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2

1月12-14日的外汇资讯,汇评与新闻

首席交易员手记(a week 2008.1.14)

[ 本帖最后由 willieloke 于 2008-1-13 12:23 编辑 ]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3

担忧信贷亏损,日元获益上扬 - 徐燕(1月12日)

周五著名美国投行美林银行报告显示,预计按揭投资亏损达到150亿美元。此项报告令市场笼罩在担忧情绪下,投资者回避风险投资。亚洲和美国股市今日下挫,股市日经指数跌1.9%至两年多低点14110.79。大量平仓套息交易仓位,令低息融资货币日元和瑞朗获益上扬。美元兑日元跌破109水平,美元兑瑞朗走低于1.1000左右。

昨日联储伯南克明确指出经济风险上升,暗示会大幅降息以保障经济发展。在此番讲话后,我们预计联储月底的减息幅度是50个基点,而非之前市场预期的25个基点。美元在昨日大跌后,今日仍然维持疲软。虽然美元在今日盘间有小幅回升,但在中长线我们仍然看淡美元。

加拿大12月份就业报告显示,失业率维持在5.9%。但是就业人数下降1.87万,远不如预期的1.5万增长。在就业数据意外报差后,美元兑加元由1.01左右急速上攀至1.0220,关键阻力位于1.0250。

欧元兑美元阻力始于1.48,之后是1.4830和1.4850,更强阻力见于1.4880和1.49。支撑始于1.4750,之后是1.47和1.4660,更强支撑位于1.4640和1.46。

美元兑日元阻力始于109.30,之后是109.70和110,更强阻力位于110.50和111。支撑始于108.70,之后是108.50和108.20,更强支撑见于108和107.50。

英镑兑美元阻力始1.96,之后是1.9630和1.9680,更强阻力位于1.97和1.9750。支撑始于1.9550,之后是1.9530和1.95,更强支撑见于1.9470和1.9450。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4

美国次贷风声又起 日元乘机再夺主位 - 朱琪(1月12日)

昨天的外汇市场,继续笼罩于美元将要大幅降息的阴影之中,且次级贷的危机在市场重新被关注,受益的货币是日元、澳元等,具体来分析:

  1.受美国各大金融机构即将公布2007年第四季度财报影响,投资者对于美国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多信贷冲销的担忧重燃,激发了避险情绪,尤其是令日元在上周五全线上涨。比如,据纽约时报报道,美林证券与抵押贷款相关的投资损失可能将高达150亿美元,接近美林证券先前预期的2倍,从而导致对有关房市下滑的忧虑再次升温。所以,目前市场对于金融市场恐慌依然存在。

  2.由于上周五有数据显示,美国11月份贸易赤字扩大至631.2亿美元,预期为597.5亿美元,所以美国官员认为美元降息幅度加大的呼声越来越强,除了两位官员米什金和普罗索的讲话支持了美联储降息,增强了市场对于美联储1月份会议降息50基点的预期之外,美国波士顿联储主席罗森格伦表示,美联储行动应能减缓次贷危机,他称,房市下滑已经增加了经济增长严重放缓的风险,如果经济不够强劲,08年房价可能更快下滑。

  从整体走势来看,美元反弹或是上扬的动力仍然不足,但非美间的强弱差距也被越拉越大,建议以强势货币为主。

  欧元方面:欧元震荡,未能突破短线强阻力1.483水平,且MACD日图显示上升减缓,建议短线逢高在1.48上方以卖出欧元为主,预计周一欧元波幅在1.47-1.48。

  日元方面:日元出现明显反弹,但短线仍处于平行盘整区间,建议短线在108.8附近以卖出日元为主,预计周一日元波幅在108.8-110之间。

  英镑方面:英镑依然保持于下降通道之中,且5日均线和22日均线下行明显,而趋势指标也没有在低位反弹的迹象出现,建议逢高在1.976附近以卖出英镑为主,预? 浦芤挥鞑ǚ?.95-1.966之间。

  澳元方面:澳元突破63日均线后回落,但MACD日图未升势,建议谨慎持有,可在0.886附近买入澳元,止损0.88,目标0.90,预计周一澳元波幅在0.886-0.896之间。

  瑞郎方面:瑞郎在1.10上下波动,但上升动力有所减弱,KDJ指标已在高位有出现死叉迹象,建议在1.10上方以卖出瑞郎为主,预计周一瑞郎波幅在1.098-1.108之间。

  加元方面:加元已跌至125日均线下方,接近一个月来的低点1.024水平,指标显示下行并未结束,建议观望,预计周一加元波幅在此.1015-1.025之间。

  上周五,现货黄金屡创新高,一度接近于900美元/盎司水平,但因市场获利回吐压力较大而回落,主要是珠宝商和散户投资者。不过,由于美联储多位理事为美联储将大幅降息而撑腰,使得金价基本保持于高位盘整。影响黄金的另一因素是油价,比如近期瑞银表示,鉴于去年油价上涨了80%,按照黄金同油价之间的长期比例关系看,黄金价格将会继续创出新高,可能触及1000美元/盎司。

  从技术图形上来看,现货黄金保持上升走势,暂无出现回落迹象,建议谨慎持有,预计周一现货黄金波幅在881-900美元/盎司之间;AU9999金在高位震 荡,但不失继续上涨的动力,建议持有,预计周一AU9999金波幅在207-210元/克之间。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4

美元变幻莫测的偏颇 - 谭雅玲(1月12日)

岁末年初美元投资改变年初上扬趋势,呈现反转下跌态势,去年12月份美元反弹随着经济悲观而继续出现美元贬值状况,美元兑欧元汇率继续走低到1.47美元,兑日元汇率则达到108日元,其他货币也随之小幅度调整,惟有英镑汇率是反向的基本趋势而呈现美元升值,价格为1.97美元。但是市场焦点依然处在美元利率下降的预期,进而继续形成美国经济恶化乃至衰退的恐慌心理,推低美元名正言顺。然而,仔细分析和对比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结果,我们似乎更应该思考当前美国货币政策是在伤害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环境,还是美国货币政策是在扶持美国经济,其中必须考虑连接政治影响的美国大选因素。

首先是美国经济为何恐慌和加重衰退预期,实质经济是否有严重问题。年初以来,伴随美国经济个别负面数据的发布,市场唱衰美国经济和担心美国经济占据主流,进而引起对美国经济信心严重不足,包括对经济政策对策猜测扩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财政刺激政策的预期上升。从美国实际数据看,生产订单、耐用品、消费信心以及服务业数据等依然相对稳定增长,房地产、制造业、就业数据有点恶化,不利于经济信心维持,而市场却极力渲染这些数据,扩大对美国经济打击,引起美国经济悲观“过度”,美国经济韧性与持续依旧。

其次是美国货币政策减息有利于经济调整,还是不利于经济恢复。目前市场对于美元利率趋势趋于下降较为一致,而最新的变化是降息50点逐渐强化,主张加快降息的舆论已经从30%上升到75%。然而,笔者认为需要谨慎面对现实和反思历史应对当前局面。一方面是美国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是否需要降息,另一方面是美国货币政策对于指导和调配美国经济适宜。虽然市场担心美国经济收缩,但无论从经济现实表现或经济周期调整看,都是正常经济状况。相反美国未来的主要压力是通货膨胀,一方面是已经发布的通货膨胀压力达到相当水平4.3%,另一方面是未来食品和资源价格上涨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加重,美联储当前的降息对策并非适宜美国经济稳定。而从历史经验和传统理论与现实脱节角度看,降息对刺激经济的作用相当有限,有时相反是经济不利的压制因素,并不利于经济恢复和持续,更何况美国因次贷引起的问题有所脱离真实状况,人为炒作和夸张性导致政策效果难以奏效,未来未必有利于美国经济。

最后是国际价格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在自身,还是在美国因素主导。预计美元策略将继续扩大贬值,调整自身经济与政策需求。但政策偏颇已经明显,经济伤害将在所难免。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5

陈静:美联储大幅降息很必要

  美元指数
  美联储主席表示,鉴于经济所面临的下行风险已变得更加明显,联储采取进一步的降息举措可能很必要,美元将继续维持弱势整理。下周操作上,美元指数在关键的76.00关口反复,一旦跌穿此关口预计将反复下探75.40附近。反弹方面,持稳76.00并且突破76.60才有望摆脱下跌通道。

  美元兑加元
  油价触及100美元关口后大幅回落,令加元遭遇大量抛售。加元不断升值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下周操作上,美元兑加元预计将反复持稳于1.0关口上整理,持有加元者待1.0关口附近减持。空仓者保持观望,或者短线1.0150附近买入加元,50点止损,目标1.0050附近及以下。

  澳元兑美元
  受美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影响,市场预计澳央行加息可能性降低。但是由于澳大利亚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及国际金价继续上扬,这对澳元构成支持。下周操作上,澳元兑美元在0.9000以上面临较强阻力,持有澳元者建议设窄幅止损于0.8850关口,续持目标0.9050附近。空仓者暂保持观望。

  英镑兑美元
  英央行维持利率不变,英镑短暂持稳。但英央行下月大幅降息可能增加,英镑面临反复走低或者整理的走势。下周操作上,英镑兑美元短线在1.9500有初步支持,持有英镑者建议设宽幅止损于此位,续持目标1.9800附近。空仓者待汇率突破1.9650可考虑顺势买入英镑,止损、目标同上。

  欧元兑美元
  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但欧元区各指标都为欧洲央行提供了充分的加息理由,因此欧央行行长暗示伺机加息。下周操作上,欧元兑美元倾向反复上涨。持有欧元者在1.4650设宽幅止损,耐心续持至1.4930以上。空仓者建议观望或者短线突破1.4800顺势买涨欧元,初步目标、止损如上。

  美元兑日元
  受短线投机人士获利回吐以及日本出口商抛售美元影响,美元兑日元小幅走低,市场预计美元兑日元跌幅将加剧。下周操作上,预计美元兑日元短线将在108.30至110.50区间波动。持有日元者耐心续持至109.00以下平仓。空仓者保持观望,待110.00及以上轻仓买入日元,止损110.50。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5

何志成:“沟壑”图形预示美元“远反转”

  自去年11月初所分析的美元会在11?12月出现反弹行情后,笔者常在文章中引证“沟壑”图形(注解)所包含的信息。该图形先在美加于11月初开始的反弹中得到验证;随后又指出欧美在11月20日?30日也做出了小“沟壑”图形,该图形预示欧美在14620之上的右侧沟沿区域会震荡10天,然后下跌,跌幅在14620点向下250个点左右。这两次的分析可使笔者对“沟壑”图形的认证及判断成为经典。

  沟壑与V形反转联手

  为什么一旦“沟壑”图形在底部或顶部出现就可以判断行情已经发生逆转了呢?同样的问题还有一个:为什么“沟壑”图形与V形反转以及圆弧底(顶)图形所产生的反弹行情力度有很大差异呢?应该说,“沟壑”图形就是V形反转以及圆弧底(顶)图形的变异形态。一般来说,当一个大趋势行情在顶部或底部出现V形反转图形时,其行情的爆发程度会非常激烈,因为它预示着市场多空力量对比的大逆转,反映了多翻空的力量巨大。由于此类图形必须有基本面大变化的配合,所以出现的概率很低,因此,此类图形一旦出现必然不是一般的反弹;而圆弧底(顶)图形则反映了多头在转变为空头前的耐心程度:一点点地将多头仓位转变为空头仓位,然后再大幅度地杀跌。这种图形虽然未必意味着反转行情的发生,但即使是反弹力度也不得了,一般会出现由顶部到颈线位向下两倍左右的行情。

  沟壑图形预示逆转行情

   “沟壑”图形一般出现在大牛市即将反转的初期。比如现在的欧元兑美元。在14975点?14620点附近做了第一个沟壑图形,然后大幅度地震荡,显示了多空双方在顶部或底部区域的争夺非常激烈(底部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许多分析仍认为欧元会创新高。我们看,它的左右侧K线多么陡峭,而且还有一般比较长的沟沿??用时间去换空间。这一结论的根据就是“沟壑”图形出现了。一般,看到这个图形就说明市场发出了第一次见顶(见底)信号;虽未来的反转可以走得很远,但现在离真正的反转也还远。因此,我将这种图形出现后的市场中期趋势概括为“远反转”。

  为什么这类图形意味着“远反转”,而不是立刻反转呢?这个判断也是建立在(连续多年的非美上涨行情)对大牛市必有大反复的基本面分析之上的。

  一般来说,第二个(下)“沟壑”图形是对去年12月中旬形成的“头肩顶”图形的第一次否定。它说明,未来美元兑欧系货币的反弹以及反转是艰难的。这其中的道理既有基本面的,更有技术面的:欧元这几年的牛市太牛了,这个牛头不可能轻易地被按下去。因此它才能在100天(生死线)均线附近“起死回生”。但是,欧元在2007年12月31日只要不快速突破14750,未来几天或十几天的走势就是做“沟沿”??围绕30天均线(目前在14640左右)上下70?150点震荡,随后才是真正的下跌。形成2008年的总趋势??震荡下行,下半年加速。但是,12月31日的K线又向下突破30日均线,显示未来会做“沟沿”的图形。应该说,震荡行情是最容易挣钱的行情,没有太大风险,买空卖空都可以。

  目前,欧美又做出了上“沟壑图形”,而这也意味着未来行情就是震荡。按往年规律,年初应该是美元上涨的月份??占80%左右的概率,而第二季度欧元可能反弹。这就是说,2008年美元的反转之路仍曲折,最好的表现可能要到2008年第四季度。

 注 解

   “沟壑”图形

   “沟壑”图形的下跌和反弹K线组合很陡峭,没有弧度,形成沟状,在形态上不同于V形反转以及圆弧底(顶)形态,也可以说是另类预测反弹或反转行情即将发生的经典图形;其次,“沟壑”图形一定要与沟沿(微幅震荡K线组合)形成组合图形,在沟壑的左右必须有沟沿(盘整),在震荡行情没有结束之前,不会立刻出现新突破,而且右侧沟沿盘整的天数大致应等于左侧沟沿盘整的天数。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5

美国银行--2008年美国房市延续疲软态势(1月12日)

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刘易斯(Kenneth Lewis)周五声称,美国房市疲软的局面可能将在2年延续,还贷拖欠和信贷成本都将会上升。

刘易斯是在一个电话会议上发表此观点的。周五早些时候,美国银行宣布同意以全股方式收购面临困境的抵押贷款机构CountrywideFinancial,收购价格为40亿美元。他预期收购交易将在第三季度完成。

刘易斯表示,抵押贷款业务在短期内仍将承受重压。因为2年美国房市表现预期依然疲弱,抵押贷款数量可能将继续下降。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26

雷曼兄弟--央行对冲中国经济下行风险五策略(1月12日)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央行近年来的对冲,假如没有宏观调控,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现在的情况似乎变得更加不确定了。2007年12月,"从紧"货币政策的提出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决策层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决心。虽然几年来宏观调控为中国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不由得令人不安。以去年为例,央行的对冲力度空前,但通货膨胀依然在去年节节攀升,股价和楼价则更是让人"心惊肉跳"。

    全球经济方面,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现在看来将不会像一些乐观人士所预计的那样,迅速地被解决掉。其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现在仍然无法肯定,但对于大量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中国来说,全球最终消费的下降无疑不会是利好。更有甚者,美国为避免经济衰退,在国际上实行了弱美元的政策,加大了美元的贬值幅度,这一方面减少了美国的债务,相对于对美国的债权人收了一笔"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出口。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一直扮演着全球经济的"最终消费者"的角色,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是在美国市场销售其多余产品的。假如美国现在都要依赖于出口了,那这个"最终消费者"谁来当呢?

    假如届时美国经济衰退,全球市场供大于求,那么对于中国的出口商来说,内需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吗?难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外生风险正在缩小中国的政策空间。说到底,还是扩大内需等结构性转折。可惜的是,本来调整价格要素等措施是结构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胀可能使得这些工作将再一次不得不停顿下来。

    不过,就货币政策来说,短期问题要重视,但前瞻性的视野和调整同样不能忽视。因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风险在于过热,但未来通缩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想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通胀之后的长期通缩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细致的平衡,首先需要的将是对风险和自身机制的清醒认识。为此,本报此次特刊登雷曼兄弟公司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和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刘伟的相关文章,欢迎读者来信,邮箱guchongqing@gmail.com。(谷重庆)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连续5年10%以上的高增长以后,能否在2008年续写辉煌,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虽然我们估计实际GDP增长率应该只是略低于10%,但中国经济主体在2008年可能会遇到多重挑战。如处理不当,这些挑战有可能会对企业盈利、银行坏账、就业、以及资产市场产生影响,并反过来拖累实体经济进入一个更深的下降轨道,因此有必要正视以下风险。

    产能过剩隐忧

    中国经济在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贸出口的高增长。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而贸易顺差的增长在2005年则达到218%,2006年又增长74%。2007年以来,虽然贸易顺差仍然大幅度增加,但增长率却逐季大幅回落:一季度同比增长99%,二季度同比增长75%,三季度同比增长50%,而10~11月份的同比增长率则降到了15%以下。

    贸易顺差增长率迅速下滑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汇率升值,企业生产成本上涨,以及相关贸易及税收政策(如下调出口退税率及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等)逐步累积的结果。虽然这些措施到目前为止尚未达到减少总体贸易顺差的效力,却已削弱了出口商的获利能力。随着"十七大"精神的贯彻实施,估计在2008年政府会加大上述政策执行的力度,包括加快汇率升值的步伐,推进能源及资源价格改革,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推出"组合拳"。届时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无疑会进一步上升,而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则会进一步下降。

    在国内政策面肯定会不利于出口的同时,如果全球经济增长在2008年显著放慢或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商的外部需求将会明显减弱。我认为,在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及亚洲经济不可能与美国"脱钩"。事实上,美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过去10年里有了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在绝对量上。比如说,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7年的18%上升到目前的21%,而中国出口的绝对金额在过去10年里却上涨了4.3倍,导致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19%上升到2006年的35%,其结果是,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占中国GDP的比重也从10年前的3.3%上升到目前的7.4%。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明显上升。

    除了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之外,美国经济放缓还会通过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效应来影响中国经济。从全球来看,美国目前依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美国的消费者,可以说目前仍是全球难得的消费引擎。近年来,欧洲经济增长强劲,主要得益于出口和投资,而消费增长则明显不足。同时,日本经济近年来徘徊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其微弱增长也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却难以传递到消费。亚洲其他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大多数也是出口导向型,国内的投资很多也是以外需为目标,国内消费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在中国,尽管我们的消费增长率相当高(10%以上),但相对于增速更高的投资来说,过剩的产能还是在一天天地增加,而这些产能则日益依赖于国外需求来消化吸收。因此从全球来看,除了美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投资相对于消费而言都增长偏快,因此美国的消费增长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欧洲、日本、亚洲及中国吸收了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一旦美国的消费明显弱下来,很难说欧洲、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会安然无恙。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中国的出口商难免会经历第二轮或第三轮的冲击。

    进入盈利"沼泽"的中国企业?

    外需的减弱和出口成本的上升不但会影响出口企业的盈利,也会通过相关的供应链影响到上游的企业。据我们估计,目前中国工业产值中约有1/4是用于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口增长的下降所影响到的将不仅是最终出口的企业,而且还包括所有的上游企业。与此同时,如果出口前景变得黯淡,许多着眼于出口的投资项目也许不再具有吸引力,这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影响到许多生产原材料及资本设备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所受的冲击要弱于出口企业,但其盈利增长的能力也会被削弱。

    除了外需减弱所导致的盈利放缓外,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急剧上涨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包括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但与此同时,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企业将成本上涨转嫁给最终消费者的能力相当有限,其结果是产成品的价格上涨跟不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企业利润率的下降。

    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已存在多年。由于多年的过度投资,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所形成的产能已远远超过了国内需求。但由于连续5年的高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所存在的过剩产能被强劲的外需所吸收,因此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外需明显减弱,中国制造业所隐藏的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被明显暴露。事实上,即便在经济增长率高达11.5%的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中的产能过剩也已相当严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2007年初国内市场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以上的消费品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正是因为产能过剩,才使得非食品类的零售物价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许多制造业产品的价格在过去7~10年里其实一直是在下跌的),因为厂商们的激烈竞争削弱了他们通过提价来转嫁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外需的明显减弱可能并非如一些人所轻描淡写的那样正好帮助中国从经济过热的风险中走出。由于中国的很多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在货币升值、政策变化及成本上升的组合影响下已经有明显下降,外需的明显减弱对许多企业而言可能成为"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盈利的消失,引发相当规模的破产及关闭风潮。尤其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来说,如其受到严重打击,会形成明显的就业压力,并进而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及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金融:价格负反馈下跌之险

    中国的金融部门在过去的5年里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银行业在经过注资、重组及上市以后,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资产质量及经营模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转变,坏账率也出现了难得的逐年回落的态势。证券业在经历了多年熊市以后,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迎来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大牛市,许多证券公司多年累积的问题(如亏损、欠债等等)得以迎刃而解。基金业在牛市面前当然也是一帆风顺。而保险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在近年也开始在中国展翅起飞。

    毋庸置疑,中国金融业的繁荣得益于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业在经历了注资重组的洗礼之后,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并注入了新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经营范围和盈利源泉也得以拓宽,因此银行业的利润出现了爆发式的成长。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也如摘掉了悬在股民头顶上的一把利剑,给投资者除去了后顾之忧,成为2005年牛市到来的一个导火索。证券市场的繁荣自然给证券业及基金业带来了盈利的良机。

    股市的繁荣与金融业的繁荣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证券业的繁荣增强了股市的融资能力,给企业投资提供了更大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而实体经济的繁荣无疑给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它不但创造了更多的贷款需求,也降低了银行的坏账率。同时,证券公司盈利的改善也增强了它们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一些经营困难的证券公司曾在长年的熊市中欠下了银行的巨额债务而无力偿还),这反过来也改善了银行业的盈利。后者进一步增强了银行贷款的动机和能力,给企业提供了更多资金,增强了企业的利润增长能力。而银行和企业盈利的改善同时又为证券市场注入了更多的"买点"。

    这一切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可以无限延续的循环。但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一切都发生在中国经济长达6年的上升期。自银行改革和股权改革以来,我们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因此很难断定金融业目前所经历的繁荣是完全来自于改革的成果,还是部分得益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估测,在经济下降期到来的时候,中国的银行业是否还能保证当前的坏账率不上升太高太快,证券公司是否能够避免上个熊市中所经历的长期困境,而基金公司能否避免大规模的赎回危机。也许一切都会安然无恙,证明中国的金融业在改革之后确实发生了质的转变。但在目前而言,我们尚不能过于乐观。

    而2008年恰恰可能是经济下降周期的开始。如前所述,如果企业盈利增长出现下滑,那么银行盈利也会受影响,而且银行的坏账率有可能上升。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市盈率极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下滑可能会带来股票价格的重估。如果如很多人的猜测,一些上市公司的盈利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股市投资盈利的话,那么股价的重估还会带来上述公司盈利的进一步下滑,并对其股价产生进一步的压力。同时,股价的重估对基金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基金业绩下滑,投资者赎回的风险就会加大,而赎回行为无疑会增大市场上的卖压,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到那时候,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都会面临极大的压力。鉴于中国股市的市值已超过GDP的120%以及居民金融资产的18%已配置在股票及基金上,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已不可忽视。

    银行业所面临的另一个风险是住房抵押贷款的坏账问题。2007年,央行加息6次,大大增加了借款者的还贷成本。但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调整大都是一年一次,其效果应该直到今年年初才得以体现。如同美国房地产危机一样,房贷利率的提高也可能导致银行坏账的上升。鉴于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已占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0%,此类贷款的坏账风险对银行业来说也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对冲五策

    为防范上述风险,缓解国内经济主体在风险发生时受到的冲击,中国政府、企业、银行及投资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下行风险的存在,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首先,货币政策的制定应更加谨慎,更具前瞻性。事实上,在最近一次的加息中,我们已经隐约看到央行对未来1~2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下行风险的警觉。在12月份的利率上调中,长期利率提升幅度比短期利率小,这表明央行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短期内的问题,而中长期内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并非那么严重;而贷款利率提升幅度比存款利率小,则反映了央行对中国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因为贷款利率的小幅加息能避免企业在可能会出现的经济放缓中受到双重打击。这种具有前瞻性的谨慎的货币政策对于防范经济下行的风险至关重要。

    其次,一旦出现明显的外需减弱,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事实上,这正是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所采取的办法,应该说成效是明显的。由于近年国内经济增长强劲,企业盈利良好,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2.5%降低到2006年的0.7%,这为中国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抵御外部冲击提供了良好的财力基础。同时,与国际情况比较,中国的国债占GDP的比重仅有20%左右,远低于OECD国家近80%的水平,可见财政政策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疲软。

    第三,国内企业(无论出口与否)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状况,这不但包括企业自身所在的市场,还包括监测整个供应链最终端的需求变化。只有在生产和投资的决策中保持前瞻性,企业才能避免因突如其来的需求减弱所导致的存货猛增,或发现新投资的项目不再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

    第四,银行、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经济周期的波动对自身业绩的影响,提早准备,调整好自身的贷款、投资、业务拓展及雇用等各方面的业务安排。绝不可为过去几年的成绩沾沾自喜,或掩耳盗铃。

    最后,个人投资者也应该调整对自身投资收益的预期,拓宽投资的视野,包括股票、基金、存款、不动产、艺术品及黄金等其他形式的投资。事实上,在央行连续加息之后,3年以上的存款利率相对于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而言,其实已相当具有吸引力(这也正是为什么央行不愿意把长期利率提高太多的主要原因)。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34

美国12月政府预算盈余为482.6亿美元
2008年 01月 12日, 01:47 倚天财经

美国财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11日公布,美国联邦政府12月份预算盈余482.6亿美元。财政部的月度预算报告显示,12月份预算盈余较上年同期增长15%。2006年12月份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盈余为419.6亿美元。

2007年11月份联邦预算赤字被修正为982.4亿美元,初步报告为982.3亿美元。

2007年12月份的预算盈余创出历年12月份的纪录新高。

12月份的支出为2,2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12月份的收入为2,769.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

12月份预算盈余高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预计的470亿美元。

12月份是始于去年10月1日的2008预算财年的第三个月。2008财年前三个月联邦预算赤字总额为1,060亿美元,较07财年同期的800亿美元高出31%。

2008财年截至12月份的支出为7,120亿美元,较07财年同期的6,540亿美元增加9%;收入为6,060亿美元,较07财年同期的5,740亿美元增加6%。

12月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共计1,126.6亿美元,公司税收共计838.8亿美元。

当月联邦政府债务净利息支出为222.3亿美元。联邦债务净利息不包括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等联邦信托基金持有的不可流通政府证券利息。

财政部表示,计划在2月12日公布1月份预算数字。

willieloke 发表于 2008-1-13 12:34

担忧信贷亏损,日元获益上扬
2008年 01月 12日, 01:54 Yan Xu

周五著名美国投行美林银行报告显示,预计按揭投资亏损达到150亿美元。此项报告令市场笼罩在担忧情绪下,投资者回避风险投资。亚洲和美国股市今日下挫,股市日经指数跌1.9%至两年多低点14110.79。大量平仓套息交易仓位,令低息融资货币日元和瑞朗获益上扬。美元兑日元跌破109水平,美元兑瑞朗走低于1.1000左右。

昨日联储伯南克明确指出经济风险上升,暗示会大幅降息以保障经济发展。在此番讲话后,我们预计联储月底的减息幅度是50个基点,而非之前市场预期的25个基点。美元在昨日大跌后,今日仍然维持疲软。虽然美元在今日盘间有小幅回升,但在中长线我们仍然看淡美元。

加拿大12月份就业报告显示,失业率维持在5.9%。但是就业人数下降1.87万,远不如预期的1.5万增长。在就业数据意外报差后,美元兑加元由1.01左右急速上攀至1.0220,关键阻力位于1.0250。

欧元兑美元阻力始于1.48,之后是1.4830和1.4850,更强阻力见于1.4880和1.49。支撑始于1.4750,之后是1.47和1.4660,更强支撑位于1.4640和1.46。

美元兑日元阻力始于109.30,之后是109.70和110,更强阻力位于110.50和111。支撑始于108.70,之后是108.50和108.20,更强支撑见于108和107.50。

英镑兑美元阻力始1.96,之后是1.9630和1.9680,更强阻力位于1.97和1.9750。支撑始于1.9550,之后是1.9530和1.95,更强支撑见于1.9470和1.9450。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1月12-14日的外汇资讯,汇评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