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11月29日的外汇资讯,汇评与新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2cn.com
货币政策难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 温克坚  (11月29日)

在流动性泛滥的全球背景下,中国不动产价格持续攀升,资本市场异常火爆,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几乎是全球最高,这一切似乎都在叙说着流动性过剩的中国故事。

  不过这个故事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部分是,众多中小企业对资金依旧如饥似渴,广大农村地区几乎绝缘于金融服务,这说明流动性并没有渗透到经济体的各个层面,而这个就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流动性过剩只带来表面繁荣,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

  如果回避对那些结构性问题的分析,仅仅关注流动性本身,从而设计出一系列所谓吸收流动性的政策组合,比如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或者鼓励国企向海外投资等等,这些头痛医头的短视策略是注定会失效的,并且这些政策本身将会引发另外的“非意图后果”:比如鼓励国企向海外扩张,就蕴含了巨大的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国投资公司投资黑石集团的巨额浮亏就是一个例子。

  造成流动性过剩表面化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方面是汇率体制的僵化。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外汇储备的增加等价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更加强化了这种机制。虽然中央银行采用各种政策工具来对冲这种流动性,但是由于央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限,它必须受制于决策层其他的政策目标,因此这种对冲至多是一种扬汤止沸的举措。

  另外一方面,下列因素的存在,使得流动性无法与其他市场要素融合:一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市场要素之一,受制于意识形态和陈旧法律的限制,流动性非常低(这使得那些可以流动的土地,包括房产,价格就畸高)。二是金融体系市场化发育程度很低,流动性根本无法通过各种金融载体输送到需要的地方。三是庞大的垄断性行业的存在,成为流动性无法进入的高地。

  土地、金融、垄断性行业往往被过时观念、特定利益集团或者行政权力所套牢,处处是门槛和障碍,使得四处流动寻找投资机会的资本,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本行为短期化,同质化,最后被迫在有限的房产和资本市场搏杀,造成这些市场畸形繁荣。而一旦资本套利逃离这些市场,泡沫破裂,就会给经济体造成伤害。因此,中国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折射的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一种低级的过剩,与一个自由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不能同日而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就是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经济结构下的畸变。

  如果承认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那么流动性过剩的解决自然不能仅仅依赖央行的货币政策,或者其他一些部委的政策组合拳,而必须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变革。

  应该进入政策选项的包括土地私有化,金融体系的开放,垄断企业的破除等等。这些其实就是所谓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是真正考验当局变革意愿的试金石。其实,在当下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执政当局如能凝结政治意愿,因势利导推进这些变革,应该是一举数得的高招。

  反之,不增加土地的自由流动,不增加金融体系的竞争性,不打破权力主导的垄断行业,不改变实体经济的结构,不解放实体经济的内在活力,中国经济体必然要经历“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不足”冰火两重天的煎熬,经济泡沫和经济管制对经济体将产生双重打击并导致经济危机,几十年的财富积累可能消失殆尽。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币汇率小幅回落 - 湘香  (11月29日)

在连续4个交易日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之后,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小幅回落27个基点,报7.3899。市场人士分析,美元隔夜在国际市场全线上扬带动人民币对美元走低,预计后市将在7.3850-7.3980区间波动。

  据市场交易员透露,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可能会做进一步的放宽,目前日浮动区间为千分之五,如果浮动区间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会出现大幅度升值。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7年11月2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3899元,1欧元对人民币10.9614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8081元,1港元对人民币0.94929元,1英镑对人民币15.2738元。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元/日元逐步回落 - 罗婧  (11月29日)

昨天花旗集团获75亿美元注资的消息,舒缓了市场对信贷紧缩后续影响的疑虑,激励美元短暂上涨。美元/日元由周二高点109.16日元逐步回落,跌破108.40日元。日元回落一是投机者纷纷获利回吐,二是由于出口商在月末结算需求而抛售美元/日元。

  鉴于美国经济状况令人担忧,加上市场预计欧佩克将提高原油产量,导致周三原油价跌破每桶94美元。原油价走软及降息预期,令加元承压。市场对加拿大央行将在12月份会议上降息的预期不断升温,也对加元构成压力。欧元/美元汇价在1.4810-1.4841美元狭窄区间内波动。但周三欧洲汇市早盘,欧元/美元迅速滑落,在跌破1.4766美元的一周新低后跌势加剧。技术分析:

  欧元/美元周二在1.4909美元形成一个潜在的次高顶。上周五汇价脱离两个月上升通道顶部之后,回调基调主导走势。下档第一重要支撑位在1.4775美元(11月21日低点)。如果跌破这一低点,则可能进一步回落,下探1.4726美元(甚至1.4700/1.4688美元)。之后可能展开反弹。建议于1.4825美元卖出欧元/美元,目标位1.4730美元,止损1.4870美元。

  美元/瑞士法郎周二在1.0956瑞士法郎形成一个潜在的次低底,之后展开最近一轮上涨,上探交易区间顶部1.1073/80瑞士法郎。如果突破这一水平,就表明构筑了一个短期底部,可能上探1.1140/45瑞士法郎。建议于1.0975瑞士法郎做多美元/瑞士法郎,目标位1.1145瑞士法郎,止损1.0990瑞士法郎。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谨慎心理主导 英镑反复波动 - 陈展鹏  (11月29日)

本周二英镑继续调整,上周以来英镑一直保持在2.0530~2.0760区间反复波动,投资者对英国经济和高息货币的谨慎态度令英镑陷于反复。

  首先,短线市场由于欧元冲高测试1.50后反复下挫,对欧洲货币的信心有所下降,同时,英国11月末季调HOMETRACK房价指数月率下降0.2%,年率增幅处于2006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市场担忧美国次级抵押危机和大型英国金融机构受损的背景下,投资者随着担忧英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再加上年底平仓交易的增加,英镑整体相对偏弱。

  但另一方面,随着12月份临近,尽管美联储官员暗示不会再度降息,但市场仍相信其可能在12月再度下调利率,这种情况下随着议息时间临近,市场对高利率货币的支持将有所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英镑下调的力度,令英镑继续陷于反复盘跌状态。

  欧元方面: 本周二欧元在技术上跌穿1.4790的关键支持,短线技术调整压力随之增加,这对欧元走势不利,加上目前欧洲官员对欧元强势的干预言论不断增加,欧元上冲1.50未果并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市场信心也减弱,预计欧元整体偏强格局虽然未变但料将反复探试技术支持,短期走势相对看空,目前支持在1.47/1.4630,阻力在1.4790/1.4830。

  英镑日线图形仍处上升趋势,尽管自2.1160大幅下挫到目前2.06水平,但目前仍受8月中旬延续至今的上升趋势线支持,整体技术仍偏强,短线支持在2.0530/2.0480,阻力在2.0650/2.0730。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元反弹受阻 英镑扩大涨幅 - 李骏  (11月29日)

汇市分析:
     昨日晚间至今日(11月29日)凌晨,美元反弹后遇到一定的阻力.昨晚,美元指数盘中最高反弹在75.72点,为11月20日以来最高水平.截止发稿时,美元指数最低跌至在75.08点附近.
    昨晚,美元指数一度反弹主要还是受益于花旗银行出售股权利好因素.同时,昨晚美国股市大涨也是美元向上反弹的主要原因.
    不过美元反弹后还是面临较大的阻力.昨晚至今日凌晨,部分消息面还是对美元不利:
    1.昨日美国公布的10月份成屋销售月率下降1.2%,为连续8个月下降,美国10月份耐用品订单月率下降0.4%.
    2.今日凌晨美联储歇皮书表示:房屋需求依然相当低迷,经济在10月中旬至11月之前扩张速度慢于以往,银行预计贷款需求将放缓,房屋营建商预计在2008年末前不会复苏.抵押贷款违约率在许多地方大幅上升.
    3.今日凌晨美联储官员费舍尔表示:美国经济增长确实面临下行的风险.
    笔者目前还是坚持前期观点:如果近期美元指数无法有效突破76.50点,则美元反弹之后还是面临回调的压力.
    预计近期美元指数下档在74-74.50点区间有一定的支持.
    关注:本周四美国公布的10月份新屋销售,美国公布的今年第3季度GDP修正值.

    昨日晚间至今日凌晨,英镑继续获得反弹.昨晚,英镑盘中最高反弹在2.0821,为11月14日以来最高水平.截止发稿时,英镑运行在这一最高价格附近.
    昨日英国央行官员讲话对英镑走势较为有利.昨日下午英国央行官员森泰斯表示:油价有可能继续上涨,预计房市下滑为时尚早.昨晚英国央行官员洛马克斯表示:预计降息并不是一定降息的承诺.
    总之,近期英国央行将兑现降息的可能性降低.这是近期英镑获得向上反弹的主要原因.
    但是,笔者个人还是谨慎看待近期英镑反弹.预计近期英镑上档在2.0850一线还是有一定的阻力.
关注:下周一英国公布的11月份反映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昨日晚间至今日凌晨,欧元出现了先跌后反弹的走势.昨日欧元盘中最低跌至1.4710,为11月20日以来最低水平.截止发稿时,欧元最高反弹在1.4857.
    昨日下午德国公布的12月份GFK消费者信心指数为4.3,为2006年1月份以来最低水平.该数据对欧元较为不利.
    同时,昨日美元一度反弹,也令欧元出现了较大的回调.
    但是我们发现:近期欧元在1.46-1.47区间还是有较大的支持.所以美元回落,又给欧元带来反弹机会.
    笔者目前继续看好未来欧元观点不变.预计近期欧元上档在1.49-1.50区间有一定的阻力.
    关注:本周四德国公布的11月份失业率.法国1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

    昨日晚间至今日凌晨,日元出现了较大的下跌,盘中一度最低跌至110.47,截止发稿时,日元基本围绕110整数关上下运行.
    昨日,日元下跌主要是因为美国股市大涨.同时部分套息交易重新活跃,从再次造成了日元回调.
    目前日元是否有效跌破110整数关值得关注.如果日元有效跌破110整数关,则未来日元还是有继续下跌的可能性.反之.日元将获得反弹机会.
    笔者目前还是倾向于日元下跌之后还是有反弹的可能性.
    关注:本周四日本公布的10月份工业产出,本周五日本公布的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日本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日本10月份失业率,日本10月份新屋开工.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调控的关键在价格 - 茅于轼  (11月29日)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主要是GDP过分依靠投资增长;外贸的顺差造成外汇储备过高;就业压力巨大;贫富差距在扩大。同时物价上升,房地产价格猛涨,股市有明显的泡沫。这一系列问题都各自有其背景,但又都和一些基本价格信号的扭曲有关,和国家的某些政策规定有关。  

  我国的银行利息率属于全世界最低的。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储户得到的是负利率。贷款的真实利息率只有两三个百分点。由于资金的成本低,投资者往往选择资金密集的项目。这些项目吸收的劳动较少,对就业的帮助不大。一个大型水电站投资几十个亿,就业只有千把人。一条地铁线,每公里投资上亿元,就业只不过一两百人。一架飞机价值上亿,解决的就业也超不过一千人。这些项目每一个就业岗位需要的资金超过一百万元。其他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项目都是如此。相反,一些配套资金很低,几千元就能创造一个岗位的服务业却得不到发展。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例从2000年到去年的六年中只增长不到半个百分点。而此期间的GDP增长了78%。

  从国际比较看,就业增长率应该与GDP的增长率相仿。例如巴西,1992年-2006年的平均GDP的年增长率等于就业的增长率,都是3%。而中国在同一时期内的GDP增长率为10%,而就业的年增长率仅为1%。就业在中国应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目标,因为就业能够缓解贫富差距,能够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而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社会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一投资趋势不只是利息率低所致,还与某些官员们追求政绩有关。

  真实利息率的降低伤害了居民的财产性收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居民的财产性收益为GDP的6%以上,现在下降到不足2%。结果是居民不再到银行储蓄,而将钱投到股市和房市,其结果是银行存款大幅度减少。这种现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5年为止从未出现过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银行存款的增加超过当年GDP的增加,有几年超过达一倍以上。现在不但不增加,反而在减少。这种情况非常值得注意,它可能蕴含着危险。因为过低的利息率在许多时候对宏观经济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从GDP的需求方面看,用于居民消费的比例持续降低,现在已经降低到GDP的41%,在美、英、德、法、意、日、澳、印、加、韩十一国中,中国是最低的(美国最高为70%)。与此同时,GDP中用于政府开支的比例却节节攀升,从1994年以来这个比例已经翻番,但百姓享受的公共服务提升的速度却没有这么快,这表明政府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居民的消费,而且税收增加的趋势并没有削减的样子。近几年来,企业的盈利也在猛然增加,这是由于垄断性的国企利润增加,同时亏损的国企绝大多数已经卖掉。国企利润的增加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上交给财政部,而是变成了国企自己所有。最近这些垄断性国企上市,以垄断性利润吸引股民,从股市筹钱,造成了进一步的扭曲。

  汇率也是一种价格。人民币的汇率定得过低,已经是自1997年以来的老问题。那时候一年的外贸盈余已经跃升到400多亿美元。到2005年又跃升到1000多亿美元,去年进一步跃升到1700亿美元。如果从1997年就开始慢慢地让人民币升值,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困境。维持低值的人民币,不得不抛出大量人民币用于购买美元,成为通货膨胀的隐患。汇率的扭曲还引起许多贸易争端,伤害了我们的贸易伙伴。我曾经说过,不存在可以损人利己的汇率(无论对中国或美国都一样),只存在利人利己的汇率和损人损己的汇率。现在我们的汇率采取逐步调整的办法,虽然避免了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或者只不过推迟了冲击的来到),但是招引了更多的国际投机者把游资调进中国,使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雪上加霜。股市泡沫,房价攀升都与此有关。

  今年我们正确地决定要节能减排,可是出于种种考虑又不把能源价格提高到位,也没有严格执行排污收费,更谈不上提高企业的排污收费标准。资源和环境的价格低是粗放型国民经济的特点。不想改变价格,只是用行政力量来节能减排,造成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对抗。管理层和百姓都应该接受价格配置资源的道理。价格不动资源配置也不会动。价格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正确才好。因为,只有正确的价格才有利于创造更多的财富。

  国民经济的管理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面对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的一些失衡,我们必须慎重而果断地仔细应对。(本文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取自Jahangir Aziz和Steven Dunaway所发表的“China’s Rebalancing Act”. 该文发表于国际货币基金的刊物《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07年九月号。)

  作者认为:价格信号引导着经济的运行。价格的扭曲必然引起宏观经济的扭曲,招来一系列难于对付的失衡,如果通过宏观调控不能及时而果断地纠正,最终难免会造成大的经济震荡。反过来讲,只要纠正价格的扭曲,理顺经济关系,当前的大部分问题都应该不难解决。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联储利率远景分歧巨大 大动荡即将到来 - 刘春涛  (11月29日)

投资者近来一直认为美联储将在12月的政策会议上减息。利率期货市场显示,美联储12月11日降息到4.25%的几率为100%,降息到4.00%的几率为58%。但美联储官员普洛舍和埃文斯27日的表述都没有传递有关决策者准备减息的信息。市场和联储之间出现了巨大分歧。两种力量到底谁会获胜,其影响如何。就这些问题和讯网采访了国内部分分析师。

  在谈到这一问题时,X外汇分析师戚威对和讯外汇频道表示,他认为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制定也要考虑到市场的实际状况,实际的状况会寻求一个二者的平衡点,这在制定之前的利率政策时就已经显现。若下月11日联储选择维持原利率水平,戚威认为美元汇率短线将出现冲高回落。

  在采访中国新闻社外汇理财俱乐部高级分析师张峰时,他表示从季线、周线看美元在12月的行情很可能是上探后持续下跌。

  这场角力并非只是看谁的预期正确这么简单。Fed的观点是,短期内经济增长会放缓但而后将出现回升;而市场则相信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高。通常情况下,如果与Fed的观点出现差异,市场预测者会满足于对自己之前的看法狡辩一番,提出异议,然后根据Fed公布的前景预期再来预测未来的政策走向。

  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市场的悲观情绪显然已根深蒂固,以致于投资者无法接受Fed传达的信息,即便重复多少次也是如此。接下来的事态发展方向有多种可能,但无论哪种都无法令人乐观。

  第一种可能,如果Fed官员固执己见并在12月维持利率不变,金融市场可能会迎来一轮巨幅振荡。第二种可能,FOMC内部出现分化,和10月份会议一样多的委员陷入两难境地,最终在市场减息需求压力的驱使下被迫下调利率。但这样做的代价太大,将严重损害Fed的公信力,至少投资者会对Fed官员们今后公开讲话的可靠程度表示质疑。

  到目前为止,各种迹象显示第一种可能发生的概率更高。据Fed 10月份会议纪要称,虽然Fed最终决定减息,但实际上是一个两难选择;而Fed官员随后发表的评论也只是重申这些看法而已。与此同时,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St. Louis Fed)行长普尔(William Poole)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场应该清楚谁是决定政策的人。他表示,如果Fed所作的就是听从市场的指挥的话,那么只会引发一场混乱。他认为,Fed必须是政策决策过程的主导。

  但到截稿时为止,美国股市周三早盘大幅上扬,美联储官员的评论提高了市场对该机构将降息的预期,推动金融股连续第二天反弹,成为大盘上涨的主要推动力。美联储副主席科恩(Donald Kohn)周三表示,决策者倾向于降息,是为了防止更广泛的经济领域遭受次贷市场问题的冲击。

  纽约投资银行Williams Capital Group的首席交易员Stephen Carl表示,科恩声称已经注意到经济增长存在高风险,因此美联储必须注重实际情况,Carl认为,科恩的讲话可能意味着该机构将在12月份降息,从而给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止通胀 从减少总需求下手 - 徐振宇  (11月29日)

针对2008年的经济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会议指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11月28日《新京报》)。

  从2007年开始,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供应趋紧、环保要求趋严及工资、保障等人力成本上升,中国经济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神话,可能面临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

  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诸多非常不利的供给冲击下,GDP增幅不仅没有放缓,而且还前所未有地加快,这就意味着总需求增长的幅度远远高于前些年。一方面总供给有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总需求却在大幅增加,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加速。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趋势,无非是从两个方面下工夫,要么减少总需求,要么增加总供给。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只能是抑制总需求,因为总供给短期内很难迅速增加。为达成节能降耗、保护耕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同时又不能使CPI上涨得太快的综合治理目标,就必须以GDP的适当减速为代价。

  紧缩总需求除了经济学教科书中反复强调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对于中国现阶段而言,以下体制方面的改革或许更为基本:

  第一,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与机制的设计需要加快调整。首先是汇率必须进一步市场化。就目前情形而言,汇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必然导致人民币对世界上大多数货币更大幅度的升值(而不仅仅是对美元升值),而升值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中国净出口不断增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减少总需求。其次,对目前的出口退税体制和外资政策做进一步的调整,以减少净出口需求对于CPI不断上升的压力,减少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对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实际上,汇率市场化(后果主要是升值)和净出口的适当减少还有另外的作用,还可以缓解货币被动增发的压力,缓解目前流动性严重过剩的状况,从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过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降温。

  第二,通过强化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的措施尽可能缓解明年各地方政府换届所造成的超常投资增长和GDP高速增长的冲动。

  第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改变工业占GDP比例过高的现状,从而减少对过多的投资、资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总需求的过快增长。这首先需要破除对于工业、特大企业、大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迷信,改变长期以来对工业和大企业、高新技术的种种优惠措施(能源价格优惠、信贷优惠、土地批租优惠和税收优惠等),改变长期以来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更高的水价、电价、地价和繁杂的税费等),采取各种措施切实鼓励创业,对非正规就业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

  第四,政策思路有必要从扩大内需总量转变为调整内需结构。目前国内主流的观点仍然在论证扩大内需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关键不在于内需总量的扩大,而在于内需结构的调整:比如消费需求在内需中所占的比重必须适当扩大;政府在楼堂馆所、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审核和紧缩。但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民生问题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支出不仅不应该紧缩,反而应进一步快速增长。如果仅涉及需求总量控制,从以往经验看,首先受到挤压的肯定是科、教、文、卫等领域的支出,而实际上,这些方面的支出恰恰是最不应该挤压的。即使宏观经济再怎么热,也不应该压缩与民生有关的支出。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防止通胀 从减少总需求下手 - 徐振宇  (11月29日)

针对2008年的经济政策,中央政治局27日会议指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11月28日《新京报》)。

  从2007年开始,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供应趋紧、环保要求趋严及工资、保障等人力成本上升,中国经济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神话,可能面临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

  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诸多非常不利的供给冲击下,GDP增幅不仅没有放缓,而且还前所未有地加快,这就意味着总需求增长的幅度远远高于前些年。一方面总供给有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总需求却在大幅增加,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加速。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趋势,无非是从两个方面下工夫,要么减少总需求,要么增加总供给。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只能是抑制总需求,因为总供给短期内很难迅速增加。为达成节能降耗、保护耕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同时又不能使CPI上涨得太快的综合治理目标,就必须以GDP的适当减速为代价。

  紧缩总需求除了经济学教科书中反复强调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对于中国现阶段而言,以下体制方面的改革或许更为基本:

  第一,外资、外贸和外汇政策与机制的设计需要加快调整。首先是汇率必须进一步市场化。就目前情形而言,汇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必然导致人民币对世界上大多数货币更大幅度的升值(而不仅仅是对美元升值),而升值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中国净出口不断增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减少总需求。其次,对目前的出口退税体制和外资政策做进一步的调整,以减少净出口需求对于CPI不断上升的压力,减少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对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实际上,汇率市场化(后果主要是升值)和净出口的适当减少还有另外的作用,还可以缓解货币被动增发的压力,缓解目前流动性严重过剩的状况,从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过热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降温。

  第二,通过强化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维护职工权益等方面的措施尽可能缓解明年各地方政府换届所造成的超常投资增长和GDP高速增长的冲动。

  第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改变工业占GDP比例过高的现状,从而减少对过多的投资、资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总需求的过快增长。这首先需要破除对于工业、特大企业、大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迷信,改变长期以来对工业和大企业、高新技术的种种优惠措施(能源价格优惠、信贷优惠、土地批租优惠和税收优惠等),改变长期以来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种歧视性政策(更高的水价、电价、地价和繁杂的税费等),采取各种措施切实鼓励创业,对非正规就业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

  第四,政策思路有必要从扩大内需总量转变为调整内需结构。目前国内主流的观点仍然在论证扩大内需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关键不在于内需总量的扩大,而在于内需结构的调整:比如消费需求在内需中所占的比重必须适当扩大;政府在楼堂馆所、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审核和紧缩。但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民生问题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支出不仅不应该紧缩,反而应进一步快速增长。如果仅涉及需求总量控制,从以往经验看,首先受到挤压的肯定是科、教、文、卫等领域的支出,而实际上,这些方面的支出恰恰是最不应该挤压的。即使宏观经济再怎么热,也不应该压缩与民生有关的支出。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年宏观调控与制度改革并重 - 邹靓  (11月29日)

在昨日举行的“2007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等专家学者对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取向进行了分析。专家提出,明年的宏观应加大力度并配合深化的制度改革。

  祝宝良认为,我国明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升级,“经济增长在资金、资源、交通、外汇等方面没有瓶颈制约,唯一的瓶颈制约就是环境”。明年宏观调控的目标,将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为此应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配合土地政策、社会政策、外贸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统一内外资所得税,增加汇率弹性。

  与此同时,樊纲对市场流传的“政策无效论”予以反驳。他认为,在国内各种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多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目前经济运行的局面将大为不同。“如果说频繁的货币政策依然不起作用,那么正是说明了问题之大,这就要求政策力度应进一步加大,而且仅仅加大政策力度还不够。”

  樊纲提出: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问题不是仅仅依靠调整汇率、利率能够解决。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首先是储蓄率,其次才是贸易顺差。除了汇率、利率手段,还要配合财税体制改革。
论坛的一份子,献力由我开始。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14 14:14 , Processed in 0.0519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