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12月15日的外汇资讯,汇评与新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美国数据逐一向好 小幅推动美元向前 - 朱琪  (12月15日)

昨天的外汇市场,美元在数据连续出现利好的情况上,小幅上升,但突破行情并未形成,尤其是数据反映出降息预期减弱,具体来分析:
1. 昨天英国的数据对英镑有些许支持,比如11月零售销售月升0.3%,年升3.2%,好于预期,不如10月修正后月升1.0%,年升3.9%,以及英国12月工业产出指数上升至11等,但英国央行副行长吉弗仍警告称,金融市场往往过度反映经济形势,从而造成经济过度繁荣的假象,而英国央行理事森坦斯也表示,预计英国通胀将在07年下半年回落,所以再次表明了英国央行不会因当前暂时出现强劲的经济数据而急于加息,甚至预期英国央行07年下半年存在降息空间。

2. 昨天欧洲央行公布月度报告,认为目前欧元区通胀风险加大,且欧洲央行须密切关注价格走势,比如报告中称应采取坚定及时的措施来确保中期价格稳定风险不会释放,并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上周在央行货币会议上的内容大致相同,即认为目前欧元利率水平较低,货币政策较宽松。由于预期未来2年通胀率可能保持在2%上下,且上行风险存在,所以未来加息可能性较大,市场预期下次加息时间约在明年3-4月。

3. 昨天美国的数据再次反映出其劳工市场的改善,自上周五美国就业人数增加数超过10万后,昨天公布的12月9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明显降至30.4万人,低于预期的32万人,连续2周的首申人数的下降,显示出美国就业市场仍较为强劲。同时,近期零售额数据表现强劲、贸易逆差收窄,都对美元构成了一定的支撑。

从整体走势来看,美元呈小幅上扬之势,兑各非美货币短线已相继接近或到达阻力位,短线交易者可考虑逐步卖出,中线交易者则观察突破表现。

欧元方面:欧元扩大下跌幅度,再次测试1.314短线支撑位,趋向指标中快线已在高位向下穿越慢线,建议观望为主,短线在1.314买入欧元,止损1.31,目标1.325,预计今天欧元波幅在1.31-1.325之间。

日元方面:日元已跌破63日均线,MACD日图显示下跌趋势形成,目前强支撑在118.5附近,建议在这一位置买入日元,止损118.9,目标117.2,预计今天日元波幅在117.2-118.5之间。

英镑方面:英镑围绕5日均线上下波动,但此均线已出现调头向下,短线强支撑在1.947位置,一旦跌破,跌幅较大,建议逢高在1.968附近以卖出英镑为主,预计今天英镑波幅在1.947-1.968之间。

澳元方面:澳元小幅下跌至0.781附近,随机指标已在高位形成死叉之后呈向下发散,后市下跌风险加大,建议在0.786附近以卖出澳元为主,预计今天澳元波幅在0.78-0.786之间。

瑞郎方面:瑞郎大幅下跌至22日均线支撑,且为前期跳空之处,MACD日图中下跌趋势已明显,建议短线在1.215买入做反弹,止损1.22,目标1.202,预计今天瑞郎波幅在1.202-1.218之间。

加元方面:加元一直徘徊于中线下跌通道的支撑线,即1.158附近,RSI指标中线已有明显背离,只要不跌破目前支撑,后市场上扬机会较大,建议中线在1.158以买入加元为主,预计今天加元波幅在1.152-1.16之间。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业数据强劲 美元攀升 等待明日CPI - 徐燕  (12月15日)

周四公布的美国周初次申领失业救济金人数意外由324000降至304000,超出预期320000。该强劲数据再次力证美国就业市场良好,削减市场对经济降温的担心。因此美元兑欧元上扬50点至1.3150左右,兑英镑升至1.96附近。

周五美国数据相当繁重。其中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关键的通胀指数,预计将一反前月的0.5%下降,于11月以月率0.2%增加。预计除去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增长0.2%。另外,美国净国外资本流入将由651亿美元增加至728亿美元。设备利用率将维持在82.2%不变。工业产出可能于11月份由0.2%下降至0.1%。

欧元开始兑美元和日元开始由高峰回落。欧央行官员Vitor constancio表示通胀已受到控制,近期的欧元上扬有助稳定通胀水平。我们将等待明天公布的欧元区消费者物价指数(北京时间周五18:00公布) 来衡量通胀水平。

欧元兑美元支撑始于1.31,之后是1.3070和1.3050,更强支撑位于1.30和1.2950。阻力始于1.3150,之后是1.3180和1.32,更强阻力见于1.3250和1.33。

日元等待Tankan报告
市场关注即将公布的日本Tankan指数(北京时间周五07:30公布) ,该报告是下周日本央行政策会议前的最后一份重要经济指标。预计Tankan大型制造商指数将于第四季度由24增加至2004年9月来最高点25。Tankan非制造业指数将维持在20不变。如果Tankan大型制造商指数报好,将提升市场对日本央行下周加息的预期,那么日元将在下周利率公布前持稳。
美元兑日元阻力始于117.90,之后是118和118.30,更强阻力位于118.50和119。支撑始于117.50,之后是117.30和117,更强支撑见于116.50和1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元反弹依旧 - 宋德才  (12月15日)

美元周四继续上涨,美国经济数据继续优于预期,巩固了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暂时不必透过降息刺激经济成长的观点。经济数据暗示美国经济强韧,劳工部公布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幅大于预期支撑了美元,因其印证了近期非农就业报告中反映出的就业市场强劲势头。本周美国公布一些喜人数据对美元有利,基本维持正面,所有的数据似乎都表明美国经济态势良好。

欧元兑美元尾盘报1.3140美元,当日下滑0.6%。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卖压加剧,期货价格反映出FED于明年第一季结束前降息一次的几率自周三尾盘时的20%下滑至10%,为一个月来最低。目前利率期货市场仍预计第二季结束前FED会有一次降息,但几率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欧元区升息前景遭受打击,欧洲央行(ECB)管理委员会委员冈斯坦西欧表示欧元区通膨"受控",引发了欧元兑美元的温和抛压,此番言论弱化对ECB进一步升息的预期。市场静待定于周五公布的美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如果CPI数据强劲,之后有望涌现更多美元买盘。

分析师预估中值显示,美国11月扣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CPI料为较前月成长0.2%,10月为上升0.1%。只要欧元/美元在周五的欧洲和亚洲时段保持在1.3190美元下方,且核心CPI果然为增长0.2%,则此后欧元料将跌向1.3060-80区域的支撑位。此外,日本经济新闻周四报导,日本央行不太可能在本月升息,这看来令对于日本升息的预期减退,日圆兑欧元一度跌至155.59附近的纪录新低,这给欧元提供部分支持。料欧罗继续受压于1.3180和1.3220水准,继续向1.3060-80方向下落,高沽欧罗。
发表于 2006-12-15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RonaldMcKinnon深度分析:美元的价值

  自2006年初以来,美元的贬值──兑欧元贬值约12.5%,兑英镑贬值14.9%,兑日圆贬值约2.1%──引发了金融媒体的大量猜测,即是否应将其视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贸易逆差重大“调整”的开端而予以欢迎。毕竟,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一直面临着如此大的赤字水平,去年,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到国民生产总值(GNP)的7%左右。市场现在是否在约束全球最大的债务国,推低美元以帮助其减少贸易逆差?

  从根本上说,答案是否定的。

  以欧元为例。我们可以看看从1970年至今的美元兑德国马克(在1999年1月1日转变为欧元)的走势。在过去15年间,美元兑欧元-德国马克的多数波动幅度同今年的情况基本类似,有时甚至更大。事实上,美元兑欧元2005年走强的幅度同2006年的跌幅一样大。只是在按照2002年1月份美国高科技泡沫顶峰时期的水平衡量时,美元的跌幅才非常大,达到了30%至40%。但这很容易产生误导。除了高科技泡沫时期外,美元兑欧元的价值与90年代中期基本一致。

  经济学家发现,除了津巴布韦这类长期通货膨胀、货币不断贬值的国家外,两个金融状况稳定的国家间的货币兑换率更接近于随机游动的走势。在今后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欧元汇率既可能走高,也可能走低。尽管这类走势会令人深感不安,但却无法预测。因此,对未来汇率的最好猜测就是当前的现值。(给节俭的企业高管一个小建议:不要花高薪聘用包括我在内的咨询师来预测未来的浮动汇率走势。)

  这种随机性的一个主要例外是政府迫使汇率发生变化,并通过改变未来的货币政策维持这种变化。美元的首次大幅贬值始于1971年8月,当时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破坏了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他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并拒绝取消这种做法,直到其它工业化国家在1971年12月前纷纷上调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固定汇率制在1973年初彻底瓦解。

  但事情还没有完。为了保证美国经济不受美元贬值所引发通货膨胀的侵袭,尼克松还在1971年至1973年期间对工资和物价进行了控制,并放手让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增加货币供应,以推动经济繁荣,此举确保了尼克松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以压倒多数获得连任。但情况很快明朗,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做法难以维系,会给经济带来很大损害,因而这些做法在1973年末被取消了。不出人们所料,通货膨胀率在1973年大幅上扬,在1974年几乎达到了12%。

  不幸的是,卡特(Carter)政府在1977年重新采取了试图通过言辞干预以压低美元的政策,财政部长迈克尔•布卢门撒尔(Michael Blumenthal)表示,日圆兑美元尤其应该升值。鉴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Fed政策的不确定性,1978年时“卡特”美元再次出现了暴跌,各国不得不联手干预汇市以稳定美元汇率。

  当然,这些做法导致了美元的下跌,并使7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9年保罗•沃克尔(Paul Volcker)出任Fed主席,他在80年代初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将利率调升至非常高的水平,这才使美国经济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困扰。但随之而来的一个副作用是,由于海外资本受美国高利率的吸引纷纷流入,美元兑其它货币升值了50%以上。因此,美国反通货膨胀的努力给生产出口商品的美国公司造成了更大的损害:制造业的衰落给美国中西部带来了难以名状的萧条。

        为了改变美元汇率过高的问题,主要工业国1985年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通过口头干预给美元降温。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加之其它国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美元兑马克和日圆等主要货币开始大幅下跌。(实际上,美元汇率的跌势已过于凶猛,以至于1987年不得不出台卢浮宫协定(Louvre Accord)来支撑美元汇率。)在欧洲,本币大幅升值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导致了所谓的“欧洲硬化症”。日圆升值最多,主要是美国额外施加的压力产生了日圆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这给日本金融体系带来了动荡,在80年代后期产生了严重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并在1991年破裂。日圆估值过高带来的严重通货紧缩持续了整个90年代。

  鉴于名义汇率以及货币政策的明显改变给宏观经济带来的不良后果,为什么现在还有如此多的经济学家鼓吹美元贬值呢?一方面,他们受到了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刺激,认为这种状况难以持续。他们还痴迷于一种流行但却错误的理论──贸易差额弹性模型,认为美元贬值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案。如果美国这样的贸易逆差国家能够让其“实际”汇率有所贬值──也就是说在其名义汇率贬值的同时,没有相应出现国内的通货膨胀或国外的通货紧缩──那么贸易状况就会改善。以外币计算,美国出口产品会变得更加便宜,外国人的购买量就会增加,而进口产品以美元计算价格会变得更高,因此美国人就会减少购买。这就对了!

  这一理由的致命漏洞是它未能与货币政策挂起钩来。除了随机性的短期波动外,美元名义汇率要出现持续性大幅贬值,其前提是要么美国的货币政策转而对通货膨胀持容忍态度,要么其他国家的央行默许本国出现通货紧缩局面。货币贬值确实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但货币贬值和物价变动之间还是有一个滞后期的。即使是在这一短暂的价格“粘性”阶段,货币贬值国的贸易差额也未必能够改善。

  原因何在?首先,对美国进口商而言,他们必须为那些已签订了购货合同并约定以外币(比如欧元)付款的进口货物支付更多(已贬值的)美元,如来自欧洲的货物。经济学家将这称之为“J曲线”效应。

  其次,在美元已贬值而美国物价尚未相应升高的一两年内,国际投资者将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在美国购买实际资产。相反,那些货币升值的国家在他们眼里投资成本就上升了。其结果是,美国将出现一轮由投资引导的支出热,而这会增加美国的进口,同时其他国家的经济则相对陷入萧条,而这又会减少美国产品的出口──《广场协定》签署后的情形就是如此。因此,这段两年左右的“滞后期”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影响是不明显的,即使国际市场上美国产品的外汇价格出现了(暂时性)下降。

  长期而言,只有美国的物价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出现了上扬,从而将美元贬值产生的实际影响冲刷掉,美元兑其他货币名义汇率的总体贬值才能长久维持下去。因此,由于国内物价的上涨抵消了名义汇率贬值所产生的影响,美国出口商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价格优势。当然,这只是最终结果,如果只强调这一点就把事情看简单了。在这两年左右的过渡期内,与美国通货膨胀率上扬相伴出现的还有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国家的通货紧缩,这很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和劳动生产率增幅的下降,就像上世纪70-80年代的情形那样。

    有鉴于此,如何化解美国目前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呢?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早就不是什么新“问题”了,而且它也不会酿成大祸,除非《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媒体的社论真的煽动起了美元下跌狂潮。那些社论作者们将美元的每次(随机性)下跌都视为有助于纠正全球贸易失衡的有益动向。然而,如果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继续坚守其前任鲁宾(Robert Rubin)开创的强势美元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继续致力于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美元的狂跌就不会出现。

  不幸的是,由于不断向中国施压要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鲍尔森某种程度上已背离了其公开宣称的强势美元立场。如果中国顶不住压力真的让人民币大幅升值,那么它就会像日本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那样陷入通货紧缩境地,而它的贸易顺差却不会因此而缩小。

  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只是反映了美国支大于收入这一事实,也可以说反映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家庭极低的储蓄率无法为美国目前处于适中水平的投资提供足够资金。因此,消除美国贸易赤字的首要任务是降低美国的结构性财政赤字,如果能由赤字转为盈余那就更好了。其次是要通过税收减免等奖励措施鼓励美国家庭增加储蓄。这都需要对美国的公共财政作重大改革,具体做法必须是渐进的且要十分稳妥。

  但并不是就此便万事大吉了。要使这一调整过程顺利进展下去必须双管齐下才行。拥有高额储蓄以及巨大贸易顺差的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也包括德国和众多产油国),必须在美国纠正寅吃卯粮局面的同时努力增加自己的国内消费。贝南克2005年曾在一篇文章中精辟指出,贸易不平衡与其说是美国人储蓄不足导致的,甚至倒不如说是世界其他国家过量储蓄导致的后果。目前全球极低的利率水平支持了贝南克的这一假设。如果仅仅是因为美国储蓄不足,那么美国的利率很有可能比目前的水平高得多,美国可能早就出现信贷危机了。

  这种双管齐下来纠正国际贸易失衡状况的做法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能更好地稳定全球经济。有人担心,如果美国单方面加税和降低私人消费,那么世界将出现需求不足的局面。美国家庭将不再扮演全球商品的“最终消费者”角色。因此,除非是以非常渐进的方式,否则美国单方面缩减消费有可能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但如果美国的消费缩减被世界其他地方的消费扩张所抵消,那么发生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至最低,全球贸易失衡状况也可能更快地得到缓解。但美元汇率的大幅变动对实现这两个目标既非必要也非福音。

  因此,在鲍尔森开始其中国行程之际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鲍尔森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他说自己非常希望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因而在考虑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时,他不应该接受错误的建议,特别是那个理论基础有误的建议。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下降无法纠正美中两国的储蓄不平衡现象。但它却很引发一轮货币不稳定潮,导致中国出现通货紧缩。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其他亚洲国家甚至欧洲的货币也依样而行(就像许多美元贬值论者似乎希望的那样),通货膨胀之鸽很有可能会飞回美国栖息,就像上世纪70年代那样。

  (编者按:本文作者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是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也是《东亚美元本位下的汇率》(Exchange Rates under 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Living with Conflicted Virtue)一书的作者。)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icoll 于 15/12/2006 10:18 AM 发表
谢谢!


沙发双连冠? 谢花花。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东亮:美元外伤大于内伤

  12月13日凌晨,美联储宣布维持利率5.25%不变,这也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利率不变。消息公布后,美元一度出现小幅下挫,但很快企稳,外汇市场的反应较往常平静许多。

  美元利率保持不变,已在市场意料之中,进入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逐步趋于放缓已成为市场的共识,现在市场的焦点是美联储在2007年将会减息还是维持利率不变。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繁多,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包括:11月ISM制造业指数降至50以下,ISM非制造业指数则触及半年来高点;10月工厂订单创6年半来最大跌幅;11月非农就业好于预期;10月贸易赤字创5年来最高降幅。可见,这些数据好坏参半,并非完全不利美元,但市场似乎对利好的数据视而不见,而对利空的数据大为重视。

  究其原因,并非市场有意识地对数据进行筛选,而是由于单纯依靠目前的数据,以及美联储的政策声明,市场很难判明美元的利率前景。美联储在政策声明中表示,核心通胀依然过高,但由于能源价格、通胀预期受控等因素,通胀压力可能减弱。应该说这是一份让投资者感到模棱两可的中性声明,当市场对利率因素无所适从的时候,自然会转向其他因素进行考察。

  经济学中经常会通过构建模型来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但对美元汇率来说,基本面的因素非常庞杂,很难建立起一个可以有效运转的模型。但我们不妨简单地将其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可以包括美国内部对美元的供给需求、美元利率、美国的经济增长等,整体来看,这些因素中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其中利率是市场争论的焦点所在;而外生变量,包括国际社会对美元的需求、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形势等,在这些因素中,国际社会对美元的需求,似乎处境颇为微妙。

  上周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美元中期可能会进一步贬值以缓解贸易赤字;中国央行则在近期发表的报告中称,美元面临下行风险,这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对中国将大规模抛售美元储备的担忧;本周一,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加入到看空美元的队伍中来,他认为,经常项目赤字预计将令美元在未来数年内继续下滑。如果再联系到此前俄罗斯央行表示将买入日元以调整储备,伊朗石油交易所转而用欧元结算等因素的话,不难发现,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美元外部环境的恶劣程度甚至超过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期。

  所以,美元近期下跌的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在内生变量不明的情况下,外生变量所带来的压力。预计这一局面仍会持续一段时间,来自外部的力量仍将继续推低美元。

  上周五,美元短线曾出现强劲反弹,市场将其归因于美国财长保尔森发表的强势美元的讲话。但这种解释实在是匪夷所思,保尔森除了老调重弹外,没有任何新的举措,实际上美国官方希望看到美元走软的态度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最近美元下跌势头过猛,引发国际社会担忧,保尔森不得不出面稳定美元的下跌速度。

  从技术图表来看,美元指数自12月6日以来,从82.24的低点震荡反弹,11日高见83.67,恰好完成了对今年5月份83.60一线低点的回抽,若无法突破83.60,则接下来有重试82.24低点的风险,破则有进一步跌向2005年3月低点81.28的可能;若能够上破83.60,则有机会升向84.40一线的机会。整体来看,美元自10月展开的此轮中线跌势,尚没有结束的迹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2-15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止损鸟止损鸟~~~~~~5555555555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2-1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xiexie williloke, good morning... Keep on going...Have a lucky trade again and again!
Wish you a healthy, wealthy, prosperous new year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蚀翅蝶 于 15/12/2006 10:32 AM 发表
止损鸟止损鸟~~~~~~55555555555


别哭别哭,没事没事。下一手双倍讨回。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19 03:01 , Processed in 0.0452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