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ZT:综述:伊朗战争倒计时——“美元石油”对“欧元石油”的第二次打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引 文
  伊朗政府计划于2006年3月20日成立石油交易所,并以欧元作为该交易所定价和交易货币单位,这一设想早在2000年就已经纳入伊朗政府的发展规划。至此,不论伊朗是否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和野心,不论伊朗是否拥有核武器,美国的入侵都已经如箭在弦,不得不发了。伊朗战争乃至上一场伊拉克战争的幕后原因也终于浮出水面、明白无误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彻底抛开和平、反控、暴政、人权等让人眼花缭乱的遮羞布后,美国追求的终极目标依然那样专一、明确——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石油,还是为了维护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还是为了确保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当年卡扎菲说不使用美元而使用马克时,美国就马上对利比亚进行猛烈轰炸;在伊拉克的萨达姆说要停止使用美元并促使欧佩克用欧元结算时,美国就马上发动战争推翻了萨达姆;在欧元诞生时,美国为了减少欧元的影响力,连续轰炸了南联盟两个多月;这一回的目标则瞄准了伊朗。
  成立石油交易所的消息是伊朗政府在3月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之后公布的,这一决定的出台,不仅暴露了伊朗现政权实质上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穷途末路的绝境,更重要的是,伊朗政府用遗言告诫有能力推动“欧元石油”登上国际舞台的各大国(上合组织+法德联盟):在丛林法则主导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帝国主义和石油寡头根本不容许既得利益受到丝毫损伤,在民族兴废、文明兴衰的历史选择面前,奋起抗争(不单指打仗,否则又要被人骂成战争狂了)才是保卫本民族安全、维护本民族利益、实现本民族强盛的终极手段,是时候丢掉妥协幻想、开始斗争了。
  如果伊朗现政权不像卡扎非政府那样彻底缴械投降,伊朗核问题将注定以血淋淋的厮杀搏斗作为了解。今后“欧元石油世界”(兄弟我自创的新名词,实在找不到能够整合“上合组织”与法德联盟的更好的提法谓)与“美元石油世界”(美国、英国、日本、以色列以及其它亲美国家)间的较量将更趋白热化,今后我国面临的国际能源形势、国际政治形势乃至国际安全形势也将更趋艰难复杂。但世界仍将引来“美元、欧元石油”的新时代,那才是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真正来临的里程碑。
  
   一、“美元石油”的历史渊源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它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为世界经济运行的血液,到2000年为止,世界最大的五大产油国(产量而非储量,储量在第二部分会讲到)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伊朗和中国。然而, “石油生产”与“石油交易”却是基本不相关的两码子事情,前者侧重于先天的石油蕴藏量与后天的开采技术,后者却牵涉到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重复杂因素。有能力生产石油的国家未必有资格参与国际石油交易规则的制订与修改,未必能从国际石油交易中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一不公平现象完全要归咎于当今的国际石油体系。
  尽管世界各国产出的原油品种多样,各处石油交易场所都会有自己的买卖价格,小范围石油交易的币种也可以自由选择,但当石油交易扩大到世界范围之后,前述种种的自由形式都将受到基准化、指定化和唯一化的规则限定。当今国际基准原油只有三种——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欧洲布伦特原油和亚洲迪拜原油,决定、影响国际油价的石油交易中心只有两家——纽约原油交易所和伦敦石油交易所,国际石油的结算货币只有一种——美元,正是这一种结算货币、两个交易中心、三种基准原油构筑了当今国际石油体系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各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与地位。
   (一)当今国际石油交易的定价权
   在当今国际石油体系当中,每天的国际原油价格主要由纽约原油交易所和伦敦石油交易所的石油期货价格决定:
   1、影响全球:纽约原油交易所——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价格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期货市场,纽约原油交易所一般持仓在25万手左右,相当于3400万吨,每天的交易量一般在13万手左右,将近1800万吨,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和交易活跃程度,因此在全球能源期货合同交易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纽约原油交易所的主要期货原油——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基本代表和反映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波动和发展趋势,被誉为世界石油市场价格走势的“晴雨表”。
   2、影响欧洲:伦敦石油交易所——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是欧洲唯一的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中心。1988年伦敦石油交易所推出了国际三种基准原油之一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已成为国际市场的另一重要基准油价。伦敦石油期货市场虽然从规模与交易额上看只有纽约的三分之一,同样也是观察国际市场油价走向的“晴雨表”。
  这样一来,到底是谁在制定、操纵国际石油价格便一目了然。由于美国和英国之间拧断骨头连着筋的密切关系,无论是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价格亦或是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说到底都取决于美国的石油寡头、军火寡头和金融寡头。通过这两家交易所,美国牢牢地控制住了当今国际石油交易的定价权,并利用石油价格这根大棒不断敲打自己的战略敌手,这一点在第二部分将会详细展开。
   (二)全球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沙特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沙特同意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他国家也对此表示同意,从那时开始,如果哪个国家要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购买石油,那就必须支付美元。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几乎囊括了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家,在全球石油供应中几乎占据统治地位,那些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产油国后来也逐渐接受并适应了这一规定。美元自此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石油交易的结算货币。
   (三)美国全球霸权的实质基础——“美元石油”
  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地位是维系当今美国全球霸权的经济核心。目前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都用美元计值,各国中央银行储备的三分之二也都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持有。世界各国除美国和美元化国家以外,都必须大量储备美元,在国际贸易当中也必须大量使用美元。这就造成了“全世界都在使用美元,而只有美国在生产美元”的局面。美国政府只要一按印钞机的启动按钮,数以亿计的纸币就如潮水般涌向世界各国,瞬间换回世界各国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商品、各种宝贵稀缺的财富与资源。正是依靠美元的支撑,依靠美元纸币换回的商品、财富和资源,美国政府才把美利坚合众国建设成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美国才成了全世界超重人数最多的肥胖国家。
  有心的朋友只要深入想一想,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定要把美元作为全球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呢,为什么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这么买美元的帐呢,难道美元就真的这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二战后“美元—黄金本位制”取代“金本位制”和上世纪70年代初“美元本位制”取代“美元—黄金本位制”这两波历史事件说起。
  金本位制是在英国霸权主导下,支撑上一波全球化浪潮(1870-1913年)的国际金融秩序。在金本位制下,黄金的跨国流动直接与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连。进口国等于是用黄金来支付进口。由于一国的黄金储备有自然的限制,该国只有靠出口来增加黄金储备。当黄金流失到一定程度时,该进口国的物价必然下降从而使得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上升。同时,原来出口国的物价必然上升从而使得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因此,黄金的流动在动态过程中维持各国货币在等量黄金购买力方面的汇率,并防止各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严重的不平衡。在金本位制下,各国都在储备黄金。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争的最大得益方,美国一跃坐上霸主宝座,为了体现其在全球事务中的老大地位,1944年7月,全球44个国家(那时候独立国家的数量不象今天那么多,44个国家基本代表了当时的世界)的300多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采取的是“美元-黄金本位制”。在这种体制下,各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美元则与黄金以固定的价格挂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各国储备的硬通货。各国的中央银行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储备的是美元和黄金,但美国必须储备黄金。至此,“美元—黄金本位制”彻底取代了运行了70多年的“金本位制”,美元第一次和黄金强行捆绑在了一起。
  架不住“美元就是黄金、美元可以换回一切”的强大诱惑,美国政府逐渐开始滥发纸币,启动了第一波用纸币榨取世界财富的浪潮,到了70年代初终于后继乏力,在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政府再也无力再用黄金换回各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尼克松政府不得不于1971年宣布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政府背弃了当初与全世界订立的约定。为了阻止随时可能出现的疯狂抛售美元的世界性浪潮、为了阻止美元汇率一泻千里形同废纸的噩梦、同时也为了挽救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又想出了更为阴损的一招,将美元与石油强行挂钩,这才出现了美国与沙特乃至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订立的把美元作为石油交易唯一定价货币的“不可动摇”协议。这样一来,为了购买石油,各国依然必须储备美元,而美国必须牢牢控制住全球石油的供应来源,牢牢把持住全球石油交易的定价权。至此,“美元本位制”取代了“美元—黄金本位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美元这一次和石油强行捆绑在了一起。
  从这两波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已经习惯于强行把美元与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各种命脉资源捆绑在一起,美元先与黄金挂钩,结果失败,接着就想出和石油挂钩的招数,从而挟持各国默认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地位。然后美国就开始滥发美元,用事实上废纸一样的纸币榨取全球各国的财富。从当今美国政府再次面临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局面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根本没有吸取上一次美元与黄金挂钩失败的教训,或者说“美元石油”根本就是又一场精心策划、已经持续了30多年的全球欺诈阴谋,美元就是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开出的空头支票,美国已经习惯于绑架全世界,欺诈全世界。默默哭泣的是世界,幕后狂笑的是美国。
  
   二、“欧元石油”的兴起是引发伊拉克战争、伊朗战争的终极原因
  如果没有欧元的诞生,那么“美元”在全球石油体系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一直延续下去,其他任何一种货币都没有能力撼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超霸地位,可欧元偏偏在法、德这两大欧洲传统大国的力挺之下于1999年元旦正式诞生了。欧元仰仗其作为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荷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卢森堡、希腊等十二国公用货币的身份,不仅继承了传统欧洲大陆势力在全球的影响与人脉,而且拥有高于美国的GDP后盾,因此,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地肩负起抗礼美元、促进多极化进程发展的历史使命。
  总揽当今国际政治舞台,欧元与美元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几乎无处不在,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文化、从政府到民间、从产业到市场、从科技到能源,处处都有两 “元”争霸的身影,但最终决胜负的战场却还是“石油战场”。主导欧元的各国早已不堪忍受美国对国际油价的肆意操纵,同时又耐不住产油国频频递送的秋波,终于向“美元石油”发出了挑战,但由于欧洲国家的怯懦,伊拉克与伊朗成了两“元”交锋的牺牲品。
   (一)美国对国际油价的肆意操纵已经惹得国际社会天怒人怨
  “石油是经济的血液,石油价格却是美国的无敌利器”,利用“石油价格”来打压竞争对手是美国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屡试不爽的战略阴招。在3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先拼命压低油价,活活拖垮了苏联,如今又拼命哄抬油价,试图耗干正处于崛起前夜的中国和法德等国。
  二十世纪80年代的苏联就吃够了石油降价的苦,由于苏联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全球产油大国,石油出口收入在苏联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为了断绝苏联的石油财路,当时美国与沙特阿拉伯联手把世界油价压低到每桶7至8美元,根据测算,油价每降低1美元、苏联就将损失1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苏联经济发展顿时陷入了停滞。上世纪的80年代,苏联对内正在大搞民主化改革、全力整顿勃列日涅夫时代遗留的僵化体制,对外又要支撑阿富汗战争、应付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小兄弟,苏联政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花钱,石油收入的降低最终间接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导致了社会的动乱,同样是苏联解体的死因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发展,眼看就要进入崛起复兴的历史新阶段。为了遏制我们的发展,美国再一次祭起了石油武器,只不过这一次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拼命哄抬国际石油价格,把国际油价一直哄抬到每桶60美元的历史高位,并且推动油价朝着突破100美元的势头继续飚升。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石油体系当中,美国可以继续按出厂价购买本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中东的石油,美国的盟友(英国、以色列、日本)可以按照批发价从美国手中购买石油,被美国视为潜在威胁的各国却只能按照高得离谱的零售价从石油市场来购买石油,默默承受高油价带来的种种危害。
  以法国为例,法国本身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而其自身的石油资源却寥寥无几,所需石油基本依赖进口。法国每年在本国开采的石油不足200万吨,但总需求量却高达1亿吨, 0.98亿吨缺口需要从国外引进。中国的情况大家再清楚不过了,兄弟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为了购买高价石油,各国必须用高出原先十倍、二十倍的商品、财富和资源去换取更多的美元,国家财富极大损耗,石油价格的上涨又直接抬高了国内商品的成本,影响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出口收入又将受到更大的打击。身处如此不公平、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法德等欧洲国家怎能不对现行的国际石油体系咬牙切齿?
   (二)中东产油国不甘美国的控制与挟持,频频向“欧元”暗送秋波
  对中东产油各国的绝对控制是美国维持当今国际石油体系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前五名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分别占世界原油储量的24.9%、10.7%、9.3%、9.2%和9%,其总量占到了世界总储量的54.1%,其它如叙利亚、卡塔尔、巴林、约旦、利比亚、埃及等国也出产石油。由于中东各国在国际石油开采中所占的重大份额,控制住了这些国家就等于拧住了全球油箱的开关。
  到目前为止,长期受美国保护、控制的中东产油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酋三国,已经被美国侵略攻占的是伊拉克,即将遭到美国侵略的是伊朗,被美国挤兑得的成天夹着尾巴做人的是叙利亚和约旦,已经向美国缴械投降的是利比亚,被以色列分堵隔离得严严实实的是埃及,卡塔尔、巴林基本没什么影响力,中东产油地区已经处于美国的实质控制之下。
   为了确保对中东地区各国的监督控制,美国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培植代理人(以色列)、直接驻军、武力入侵、封锁制裁、清剿轰炸、操纵内政等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因此,美国在中东各国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各国也会时不时地透过美国的爪缝发出一些不和谐的抵制声音。
  然而产油国的反抗道路却异常艰险,由于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在美国的高压统治之下,任何不利于美国的言行都将给当政者乃至国家带来灭顶之灾,如果赤裸裸地和美国爆发正面对抗,那么伊拉克前政府和萨达姆.侯赛因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为此,这些小国家都在努力寻找能够制衡美国的国际势力。只有当大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国才可以左右逢源。
  放眼当今的国际世界,新生的俄罗斯内忧外患问题一大堆,崛起的中国还将长期奉行韬光养晦的国策,有能力制衡美国的政治势力只剩下法德等欧洲国家了。加上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的悠久文明渊源、相同的意识形态加上历史上形成的“盟友关系”,不至于过分触动美国的神经,欧洲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中东产油国最理想的 “结盟对象”。就拿和美国走得最近的沙特来说, 2005年7月,沙特阿拉伯货币政策署副署长就公开宣称,今后将建立由六个石油产出国共同组建的共同货币——“阿拉伯第纳尔”,该货币将与欧元挂钩,或者与一揽子货币挂钩,而不是与美元挂钩。
   (三)欧洲终于启动了挑战“美元石油”的历史进程,首先选中了伊朗和伊拉克;由于欧洲的怯懦,首先遭殃的也是伊朗和伊拉克。
  对内咽不下长期受制于美国的恶气,对外又架不住中东产油各国的长袖善舞,欧洲终于启动了“欧元石油”的进程,开始在中东产油国物色自己的盟友。对于“欧元石油”的庞大计划来说,这些盟友必须具备绝对忠诚和庞大油量两个条件,经过一番筛选,伊拉克和伊朗就进入了法德等国的视野,双方之间的关系立即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和渠道密切起来。
  先看伊拉克:伊拉克是全球第二大储油国,拥有1120亿桶的原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0.7%,在海湾战争前,伊拉克日产石油350万桶,年出口 255亿美元,大油量首先得到了保障;经历了海湾战争之败和遥遥无期的全面制裁,伊拉克的对反美忠心也可无可置疑。为表合作的诚意,在法、德、俄、中等国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986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开始启动后来延续7年之久的“石油换食品计划”,致力于挽救伊拉克濒临绝境的民生与经济。作为回应,2000年10月伊拉克贸易部长萨拉赫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将"不用敌国货币——美元"而改用欧元,伊拉克请求将联合国帐户上所有的美元换成欧元,并要求与伊拉克进出口结算也改为欧元。
  再说伊朗:伊朗拥有900亿桶探明的原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9%,大油量同样有保障;伊朗现政权是霍梅尼老先生在1979从美国扶持的巴列维王朝手中革命过来的,无论从早年的出身还是现行的体制,伊朗现政权与美国所推行的国际政治体系始终格格不入,两国关系也十分僵硬,忠诚度同样也很高。于是欧洲与伊朗之间的关系也逐步拉近,欧元开始受到伊朗的欢迎与支持。
  如果两伊和欧洲顺利结合在一起,势必对俄罗斯(原油储量占全球的6%)、中国(2%)、委内瑞拉(7%)、里海沿岸国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占3.3%)等产油国家产生庞大的示范效应,到那时全球38%的原油储量将不再买美元的帐,从而变为“欧元石油”。“美元石油”能够绝对控制的原油储量将从原先的100%暴跌到46.3%(沙特阿拉伯24.9%、阿联酋9.3%、科威特9.2%以及美国2.9%),那时崩溃的不仅是由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石油体系,恐怕连美元和美利坚合众国也将陷入萧条衰退的历史深渊。
  套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评价海湾战争中美国出兵伊拉克时说:这一次“既不是为了自由,也不是为了民主,而是为了石油”的老话,为了防止这一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美国毫不犹豫地在2004年以“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出兵灭掉了伊拉克政权,现在又借口“核问题”把矛头指向了伊朗,磨刀霍霍、只等锅开。更为不幸的是,伊朗、伊拉克等小兄弟虽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气与决心,法德等文明惯了的大佬却架不住美国的文攻武吓,暴露出欧洲在二战以后长期养成的“积弱与胆怯”。从法国公开呼吁伊朗接受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来看,这一回伊朗同样得不到欧洲大佬的支持,国破政亡只是时间问题。
  
   三、美国入侵伊朗后,我国应从多方面做好战略调整,全力应战
  美国对伊朗的入侵已经迫在眉睫,凭心而论,单靠着伊朗政府那几条破枪,根本无力抵挡美国高科技战争的入侵。在江湖大佬发威的时刻,欧洲、俄罗斯、中国尽管都不敢公然冒险对抗,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绝不会轻易让美国人得到,各国仍然会在暗地里支持各类反美武装制造事端,搞成内战就再好不过,伊朗的局面将成为第二个伊拉克。这样一来,美国弄不好真的要深陷泥潭了,伊拉克、伊朗、阿富汗,都不是好惹的主,加上中国、俄国、欧洲的幕后支持,同时吞下三个超辣的巨无霸汉堡包,美国的消化系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折磨。但是,对于缺油的中国经济来说,事实上已经不能对伊朗石油报太大指望了。如果伊朗内战旷日持久,那么谁还有心思去开采石油?如果美国一统伊朗的江山,伊朗的石油还不是照样贵得离谱、说断就断?
  因此,今后我国面临的国际能源形势、国际政治形势乃至国际安全形势都将更趋艰难复杂。我们只有提前做好基本防范工作,才有可能化险为夷,保一时平安;只有增强我国对印度洋各主要战略要道的军事控制,才有可能保障我们的石油安全;只有积极推动“美元、欧元石油”的历史进程,才有可能打破美国一家独霸的国际格局,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
   (一)我国目前的石油形势
  建国以来,我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949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到2005年,我国原油年产量已经达到1.8亿吨,居世界第5位。根据勘探,我国的石油储量大约在940亿吨左右,约占世界原油储量的2%,现已探明的大约为255亿吨。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原油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自1993年开始,我国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原油和成品油。2004年我国的原油总需求已经达到3.1亿吨,其中进口达到1.2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我国经济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约为40%,预计 2010年将提高到44%,2020年则将达到56-60%(美国为59%,英国58%,德国97%,日本97.7%,法国98%,意大利95%)。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日益庞大,今后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性将更趋增强,而且这种趋势在本世纪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一国石油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30%或者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石油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到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而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8000万吨以后,就必须运用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来保证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
   (二)基本对策——广泛开源
   严峻的形势逼迫我们对现有的石油战略进行调整,除了节流(降低能耗、充分利用能源、寻找替代能源等等措施)以外,关键要做好“开源”与“备荒”两大工作。
   1、丰富石油来源
   1993年前,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中东地区的国家,2001年以后,开始将进口对象扩大到非洲(安哥拉、苏丹)、中亚和俄罗斯,近年又向中、南美州(委内瑞拉)及澳大利亚扩充油源,努力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从而提高我国国际石油来源的整体安全程度。 
   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策略是:维持中东原油进口的主导地位,拓展非洲原油供应渠道,争取俄罗斯和中亚资源,尽力采购东南亚油气资源,预计今后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进口还将大幅增长。
   2、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
  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充分体现出“积粮备荒年”的危机意识,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储备分别达到了净进口量的158天、161天和127天的水平。国际能源署建议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我国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也将参照这一标准。到2015年,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可望实现。
  为了启动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国家成立了石油储备办公室,并首批选定四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和大连(辽宁省大连市)。其中“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镇海基地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启动,按照政府公布的进度表,2005年第三季度以内,包括综合配套设施在内的镇海基地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东线的4组共16个油库开始正式进油。广东也计划于2006年动工兴建总投资50亿元、建立1000万立方米原油储备和200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备的计划,计划在2010年前建成,项目计划选址湛江、茂名。
   业内专家认为,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原油进口量的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这一目标大约在2010年左右实现。
   (三)军事对策——珍珠链战略
   为了确保今后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反过来围堵美国套在我们头上的马六甲锁链,我国还应当有效地控制印度洋上的各个战略通道,用军事手段来保卫我们的海上石油运输安全。套用美国人的说法,即采取近年来炒得很热的“珍珠链”战略,控制以下六颗“珍珠”:
  巴基斯坦:加快瓜达尔港项目建设进程。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南部沿海,南临阿拉伯海,西望阿曼湾和波斯湾,地理位置优越。建成后的瓜达尔港将处在欧洲、非洲、中东与亚太地区海上交通运输的枢纽地段,中东、非洲的石油将在此登陆,然后通过公路和石油管道项目直接运往中国西部。有传言政府正在该港秘密兴建军事基地。
   孟加拉国:加强与孟加拉国政府的关系,并在吉大港修建一个集装箱港口设施,以寻求比原来大得多的海军和商业入口。
    缅甸:在缅甸建立海军基地,在孟加拉湾和马六甲海峡附近的岛屿上设置电子情报搜集设施。
    柬埔寨:修建一条从中国南部通向海洋的铁路线,使中国的投放力量直达南中国海。
    南海:不断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力量,并通过石油钻井平台和海洋考察船扩大中国在该海域的势力。
    泰国:考虑启动穿越克拉地峡的运河工程,使船只绕过马六甲海峡。运河工程将使中国在泰国拥有港口设施、仓库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从而扩大我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四)终极对策——积极推动“美元、欧元石油”时代的到来
  最后谈一谈我们的终极对策。前面提到的对策实际上都只停留在战略防守、以退为进的层面,对于当今美国一家独霸的世界单极格局起不到根本性的破坏作用,真正的战略进攻仍然要从打破“美元石油”的独霸地位开始。美国现在有八万亿美元的国债,加上其他债务,现在每个美国人平均欠债是35000美元,如果没有“美元石油”的保驾护航,美元乃至美国的信用将彻底崩溃,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倒退,美国自然无力支撑冷战后一家独霸的扩张局面,世界才有希望引来多极化格局时代。因此中国应当积极支持“欧元石油”这一庞大事业。
   到目前为止,“欧元石油”计划之所以走得步履维艰,关键在于法德两国想搞单干,除了靠其他欧洲国家捧场才凭凑起来的经济实力以外,法德两国根本不具备支撑这一庞大事业的政治能量、军事力量以及生产能力,搞了五、六年,几乎没有收获什么好的成果。
  但“欧元石油”的事业如果得到了中国与俄国的加盟,则局面将大为不同。中国、俄国都是核军事大国,都拥有安理会否决权,而且中国、俄国以及中亚国家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与法德主导的“欧盟”之间具有现成的合作需求和良好的组织基础。只有“上合组织+法德(乐观一点可以算上整个欧盟)”这样真正的重量级选手才有可能支撑“欧元石油”的庞大事业。
  届时,欧洲出钱,中国与俄国支援护驾,俄国与里海产油国出油,再拉拢文莱、委内瑞拉、安哥拉、苏丹等产油国家,大力提高“产量”、弥补“储量”上的不足(200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3.4亿吨,其中2亿吨用作出口。俄罗斯准备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实现每日产油1100万桶,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真正推动“欧元石油”事业步入正轨,正式改写国际石油体系的运行规则。那时,我国不仅可以得到充足可靠的石油供应,中国在全球石油定价体系当中将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和定价权,正式从国际游戏规则的“参与者”转变为“制定者”,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转自猫眼看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顺势而生
发表于 2006-3-1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22 12:49 , Processed in 0.0351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