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经济人之马光远专栏
一份由刘纪鹏、赵晓、吴晓求等十大著名专家联名发表的关于把提振股市作为扩大内需切入点的文章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文章指出,股市暴跌对居民收入及消费的影响很大,股市稳定回升可起到增强信心、扩大消费进而带动内需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建议政府将提振股市作为本次扩大内需的切入点。
纵观十大专家的建议,核心观点无非两点:一是将中国股市暴跌的根源归结于“大小非”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提出通过“大非自锁,小非分割”的方式限制“大小非”的流通;二是设立平准基金,为股市注资,推高股市的指数,挽救中产阶级。
这些建议,无论是对股改的诟病,还是提振股市的具体措施,都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考虑到十大专家的分量及其影响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十大专家的建议做一解读,以正视听。
十大专家认为,中国股市暴跌的根源不是外因而是内因:即“大小非”的存在和减持,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中国股市暴跌的真正根源并非“大小非”的减持,而是因为前期的非理性暴涨和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基本面逆转的必然结果。我们不能罔顾这样的事实:在中国股市到达历史性的高点6124点的前夕,沪深两市的静态市盈率高达87倍,市净率达6.3倍,两项指标都高居世界前两位,远远高于当年日本和台湾股市崩溃前的市盈率。而从历史来看,暴涨的股市,从来没有逃脱暴跌的命运:日本股市达到历史高点后,股指跌去了60%,台湾股市达到高点后,仅1年时间股指就跌去78%。对这些历史事实,十大专家视而不见,却简单地以中国股市70%的跌幅和美国股市40%的跌幅对比,这种对信息的“选择性应用”显然有其用意。其实,如果我们能够理性一点,考虑到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的情况下,这种下跌本来是一个理性的回归,“大小非”的减持不过是雪上加霜,而非问题的根本。即使在目前中国股市暴跌70%的情况下,其市盈率相对成熟资本市场仍然很高,简单地拿一个70%的跌幅来说事,没有任何证明意义。
对于十大专家提出的“大非自锁,小非分割”的建议,虽然他们特别强调,他们提出的限制“大小非”的建议“绝不是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否定,而且是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完善”,这不过是此地无银,民众的智商还不至于低到这个程度。对此,真正关注资本市场建设的仁人志士都认为,股改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里程碑式事件,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制度性残缺,扫除了中国资本市场从“身份市”到“契约市”跃迁的制度障碍,流通股股东当年与“大小非”自愿达成的股改契约的神圣性不容置疑。如果对于股东投票赞成的契约说改就改,说推翻就推翻,则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悔棋,除了让股市的制度信用崩溃,对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又有何益?这样的结果,十大专家恐怕不是没有觉悟到吧?
十大专家虽然一再强调,中国股市缺的不是钱,而是信心,但他们开出的解决股市信心贫血症的药方却是成立“平准基金”这样直接要钱的手段。在此我必须澄清一个基本的常识性的概念: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设立平准基金,更没有一个国家设立所谓的长期的平准基金,很简单,这和股市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曾经设立平准基金的国家或地区,无论台湾,香港,还是日本,一是设置的时期都属于非常期,比如香港为了应对游资的袭击,台湾和日本为了应对股市泡沫的破灭,但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更没有长期浸淫在股市。我们可以想象,在我们这样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设立平准基金不仅平准不了股市,反而只会加大股市的动荡,成为机构和庄家利用来血洗投资者的工具。
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十大专家对未来股市的基本调控思想完全回归政策市,这是建议的最大污点和要害。比如,赵晓在《启动资本市场应该成经济复苏第一步》中毫不避讳地指出:本轮扩大内需的政策及经济启动顺序应该是:第一波,启动证券市场进而初步恢复信心,政府应该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调控股市至上证指数3500至4000点,以使中产阶层初步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信心。这说明,当前中国股市面临的最大风险,已经由指数的暴跌转变成对十多年业已形成的股市哲学和理念的颠覆性选择问题,在经济衰退的压力下,我们是重新回归“政策市”的桎梏,还是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建设的努力,毫不夸张地说,这已经成为关乎中国股市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而十大专家指出,今年四季度股市的启动是经济走向复苏的关键、前提和切入点,这让人莫名其妙,根本看不出他们的立论基础何在,要挟的意味倒非常浓厚。
我相信,没人否认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崛起之重要,即使在华尔街崩溃的当前,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的未来无疑是重大的金融支撑。关键是我们要真正找到中国股市缺乏信心的制度根源,并对症下药,而不是人为地推高指数。在中国股市本身的语境下,资本市场的所有问题,无论是暴涨的贪婪,还是暴跌的惶恐,集中到一点,无非是制度的残缺和监管的诸多缺位而导致的投资者严重的“信心贫血”问题。不改变这一点,动不动去“救市”,甚至为了一时的救急而否定股改的成果,从长期来看,极有可能毁掉18年来股市来之不易的正确理念和制度建设的成果。
我们看到,由于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经济的下滑已成为定局,中央站在经济的全局刺激内需的措施无疑是正确的,但刺激内需的4万亿并不是唐僧肉,而是保障民生、经济转型和扩大内需的全局性措施。十大专家在中央经济会议召开之际,高调提出所谓的提振股市的建议,无非是在4万亿的投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注资股市,帮助一部分人解套,本质上是使中国股市回到以前的政策市的状态,这无疑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也是对改革共识的颠覆。
资本市场强大的真正之道,在于通过制度的支点,架构以法治为依托的对每一个投资者都一视同仁的股市信用关系,恢复应有的股市公平,建立股市民主。而不是去限制“大小非”,不是通过所谓的平准基金去“救市”,更不能打着扩大内需的旗号让政策市回归。我们建议一切真正热爱中国资本市场的人士,利用全球资本市场低迷的时机,静下心来将注意力集中到中国资本市场“三公原则”的制度化建设和市场化努力上,集中到监管的完善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上。通过改革发行制度,引入集团诉讼,建立和完善防范资本市场暴涨暴跌的制度,完善监管和信息披露等,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奠定一个好的制度基础。
最后,真的希望专家们真正为中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而献计献策,而不是通过联名“施压”的方式绑架民众,逼宫政府。真知灼见其实根本无需联名,更不需要在媒体上高调。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老虎狮子总是独来独往,而只有狐狸才成群结队。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