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潮起,潮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4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2cn.com
由于北大西洋是一片非常繁忙的海域,假如“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速度慢些的话,“法兰克福号”(Frankfurt)、“圣殿山号”(Mount Temple)、“缅甸号”(Birma)、“弗吉尼亚人号”(Virginian)、“奥林匹克号”(Olympic)、“波罗的海号”(Baltic)以及后来第一个到达现场的“卡帕西亚号”(Carpathia)本来都有可能在周围施以援手。或者说,假如“加利福尼亚人号”(Californian)轮船──当时就在事故现场不远处,裸眼就能够看到──对求救信号做出回应的话,“泰坦尼克号”救生艇的数量也可能足以实现人们希望它实现的用途──将乘客运往安全之地。
发表于 2012-4-24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看来,几乎没有什么理由去质疑英国贸易委员会有关救生艇数量的规定是否明智。轮船制造方和运营方认为,不但政府对此胸有成竹,就连公共服务领域的专家也都理性地评估了航海旅行的危险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否则的话,要这些规定有什么用呢?

然而,关于“泰坦尼克号”失事的故事却不是如此讲述的。
发表于 2012-4-2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来回顾一下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片中的角色托马斯•安德鲁斯声称曾想过多配备一些救生艇,但“有些人认为甲板会看上去过于杂乱”。卡梅隆将这部影片看作是世界末日的象征,因此准确地再现历史并不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
发表于 2012-4-2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历史学家西蒙•沙玛(Simon Schama)似乎是从卡梅隆的电影中了解到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说法。他最近在《新闻周刊》(Newsweek)撰文称:“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救生艇不足的原因竟是为了让甲板看上去美观。” 沙玛也将“泰坦尼克号”视为一种象征,不过这次是“全球资本主义”撞上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这座冰山。
发表于 2012-4-24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星航运公司为了美观而舍了人命的说法是否成立,这取决于亚历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与布鲁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1910年的一段关键性对话。卡利斯勒是建造“泰坦尼克号”的船厂的董事总经理,身为白星航运公司老板的伊斯梅则是他的客户。
发表于 2012-4-2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想起来,当时卡利斯勒曾提议白星航运为这艘轮船配备48艘救生艇,要营救所有乘客和船员的话绰绰有余。然而,经过数分钟讨论之后,伊斯梅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否决了该提议。研究“泰坦尼克号”的历史学家、《永不沉没》(Unsinkable)一书的作者丹尼尔•艾伦•巴特勒(Daniel Allen Butler)称,卡利斯勒的意见“因为成本原因”遭到拒绝。
发表于 2012-4-2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根据英国贸易委员会在事故后展开的调查,卡利斯勒十分清楚白星航运为什么会拒绝多配备些救生艇──该公司意欲试探监管机构是否会这么要求。他在接受调查时称:“当时我曾被授权准备完整的计划和设计方案,这样一来如果贸易委员会确实要求我们增加救生艇数量的话,我们也不会有额外的麻烦或负担额外的成本。”
发表于 2012-4-2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这个问题本身与成本或美观无关,而是关系到监管机构觉得是否有必要提高对白星航运这艘更庞大的新型轮船的救生艇数量的要求。
发表于 2012-4-2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让一般人所认为的因为商业利益而牺牲了安全保障这个颇富道德寓意的故事有些站不住脚,而大多数关于“泰坦尼克号”海难的说法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影响。
发表于 2012-4-2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卡利斯勒所说,当时航运业普遍的想法就是,救生艇数量够还是不够实际上应该完全由英国贸易委员会决定。然而,事后并没有人质疑该委员会的判断。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7-21 12:51 , Processed in 0.0388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