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 发表于 2013-7-18 19:31

对冲基金神话难续

本帖最后由 布丁 于 2013-7-18 19:32 编辑

走下神坛的王者们




彭博商业周刊:

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一群著名对冲基金经理们像小偷一样站在围栏之中,接受了美国国会的闻讯,并向愤怒的公众解释着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五个人分别是量子基金创始人索罗斯(George Soros),文艺复兴科技的James Simons,保尔森基金的John Paulson,先驱资本的Philip Falcone以及城堡基金的Kenneth Griffin。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已在之前的几年中通过各自引以为豪的赌博方式赚取了数以百万计甚至亿计的财富,那些将自己的资金交给他们管理的投资者们也收获颇丰。他们来到华盛顿,为的是给自己的行业以及工资辩护;回答对冲基金业是否应该受到更严厉监管的问题。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为自己的成功而道歉,他们不可一世。



但之后发生的事情却十分富有教育意义。索罗斯,一位被许多人尊崇为史上最伟大投资者的人物,在2011年宣布返还所有的投资者资金,并且将基金变成一个家族办公室。Simons,曾经的数学家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局密码破译专家,2010年从自己的基金退休。在经历了完美的几年后,Paulson旗下管理的最大基金收益暴跌。Falcone在今年五月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了处理协议,因从其基金中借款来为自己支付税务而被禁止涉足该行业两年。一直在2008年的巨大亏损中挣扎的Griffin最近收起了将自己公司打造成下一个高盛的野心。

作为对冲基金领域的标志性人物,这些“金融之神”的陨落是整个行业状况再好不过的代表。对冲基金行业已经过于庞大,以至于影响了行业本身的成功。在享受了将近十年的摇滚巨星待遇之后,对冲基金经理们现在似乎像音乐家一样迅速淡出人们的视线。从前回报颇丰的对冲基金现在每天都出现在头条新闻里,爆出令人失望的收益情况。Paulson的Advantage Plus基金今年仅上涨了3.4%,却在2012年损失19%,2011年损失51%。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

与此同时,对冲基金业界最成功的交易员之一,掌管着SAC资本150亿美元对冲基金的Steven Cohen正面临着紧张的内部交易的调查。两位SAC投资组合经理(其中一位仍在SAC任职)将于十一月份面临刑事审判,美国司法部和证监会还随时可能会提出新的诉讼。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在调查该家公司,政府正在考虑是以刑事还是民事罪名起诉SAC以及Cohen。Cohen本人不承认任何违法行为,但是整个对冲基金行业都对于业内的旗帜性人物可能倒下而感到紧张。

尽管备受关注且投资者已经从中抽出了十亿计的资金,Cohen的旗舰对冲基金在2012年回报率排名世界第一。根据彭博市场的统计,其在头10个月盈利7.895亿美元。但他的竞争者们就没这么幸运了。对冲基金应该做的事情——产生“阿尔法”,一个用来形容风险调整后回报超过大市收益的指标,已越来越不在它们的掌控之中了。



根据高盛今年五月的报告,对冲基金今年的表现落后标准普尔500指数约10%,尽管大多数基金经理们依旧向投资者收取昂贵的费用。截止今年六月,对冲基金在2013年仅录得1.4%的涨幅,其表现在过去七年中已经连续五年落后于MSCI全球指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80年来首次允许对冲基金对公众发表广告,于是在推特上就出现了类似“创造阿尔法,其实几乎从来没有”(“Creating alpha since, well, mostly never”,来自Barry Ritholtz)和“把用老鼠仓进行抢先交易交给我们吧!”(“Leave The Frontrunning To Us!” 来自IvanTheK)这样恶搞的广告台词。

布丁 发表于 2013-7-18 19:33

过剩的富翁游戏

对冲基金依靠更聪明的基金经理与更高端的电脑来实现奇迹:寻找市场失效带来的机遇,并且预测未来。从现实角度来看,对冲基金经理们拥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学历和更快速的电脑计算能力,他们比任何其他机构都更努力,甚至不惜以引发战争为代价。然而,对冲基金的交易员们依旧面对着瞬息万变且信息量巨大的市场,一张帖子、一句流言、一个盈利预测或者来自中国的最新产品订单都会被有效的市场包含在内,并且反映在股价上。这意味着想要真正得到交易员口中的“优势”,通过合法的渠道,是几乎不可能的。鉴于华尔街的财富激励机制日益壮大,人们也日益被迫不择手段的谋取竞争优势。

很少有人会同情对冲基金行业现在的处境,因为这一行业不合比例地催生了太多的亿万富翁。他们中的很多人,比如Cohen,则因喜欢显摆财富而臭名昭著。对冲基金的没落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些从对冲基金黄金年代中获利最多的金融王者们有进行大手笔政治投资和让银行屈服于自己意愿之下的能力。在美国,对冲基金管理着相当数目的退休金以及大学捐赠基金。对于那些追逐其高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对冲基金的没落带去了沉重的损失。但与此同时,对冲基金行业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改良周期。如果想要生存下来,它们必须精简规模,并且一改奢华的作风。

在刚出现时,对冲基金是非常小型、几乎非主流的服务。它们为富裕人士提供不一样的投资途径,其表现和大市不尽相同。作家Sebastian Mallaby在关于对冲基金的畅销书《More Money than God》中写道:

“任何傻瓜都可以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大额回报,你只需要用杠杆来购买标准普尔指数,这无须什么聪明技巧。真正聪明的是设法获取调整风险后的回报。”



这就是曾经担任财经记者的澳大利亚人Alfred Winslow Jones 1949年成立自己的私人合伙投资企业时所想的是。试图“对冲”市场可能出现反转的风险,Jones从其他人手中借来股票,卖出这些股票,希望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以此补偿自己多头仓位的损失。

这么做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卖空者会在股价不断上升的时候遭遇损失,所以监管者认为只有最有能力的投资者才可以进行卖空。对冲基金可以用任何手段来盈利,并且收取任意比例的手续费。只要它们的募资对象是有钱人,因为理论上有钱人可以承担任何程度的亏损。投资对冲基金是一次单边下注。

曾几何时,与剧烈波动的市场不同,对冲基金可以提供稳定适中的回报。一份耶鲁管理学院教授Roger Ibbston在2011年发布的研究显示,在1995年到2012年期间,对8400支对冲基金的回报的统计共录得平均2.5%的正阿尔法。

Ibboston表示:

“从历史上来看,对冲基金的表现不错。我认为现在的产能过剩造成了其差劲的表现。我对阿尔法是否已经完全消失持怀疑态度,但在未来,阿尔法将比过去更难获得。”

一次又一次的市场繁荣造就了百万富翁无数,有钱人疯狂地在市场中寻找让自己变得更富有的秘诀,而对冲基金的数量也因此增加。21世纪的首个十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0.1%人群以指数形式变得更为富有,而对冲基金也因此满载而归,这并不是个巧合。现在,全世界约10000支对冲基金管理着超过2.3万亿美元。Cohen和Paulson这样的对冲基金先驱们,早就意识到在投行冗长的工时和拜占庭式的企业文化下工作是失败者做的事情,更不要提每年一月时为了花红争得面红耳赤了。对冲基金为金融才俊们成为巨富提供了更快速并且更光鲜的一条道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冲基金神话难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