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hui99
发表于 2011-2-21 07:51
{:1_97:}
ma_111
发表于 2011-2-21 07:51
那些担心Verizon Wireless 发布的iPhone4无法在美国海外运营商那里使用的人可能很快会得到一个“惊喜”。
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的员工本周发布的一则微博截图,照片是Verizon Wireless版的iPhone摆在写有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字样的标牌旁边,文字是“CDMA版iphone4登陆,第一时间呈献给大家饱饱眼福!!!”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的员工本周发布的一则微博信息令用户心痒难耐,他们在微博上说,正在想办法破解美国移动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发布的CDMA版iPhone,暗示用户也许可在中国电信的网络上使用iPhone。
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的微博账户周二发表微博说,CDMA iPhone4在中国的第一个电话顺利打通。这则微博的署名为“产品中心APPLE LAB团队”。该微博在此之前的贴子中有一张照片是Verizon Wireless版的iPhone摆在写有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字样的标牌旁边,还有一张是显示Cydia主屏幕的iPhone。Cydia是一个应用软件,用户可利用这个软件找到破解苹果iPhone的应用程序和软件。
一篇博文说,广东电信首台iPhone4已经越狱成功,windows版本的绿毒无法实现,改用Mac版绿毒成功。绿毒是一种破解苹果Mac操作系统的软件。
破解iPhone在中国早就已经很普遍了。苹果公司在中国首次正式发布iPhone的时间较晚,正版iPhone由于供应短缺和购买限制等问题在中国国内很难买到。用户可从国外购买锁定的iPhone,然后拿到国内进行破解,再选择自己中意的运营商,或从当地销售商那里直接购买“越狱”iPhone。
虽然对于一家电信运营商来说,公开鼓励这种“越狱”行为有点反常,但一般都知道,这种行为是由地方运营商来具体操作的。
中国电信运营CDMA网络,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个中国最大的运营商均运营GSM网络,后者可兼容最新的Verizon Wireless iPhone 4之前的一系列iPhone机型,也就是说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才能为iPhone用户提供语音服务。但中国联通是三巨头里唯一一个可为iPhone用户提供高速3G数据服务的运营商,因为它运营的是可兼容WCDMA的3G网络。中国移动名为TD-SCDMA的3G网络使用的是中国国内标准,而中国电信使用的是CDMA-2000技术。
于是,中国联通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引来了部分客户,作为报复,中国移动北京分公司去年11月推出了一个网站,教用户使用中国移动的服务激活iPhone,不过没有3G服务,并开始提供一种特殊服务,帮助用户将SIM卡剪短以装到iPhone4较小的微型SIM卡槽当中。
中国电信一位管理人员说,微博上所写的有关打通测试电话的行为属公司内部个人所为,不代表公司的官方行为。中国电信发言人拒绝置评其公司是否就正式发布中国CDMA版iPhone一事与苹果公司进行谈判,但中国电信以前曾表示过,如果中国有兼容版iPhone上市,它将有兴趣为iPhone提供运营服务。
中国电信本来一直被排除在iPhone运营商之外,因为Verizon Wireless发布iPhone 4之前,所有iPhone都无法在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上使用。即使CDMA版的iPhone真的在中国这个按用户计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上正式推出,苹果公司可能也需要对iPhone的SIM卡槽等细节进行重新设计,并进行其它改动以适应中国的监管规定,就和苹果公司对以前的iPhone系列进行改动一样。
目前还不清楚的是,中国电信员工使用的Verizon Wirelessd发布的iPhone是否是中国手机号,因为虽然中国电信使用的是与Verizon Wireless同样的手机网络技术,但使用中国电信网络的手机一般都需要SIM卡,而Verizon Wireless的绝大多数手机则不需要。如果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电信的号码, “Apple Lab团队”尚未披露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以供普通iPhone用户效仿。
新浪门户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说,目前这个测试仅是广东电信做的,但“内部人士”说,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在等待中国电信集团总部的决定,集团总部会制定统一的口径统一行动。同时,中国电信的员工还在微博上说,我们会持续给大家带来惊喜。
chain百合
发表于 2011-2-21 07:53
{:1_97:}
ma_111
发表于 2011-2-21 07:55
想说爱你不容易
吉姆•戴拉奇斯(Jim Dailakis)做了好几个月的思想斗争,想要鼓足勇气对好朋友汤姆(Tom)说出“我爱你”。
Jack Sherman
现年42岁的戴拉奇斯是一位演员兼滑稽剧表演家。几年前,戴拉奇斯刚从澳大利亚来到纽约州锡拉丘兹市(Syracuse)需要找住处时,汤姆收留了他。他把戴拉奇斯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在他跟异性交往时提出建议,并给他的职业发展给予指导。
三年后,戴拉奇斯要搬去曼哈顿,离别的时候到了。他的手心冒汗,心脏狂跳,身子也在发抖。他说,“跟一位男士说我爱他,就跟向一位女士表白心迹一样地困难。”
我们能想办法跟老板提出加薪,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不喜欢另一半身上的衣服,为何想要向自己最在意的人说出“我爱你”时却舌头打结呢?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对宠物说出这话,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自己对所有物──房子、车子、衣物──的喜爱。
也许这同我们很多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尽管心中有爱,但从小我们很少会用言语来表达爱意。男孩子通常接受的教导是,要通过赠送礼物──尤其是一年中的这个时刻──或者通过给予帮助或保护来表达情感。
尽管科技让我们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络,却不能帮助我们自如地表达爱意。我们用尽可能精练的语言来发电邮、短信、推特,有些词我们甚至都懒得写完整。没有了眼神交流,甚至没有完整的句子,要表达真实情感真的很难。
当然了,不管对方是谁,如果你先开口说爱他/她,总是会存在风险的。我们希望自己的表白能得到回报,对方也会回应说他/她爱我。
《让爱更牢固:爱情导师指南》(Sealing the Deal: The Love Mentor's Guide to Lasting Love)一书的作者、纽约心理学家戴安娜•柯希纳(Diana Kirschner)说,情况可能会很糟糕,因为你表白了你需要这个人,但是对方也许会令你失望。
最近我想跟一个老朋友表白我多么珍视他给予我的支持,我发现真的很困难,我只好扯起了小熊维尼。我说,“还记得小猪皮杰吗?”他紧张地问道,“呃……怎么说起这个了?”
我给他讲了那个故事:有一天在树林里,小猪皮杰在小熊维尼背后轻声地叫了他的名字,维尼答道,“怎么了,皮杰?”小猪皮杰上前握住维尼的手,答道,“没什么,我只是想确定你就在这里。”
我朋友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完全心领神会,他答道,“我就在这里。”(后来,我上谷歌搜索这句话,发现它赫然出现在某个网页上一篇名为“表白爱意的五个巧妙方法”(5 Easy Ways to Say I Love You)的文章当中,令我惊骇莫名。)
向一位纯友谊的朋友表达爱意,其风险性不见得亚于情侣之间的表白。59岁的阿里•比尔曼(Ali Bierman)是一位全科保健医生,几年前搬家到了爱达荷州的博伊西(Boise),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对她而言意义非凡的朋友。这位朋友带她四处参观、给她介绍新朋友,甚至在半夜里去机场接她。有一天,比尔曼决定告诉这位朋友他对自己是多么地重要。她回忆道,“他为我做的一切让我感动不已,我眼里含着泪水,告诉他,‘我爱你。’”
遗憾的是,她的朋友没有给出回应──甚至没有接受她的情感。之后他打电话和来访的次数都减少了。有一天,比尔曼给他打电话,他说自己很忙,再打电话给她,但是后来他并没有回电话。比尔曼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为了让自己不要再表白后受到伤害,我们很多人找到了一些表白情感的稳妥安全的方法,比如:“对你满怀爱意”、“拥抱一下亲一下”、“抱抱亲亲”。
这种表白方式的问题在于:不能够让彼此比以前更加亲近。柯希纳博士说,“随口而出的一句‘爱你’跟郑重其事的一句‘我爱你’效果当然不同。”她说,你看着一位朋友的眼睛,告诉他你爱他,此时大脑会释放出催产素──可以增进彼此情感的一种荷尔蒙。而如果只是匆匆忙忙地发出一个“Luv U”的短信,是无法产生这样的效果的。
现年59岁的莉莲•考尔德威尔(Lillian Cauldwell)是密歇根州安娜堡(Ann Arbor)一家网络电台的老板,她丈夫巴里(Barry)66岁,是一名商业资讯顾问,两人结婚已经22年了。莉莲经常告诉巴里她爱他,巴里则会答复“我也是”、“我也爱你”。
巴里说,“在我成长过程中,家人很少会这样相互表白。”
58岁的朱迪•贝茨(Judy Bates)是亚拉巴马州科尔纳市(Corner)的一位作家,她的一位亡友生前就不会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说“我爱你”,不过贝茨看到过这位朋友抱着年幼的孙子,吻着他说道,“告诉你妈妈和爸爸我也爱他们。”而当时孩子的爸爸妈妈就在边上站着。
通常,一位家人的离世能够激发人们说出“我爱你”。47岁的里奇•拉格曼(Rich Largman)是新泽西州莫里斯敦(Morristown)的一位商务教练,在27岁母亲去世之前他从来没有对母亲说过自己有多爱她。在此之后,他每次见到父亲和弟弟都要告诉他们自己爱他们。他说,“失去了母亲之后,我才懂得了应当全情付出,不要有所保留。”
怎么表白“我爱你”呢?以下是我学到的一些方法:
假装自己是个小孩子。我姐姐最近在教她快三岁的儿子扎奇(Zachy)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里的那首《你爱我吗?》(Do You Love Me?)。每次她一唱“你爱我吗?”,扎奇就马上回唱道,“是的!”
请对方也说出“我爱你”。柯希纳博士称之为“正面塑造谈话”。如果你跟你妈妈说你爱她,而她没有给出回应,那就对她说,“妈妈,如果你能说你爱我,那我就太开心了。”柯希纳博士说,如果你妈妈觉得说不出口,那么温柔地好言好语相劝,鼓励她开口。她说,“没人能够了解你的内心所想,你得教他们怎么表达对你的爱。”
用行动而非语言来表达。75岁的加里•古德里奇(Gary Goodrich)是一名退休的驾照考官,他跟妻子多娜(Donna)结婚已经50年了,他承认自己很少对妻子说“我爱你”。不过在冷天的早上他会帮妻子热车、帮妻子开罐装苏打水、妻子赶工作的时候他负责下厨。有一天,在经历了特别艰难的一周之后,多娜忍不住哭了。做丈夫的让她闭上眼睛,然后在她的衣服上贴了一张粘纸,上头写着:“你是最特别的!”多娜说,这个小动作让她心情大为好转。加里说,“这比说‘我爱你’容易多了。”
用其他的言辞来表达。试试那些不需要对方作答的表达方式,比如:我喜欢跟你在一起;生命因为有你而精彩纷呈;我真的很喜欢(此处填入你喜欢的对方的特性)。
或者干脆就借用一句据说是出自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Cleopatra)的名言吧:傻瓜!你难道看不出来,若非我不能没有你,我早就毒死你一百回了?
ma_111
发表于 2011-2-21 07:56
傻瓜!你难道看不出来,若非我不能没有你,我早就毒死你一百回了?
-----------太经典了!!!
C0939
发表于 2011-2-21 07:57
{:1_97:}
ma_111
发表于 2011-2-21 07:58
限购令:北京不再欢迎谁?
在1月26日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措施“新国八条”的指引下,北京市政府2月16日推出了“京版十五条”,其中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须提供“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规定最为引人关注,并引发了北京不再欢迎外地人的讨论。
自从去年4月中国国务院决定“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后,部分城市在政治号令下迅速行动起来。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加大土地和住房供给不温不火,抑制需求却风风火火,从限制贷款到限制购房,不断升级。
中国国务院去年4月的规定是“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住房贷款”,仅仅是限制贷款而已,但同时也为限购留下了伏笔,“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5月初,北京即领风气之先地实施了限制购房政策──“暂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截至目前,中国有3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临时性的限购令。随着北京新限购令的出台,其他城市预计也将更新限购版本。
目前来看,北京市这次推出的针对外地购房者的限购令最为严格,不仅期限最长(5年),而且还要求“连续”,上海2月1日出台的规定是,外地购房者能够提供两年内在该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社保或个税的证明即可。因此,北京版的严厉限购措施很自然地被公众解读为北京不再欢迎外地人,至少不是来者不拒地欢迎了。
当然,北京并没有对外地人彻底封闭,按照北京房协副秘书长陈志的说法,限定5年在北京连续缴纳社保、纳税并不是排外政策,这体现出政府希望留住人才在北京长期奋斗,而且,对本市居民,同样有着比较严厉的政策(最多只能再购一套房)。客观地说,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连续而非累计缴纳的规定的确过于严苛)。也许,此次北京新政的初衷,是不欢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炒房客,从限外或排外的角度来解读有些偏离轨道。
但是,即便是良好的动机也并不必然带来合意的效果。无论是限外还是限内,关键都在“限”字,一种背弃市场的临时性的行政手段。由于政府垄断土地供应以及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垄断信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像个“市场”,如果再将错就错,利用行政手段临时性的抑制需求,则房地产市场可休矣。
因此,北京等地推出的限购令,更像是不相信市场、不欢迎市场,而且,由于限购令版本的不断升级,也可看出它们也不太相信自己,这恰恰是行政调控的危险所在──不节制、不长久、不透明、不公平,大起大落将是大概率事件。
有人会说,如果市场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不能保证居有其所,那么自然需要政府介入,甚至有经济学家为限购欢呼,也有人主张应长期化。退一步讲,从价值判断上来讲,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尽管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会改变或破坏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但只要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具有优化分配的功能,也可接受,毕竟市场和政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市场不考虑分配后果,而政府必须要考虑。但是,限购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优化分配的政策。
一方面,限购针对的是新购房群体,而对于已经购买了多套住房的群体,特别是炒房客无任何杀伤力,反而激励他们捂紧手中的住房,造成二手房市场的供应紧张;另一方面,正如许多低价或限价的保障房被高收入群体揽入囊中一样,相比限价而言,限购的分配效果不见得会更好,因为同样给政府甄别购房者带来了很大挑战,如何保证程序的公正和有效的惩罚令人担忧,否则难免会以一种分配不公代替另一种分配不公。在政府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其出台的任何公共政策都须警惕,即使其初衷是优化分配。如果保障房的分配都不理想,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限购会得偿所愿。
从中国首都北京相继出台的限制购车和限制购房政策,让人不得不怀疑计划经济思维在中国正死灰复燃。这也凸显出在社会分配不公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不得不打着优化分配的大旗理直气壮地介入市场。但是,如果不能保证行政调控过程中的程序公正,从而保证再分配的实质公正,就应该更多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不能说为了锻练而慢跑,就必须放弃游泳。
ma_111
发表于 2011-2-21 07:59
钱赚多少才算够?
金钱上的目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人眼中的巨额财富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是需要救济的水平。但是,多少钱才能让你不再工作并说,我已经赚够了?你的数字是多少?
Bryn Lennon/Getty Images
好的生活需要钱:你的数字是多少?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优先理财服务(Priority Banking)的员工们决定对此进行调查。他们与Scorpio Partnership联合做了一项调查,向来自包括中国、泰国、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亚洲10国和地区的1792位富人(1063名男性,729名女性)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实现你的抱负需要多少钱?
在被调查者中,韩国人的目标最高:510万美元,远远高于位居第二的印度(430万美元)。整体的平均数字为350万美元。
当然,这是一个精英群体,根据这项调查,被调查者的平均年收入为12万美元,平均净资产为130万美元。收入最高者来自韩国(平均年收入为14.8万美元),但香港和印度也落后的不多,分别为13.8万美元和13.4万美元。
以下是10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结果,括号内为被调查者人数:
韩国(207):510万美元
印度(211):430万美元
阿联酋(92):390万美元
中国(177):370万美元
香港(207):350万美元
台湾(190):350万美元
马来西亚(169):330万美元
泰国(207):320万美元
新加坡(144):320万美元
印度尼西亚(173):300万美元
ma_111
发表于 2011-2-21 08:01
如何从中国通胀中获利
中国上周证明了数字高有时可能是坏事。
在四季度中国经济无视降温措施、出人意料地加速增长后,市场目前没有出现季节性的反弹,而是开始预测春节时会再一次加息。
外界仍然担心有关部门没有控制住经济,担心经济的更快增长意味着更高的通货膨胀。12月份降至4.6%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没有带来任何安慰,因为不久后《中国证券报》就预测CPI将很快触及6%。
通胀仍是投资者、家庭和很多企业担忧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官方政府数据怎么说,物价是市场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工人、企业和投资者行为的一个重要信号。随着工厂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工人纷纷辞工;而当利润率降低时,企业也纷纷停产。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说,一个需要注意的新行为是企业越来越多地用自动机械取代工人──没错,即使是在中国也是如此。
对于中国的制造中心广东省的工厂工人来说,上涨的物价意味着挣到一份值得让他们留下来工作的工资变得更加困难了。有一个说明劳动力市场紧张的个例是,据说一些工厂主向工人提供回家过年的往返火车票。否则,他们就不要指望工人们在两周的春节假期之后会回来工作了。
其他工厂主则干脆准备举手投降。《南华早报》上周报导,深圳市政协香港委员代表林立方(Lam Lap-fong)说,广东30%的香港工厂在春节过后不会复工。他没有把这归咎于上周宣布的将广东省最低工资上调19%至人民币1,300元(合200美元)的提议。他说,大部分工厂已经开始支付每月人民币2,000元的工资,却仍然难以留住员工。
中国是一个低成本制造大国,同时又有着极高的房价,二者的并存曾一直看似不协调。如今,这些曾经平行的经济问题有可能出现交叉碰撞。
或许,如果你的业务模式依靠的是月工资不到300美元的工人的话,你无论如何都真应该关门。与此同时,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中国的出口看起来却继续良好增长,因此很明显并非人人都在受苦。
实际情况自然是内地工资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考虑到在中国内地经营可以实现的规模效应。一些制造企业将生产从高成本国家转移到中国后,产品成本的劳动力部分从25%下降到了5%,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
但如果只做组装玩具之类的低端业务,很可能就无法长期生存下去。中国制造企业需要的是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转移。野村国际(Nomura International)的分析师说,要迅速实现这一点,答案就在于自动化。
野村一篇新的策略报告建议,利用通货膨胀和工资上涨获利的一个办法,是在越来越多的公司用机器人替代劳动力之际,关注日本机械设备生产商的股票。使用机器人一部分是为了抵消大宗商品的涨价压力和工资的上涨,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在需要更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市场展开竞争。
很多公司现金充裕,CEO又需要控制成本,所以野村预计资本支出将因为机器替代人力而大幅上升。当一国失去劳动力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能源效率和自动化变得更加重要的时候,机器替代人力就是一个更大的趋势。
今天内地工厂的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又加强了这个趋势。
野村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在这个行业里,西方出资工厂的焊接机器人使用率只有工业化国家的50%到70%。中国汽车生产商的机器人使用率更低,只有10%到50%。
沿着价值链向上转移,对于香港很多更为成功的在内地生产的制造企业来说,当然不是新的经验。它们几十年来都力图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代工)向原始设计制造商(ODM)转型,然后满怀希望地推出自己的品牌。这样做只会有助于公司的业务不再那么初级,并使公司拥有更大的定价权,从而使成本的上涨能够转嫁出去。
但在大宗商品、汇率和工资一齐上涨之际,身在其中的制造企业似乎仍旧充满挑战。随着财报发布期的到来,利润率受到的挤压很有可能使我们迎来一些令人失望的消息。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野村建议关注的日本机械设备生产商可能真的值得关注。而且日本至少是处于通货紧缩之中,工资上涨、挤压利润率的可能性是相当小的。
ma_111
发表于 2011-2-21 08:02
美国和加拿大本周重大经济事件
2011年2月21日
(无重大数据公布)
2011年2月22日
0830 加拿大 2010年12月份零售额(11月份上升1.3%)
0830 加拿大 2010年12月份不包括汽车的零售额(11月份上升1%)
1000 美国 2月份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制造业活动指数(1月份为18)
1000 美国 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1月份为60.6)
2011年2月23日
0700 美国 2月18日当周MBA再融资指数(2月11日当周下降11.4%)
0745 美国 2月19日当周国际购物中心协会-高盛连锁店销售指数(2月12日当周下降1.4%)
0855 美国 2月19日当周Redbook零售指数(2月12日当周上升2.2%)
1000 美国 1月份成屋销量(2010年12月份上升12.3%)
2011年2月24日
0830 美国 1月份耐用品订单初步数据(2010年12月份下降2.5%)
0830 美国 1月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全国活动指数(2010年12月份为0.03)
0830 美国 2月19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2月12日当周增加25,000人)
1000 美国 2月12日当周道琼斯-三菱东京UFJ银行商业景气指数(2月5日当周上升0.5%)
1100 美国 2月18日当周能源部原油库存(2月11日当周增加86万桶)
1100 美国 2月18日当周能源部汽油库存(2月11日当周增加21万桶)
1100 美国 2月18日当周能源部馏分油库存(2月11日当周减少31万桶)
1100 美国 2月份堪萨斯联邦储备银行制造业活动指数(1月份为11)
1630 美国 2月14日当周M1,M2货币供应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