行动。
但美国政府被开国元勋们设计成了一个低效率的机构,这点几乎无可争辩。美国总统是政府的首席执行长,但除了琐事,如果得不到两个单独的非常庞大的委员会(参众两院)的批准,他什么也干不了。而国会议员各自有着自己的政治议程。美国政府总是有着很多厨子,正因为如此,政府这锅肉汤常常被弄的一锅糟。
7) 政府是由政府监管的。在1917年美国电话系统的远近邮费均一化问题显得非常迫近的时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总裁范尔 (Theodore Vail)承认,他的公司实际上是个垄断企业。但他指出,所有垄断都应受到监管,政府所有权可能是一个无法监管的垄断。
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并实施规定,使得一个文明社会能够繁荣昌盛。但政府却有着监管自身的灰色记录。举例来说,想像一下,如果一家公司希望粉饰收益状况,从公司退休资金中将员工贡献资金转移到了公司帐户上,然后用一般信用公司债代替这笔资金,称这笔资金为征用收入。我们都知道会发生什么:公司会计会拒绝证明帐面无误,管理者可能会(罪有应得地)最后锒当入狱。
但这正是联邦政府对社保基金所做的事情;不同于企业,联邦政府自己决定如何保持帐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联邦政府出现了所谓的预算盈余,一帮基本不加疑问的华盛顿记者团也这么说。但那些年里国债依然在增加,因为政府是在借钱制造盈余。
资本主义并不是完美的,实际上,借用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那句有关民主的著名描述,资本主义是除其他所有制度以外最糟糕的经济制度。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只有利润动机和竞争才能让企业精简、高效、创新和以消费者为导向。
(编者按:John Steele Gordon是《财富的帝国》(An Empire of Wealth: The Epic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Power)一书的作者。) 1# andr
ZT保罗克鲁格曼的一周中国之行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一周中国之行,充分展现了他口无遮挡、好打舌战的特点。由于历来对“东亚奇迹”、“中国模式”不以为然,克鲁格曼对中国经济的一番点评,遭到众多中国权威“围剿”,似乎克鲁格曼已成中国经济的公敌。
坦率来说,克鲁格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绝不会照顾谁的面子而委屈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纽约时报》的专栏里他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批评小布什。至少,这种学术独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来到中国,我们不妨虚心听听他说了些什么。如果能取到真经一二,那才不冤枉花那么多美金。
A 其他国家再不能容忍中国的巨额贸易盈余
* 贸易盈余的国家是麻烦制造者
过去贸易盈余的国家是帮助其他的国家,因为它是向它们提供便宜的产品,但是在如今这个失业率攀升的世界,过去的原则再也没有道理了,盈余的国家成为麻烦制造者,而不是带给别人好处。现在美国的态度是,如果你有很多的贸易盈余,就会使其他国家非常生气,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将来中国的盈余肯定会带来很大的贸易紧张,其他国家再也不能容忍中国有这么大的贸易盈余。
* 中国还相对贫穷,应该把钱用在国内
中国这么大的贸易顺差不完全是比较优势造成的,跟中国的政策有直接关系。比较优势决定了大概你是出口什么东西,但不决定你的出口量,而且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还处于相对比较贫穷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却成为资源输出国,这是不多见的。中国增长快速,内部的需求也会很大,比如医疗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完全可以把钱用在国内,为何一定要生产那么多产品输出到海外呢?
* 中国继续保持巨额贸易盈余会出大问题
在目前这样的宏观环境之下,中国是贸易盈余,而美国出现大量国际贸易逆差,这个情况带来的问题比历史任何时期问题更大,继续保持这个格局的话,问题会越来越大。不管我们想说什么理由,如果是两年之后,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还是很高,而中国继续保持大量的国际贸易盈余,这样的事情就会出现很大问题。不管你相信与否,这确实会产生很大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方法使中国在世界的货币体系中确定起一个正确的地位,而不是通过大量的出口来换取外汇,获得很多贸易盈余。
B 发展中国家把这么多钱输出到国外,很奇怪
* 中国积累这么多的外汇储备有欠考虑
美元的角色是一个流动性很好的货币,但世界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人要求你以美元方式建立你的外汇储备,还有欧元、日元可以选择,这些都是流动性很好的货币,使用范围非常广,而且它们的债券市场流动性也非常好。为什么中国不这么做呢?中国之前做了错误的判断,所以积累了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当时积累美元的时候有没有想到美元会贬值呢,现在没有好办法了,肯定会有很大的资本亏损,美国人当然会还债,但是这些债务承诺是用美金还,如果美金和其他货币贬值的话也没有其他办法,这是之前的判断失误导致的。
* 中国没有操控汇率是谎言
每年在美国总有这样的惯例,按照我们的法律,美国的财政部要求列出操纵汇率的国家,如果说那个国家在操纵其汇率的话,后果就会有一系列的措施。所以,每年财政部必须要确定中国是否操纵其货币汇率,每年财政部总是说谎,说中国没有对其汇率进行操纵,事实上确实如此,他的汇率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通过大量购买外币来维持其自身比较弱的估值。当然,财政部说这个说是为了避免直接的冲突,但是这确实是一个谎言,确实这不是市场的运作结果。这个也是在世界体系中必须面对的事情。
* 有生之年,人民币难成世界主要货币
我想说的是人民币,当它成为世界的主要货币的时候,将要几十年以后了,可能我现在有生之年是看不见了。但是我觉得这个也不是不好的事,成为一个世界的主要货币,也没有什么意思,不像广告说得这么有意思,美国现在好象美元是世界货币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C 中国的经济很难评估
*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不能体现现实状况
我对中国经济了解不多,我对中国外贸知道一些,还有对外关系。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很难评估,经济统计数据无法很好的体现现实状况。中国统计数据不甚明晰,比其他地方更不能表现现实情况。很多经济学家说我不知道看中国统计数据会得出什么结论,问题是我可以坐下来看看日本的数据,日本的GDP或者是工业产值可以体现现实情况,但是我不知道看中国的数据是不是可以真实的反应现实状况。
* 未来3年是中国转变的关键期
要通过出口恢复中国的经济这是不大可能的。从动手的角度,马上就要开始动手,不能去等,至于多长时间才能实现根本上的转变,在大部分的经济当中,这个过程需要几年。在接下去的三年当中,可能是中国的转换或者是过渡的非常重要的关键,而且对于中美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全球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也都将在这个时候发生,接下去三年是变化和改革的关键。目前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的非常快,但目前中国所做的都是短期的刺激计划,但不是根本上的改革。
* 中国应创造更多内需
我在2005年的时候在《纽约时报》上写过美国的经济使得很多人活的不错,这样的事情必须有一个终结,尤其是依赖举债进行消费。在中美这种关系终结之后,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关系的存在,美国已经不能再承受太大的消费,不能再成为一个举债消费的国家。中国也不能再期望依赖于美国进口中国的产品给中国创造更多的财富。往前看的话,我们必须有一种机制,让中国创造更多的内需,不再是依赖于通过贸易顺差积累财富。美国也应该期望要多多少少扩大财政赤字,大家都要适应这种新的事情。
D 中国:碳排放帝国
*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者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者。中国的排放,大部分来源于以烧煤为基础的电厂,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排放量翻番。这比之前十年的增长快得多。而且这种趋势可能还在继续,一月份,中国宣布计划将煤作为其主要的能源,为了保证经济增长,2015年前,煤的生产将增加30%。单单这样一个决定,可能就足以抵消所有其它的排放减少。
* 中国不能像西方过去一样放任
有人声称指望中国限制使用矿产能源是不公平的,因为西方在发展中并未碰到类似的限制,而且现在全球变暖的结果已经发生,并不是由于中国,而是因为今天富裕的国家过去的碳排放。的确,他们是对的。让中国面临限制,而西方发展时却没有受限,这的确不公平。但是这种不公平并不能改变事实,如果中国也像西方过去一样放任,那么可能会严重伤害我们的星球。除去历史上的不公平,中国还坚持他们不应当承担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因为这是为了给外国消费者生产商品。
* 不管中国喜不喜欢,必须要做出行动了
如果政策得当,中国可以做到不增加碳排放,同时保持继续快速增长。但是首先必须意识到必须改变政策。中国发出的信号说明,其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现有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但是我怀疑,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场游戏的局面很快会发生变化。当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最后不得不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更加理直气壮去对抗那些拒绝采取行动的国家。那些拒绝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将会面临制裁,比如对他们的出口产品征税。是时间来拯救地球了,不管中国喜不喜欢,必须要做出行动了。
与其靠驳倒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了不起,倒不如认真想一想他说得在不在理。比如,克鲁格曼说,中国想要通过出口来恢复中国经济增长是不太可能的,需要马上开始着手经济结构的调整,未来3年将会是中国经济转型或过渡的关键时期。
作为临别赠言,克鲁格曼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我们必须要这么做,如果光是愤怒、生气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共同努力寻找一个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多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应当是我们面对危机的一个理性态度。 写这个文章的人去当政客好了,相信他从政以后再也写不出这类的东西了。
全是想当然,没有什么内容是有价值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