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其实基金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或者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当前中国出现的基金热潮,市场往往在牛市的时候强调收益而容易忽视风险,作为监管部门对投资者有什么建议呢?
现阶段,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高额回报,使一些投资者忽视了基金背后的投资风险,这就给基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忧。所以,广大投资者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角度和辩证的角度去冷静的审视和认识基金产品与基金行业。
一是了解基金产品。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规避个股的风险,同时分享投资的成果。基金投资者依其所持基金份额的多少享受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同时也要承担投资亏损的风险。证券投资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也不同于债券,投资者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损失本金。选择不同类的基金要承担不同的风险,也获得相应的收益。一般来讲,获取收益的可能越大,承担的风险也越大。按照投资对象的不同,我国的基金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基本类型。就风险而言,股票基金的风险最高,混合基金次之,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最低。按照投资理念的不同,可分为主动型基金和被动(指数)型基金。主动型基金是一类力图超越基准组合表现的基金。被动型基金则不主动寻求取得超越市场的表现,而是试图复制指数的表现,并且一般选取特定的指数作为跟踪的对象,因此通常又被称为指数型基金。相比较而言,主动型基金比被动型基金的风险更大,但取得的收益也可能更大。
二是了解基金行业历史。从追溯历史的角度来说,证券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以后,各发达国家的政府认识到证券投资基金的重要性,纷纷立法加强监管,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措施,为基金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后,证券投资基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性发展,基金业的快速扩张正在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
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起源于1992年,规范的基金起源于1998年3月。尽管我国规范基金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在这9年中,基金也经历了多次的起伏跌宕,既经历了1999年"5?19"行情、2001年6月上证指数2245的高点,也经历了2005年7月上证指数998的低点,还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喜悦。我国基金发展的历史同样证明了基金是长期理财的有效工具,而不是短期投机炒作的发财工具。1998年我国成立了第一批5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基金金泰、基金兴华、基金安信和基金裕阳,根据对这5只基金的统计,从1998年基金成立到今年1月12日,他们的净值平均累计增长366.55%。最近,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在寻找1998年基金兴华初始投资者活动中,发现当初初始投资者31万多名中有6万多人一直持有到2006年11月底,他们的累计收益回报率超过380%,若继续持有到今年1月中旬,收益率可达440%。在看到长期投资基金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许多在市场中追涨杀跌的盲目入市的投资者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在2001年6月上证指数处于2245点附近入市的投资者,随着指数下跌到2002年1月25日的1451点,其持有的基金资产净值也下跌了19.18%。再考虑到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因素,有相当一批投资者的损失超过40%。2002年1月已成立的33只封闭式基金到2004年1月初才基本恢复到前一轮下跌前的净值,期间经历了24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投资者的本金到2006年下半年才得以恢复,期间经历了至少54个月的时间。另外,2004年4月2日至2005年6月3日,上证指数从1768.65点跌至1013.64点,下跌了42.69%。期间29只开放式基金平均下跌了20.42%,这部分基金从2005年6月3日开始到2006年2月底才基本补回前一轮下跌的损失,期间经历了8至9个月时间。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市场,也没有只赚不赔的金融产品。上述统计也说明,以投机的方式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其承受的投资损失越大,恢复本金所花费的时间也越长。.
三是了解投资基金的特点与风险。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目前控制银行信贷增长、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背景下,广大投资者投资基金产品和分流储蓄并非坏事,它有助于缓解银行经营压力、帮助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降低我国金融结构的系统性风险。
但是,居民在近阶段丰厚回报的诱惑下,把预防性储蓄也要投资到高风险资本市场中去,肯定是不可取和不理智的行为。因为,这类资金的入市动机是出于赚钱效应,是赢得起、输不起,缺乏抗风险能力的资金。在当前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大规模入市,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稳定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还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因素。所以,当前广大投资者应该重点防止以下三种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之一:把基金当储蓄。把原来"养老防病"的预防性储蓄存款或购买国债的钱全部都用来购买基金,误以为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储蓄。
错误观点之二:把理财当发财。由于2006股市大盘持续上涨,2006年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50%以上,其中不少股票型基金回报率超过了100%。把本年度火热的行情当作"常态"看待,一味的坚信购买基金包赚不赔,忽视投资基金的各种风险。
错误观点之三:把投机当投资。仅仅关注投资收益,不理性的判断市场规律,助长强烈的投机心理,完全忽略和忘记资本市场和基金产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本质特点。
因此,新入市的基金投资者一定要掌握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挑选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做明白的基金投资者。所以一般来讲,决定基金业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资产配置。投资者在配置中股票的比例越高,其承担的风险越高,收益也可能越大。如2006年在市场上涨的行情中,沪深300指数上涨121.02%,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上涨121.4%,开放式偏股型混合基金上涨112.46%,开放式债券型基金只上涨20.92%。
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在市场下跌的行情中,上证指数下跌42.69%,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下跌20.42%,开放式偏股型混合基金下跌17.74%,开放式债券型基金仅下跌4.79%。第二,市场大势表现。衡量市场涨跌的指标是比较基准的变化。多数基金业绩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潮起潮落,水涨船高。能够很好拟合比较基准,并保持风格稳定的基金就是好基金。第三,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择时能力。只有合理战胜比较基准的才是基金经理的贡献。第四,交易成本的控制。每次交易都有1%。的交易成本,这些成本要从基金资产中提取。好的基金应该减少操作,以低换手率来维护投资者利益,而不好的基金往往通过频繁交易进行波段操作。换手率越高,交易成本越高。此外,还要注意防范道德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