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巨额民间资金是双刃剑 居民储蓄存款破14万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截至去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1050.99亿元。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据分析,居民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情况下仍然热衷于储蓄,主要原因有:居民的消费意愿持续回落,消费意愿与存款意愿是此消彼长的;人民币汇改使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也使储蓄意愿再次被激发;存款投资渠道匮乏;国债发行量有限又难以满足需求。

  另外,截至2005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增幅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089亿美元,同比多增加22亿美元。

  ■观察:巨额民间资金是双刃剑

  在促进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消费和导致产能过剩

  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如此巨额的“民间资金”,究竟会对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应该如何看待目前我国的高储蓄率?

  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20多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之间,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认为,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高储蓄率导致产能过剩

  但储蓄率居高不下,无疑是把“双刃剑”,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前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对我国过高的储蓄率表示担忧,并明确表示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这种担忧首先来自银行业,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总体发展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专家们更为忧心的是,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指出,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宽货币”加剧 银行流动性过剩困扰金融政策  



  日前央行公 布的2005年金融运行情况显示,“宽货币”形态出现加剧态势,而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按照比成本还低的收益率来匹配资产成为银行不得已的选择。业内认为,尽管央行在回笼货币方面连施重拳,但市场失灵的局面难以扭转;财政和货币等政府主导的政策到了需要强化的时候了。

  银行遭遇资金运用尴尬

  根据央行最新公告,去年12月份货币供应继续保持总体宽松的状况,而贷款的增加则明显下降。虽然去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17.57%,未达到18%的预期目标;但商业银行的存贷差继续扩大,达9.25万亿元。另外,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热钱流入出现加速迹象。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被认为是M2持续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并直接加剧了商业银行目前的资金宽裕状况。

  在资金供给不断增加的同时,银行的资金运用却面临前所未有的“瓶颈”。2005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35亿元,低于计划目标0.15亿元;这主要是因为12月份新增贷款过低,特别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量明显减少。去年12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约为1270亿元,较2004年12月份的3000亿明显降低。国信证券的宏观分析师薛华认为,贷款增速降低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回落趋势,这是制约信贷增加的主要因素。另外,出于对核心资本充足率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考虑,商业银行逐步加强了对信贷资产的风险控制。

  光大证券的莫倩表示:“结合央行对2006年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以及目前公布的12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我们认为经济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进一步发展,目前经济处于回落过程的早期,随着供给能力进一步释放和企业盈利受到挤压,信贷投放将继续目前的放慢趋势。另外,2005年的新增存款量达到4.39万亿元,为当年新增贷款量的1.87倍。信贷投放进度跟不上存款增加速度,形成了商业银行巨额的存贷缺口。”

  在缺乏其他安全投资渠道的状况下,债市成了银行安置巨额资金的重要场所。在去年债券投资的余额中,以四大行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投资额达到2.51万亿元,占了金融机构34942.13亿元有价证券投资余额的七成;其余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为27%。统计显示,2005年商业银行在债券投资上的增加规模是2004年的6倍多。

  公开市场操作调控效力有限

  银行资金的持续涌入造成债券市场有史以来上涨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牛市。在价格上涨的同时,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出现了整体透支。根据测算,目前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已远低于同期限银行存款利率;尽管央行前期的持续资金紧缩对短期收益率有所抬升,但该收益水平和银行的短期资金成本也基本接近。并且业内认为,在当前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一旦央行的矫正措施有所松懈,短期收益率将迅速下滑到银行的资金成本之下。尽管增加贷款投放会带来更高的收益,但银行仍不计成本地将资金配置于债券市场,这反映出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已经失灵。

  为对冲银行间过多的流动性,央行近期不断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但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资金的效力非常有限。自2004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的效率已经降到了0.5以下,最近几周甚至在0.3以下。这表明公开市场操作难以承受回笼资金之重任,因此未来央行要达到回笼目的,将不得不选择新的工具,包括在外汇市场做市、互换甚至上调准备金率等。在这些措施中,外汇市场做市和互换都是从微观的角度对资金进行调控,而上调准备金率则是比较猛烈的货币调控措施。如果热钱对国内市场的投机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将进一步泛滥,而前期的市场失灵也将进一步恶化,不排除央行动用猛药的可能。

  政府角色亟待强化

  国信证券的薛华认为,汇率将是2006年宏观经济核心问题,为应对升值后的负面冲击,放松贷款,扩大总需求成为必须。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彭兴韵博士则强调:“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相对较慢,财政政策无意中产生了紧缩。”从这个判断出发,前期稳健偏紧的财政政策或许到了需要修正的时候。时下,外汇储备猛增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扩大内需被提到战略的高度;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尤其不可忽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内需增长将直接改善企业的赢利状况,进而推动企业融资和银行贷款投放;从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是造成当前银行资金泛滥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快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保证。2005年,债券市场最大的亮点就是,以短期融资券和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只是揭开了冰山的一角,政府角色在资本市场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仍任重道远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酝酿新的转机 2006银行业改革凸现三大看点  



  2006年中国银行业将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看点?在昨日闭幕的中国银监会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洋洋洒洒近2万字的讲话,透露出全面开放前夜的国内银行业正在酝酿新的转机。

  银行股国内上市高潮或将来临

  继去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成功登陆港交所,2006年有望成为银行股国内上市高潮年。

  尽管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但刘明康强调银行应该树立以市值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通过上市加速内部变革。专家据此预测,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国有银行以及重组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有望成为A股市场的金融“蓝筹股”。

  汇金公司董事长谢平近来在公开场合强调“国有银行上市立足内地市场”,似乎暗含决策层已经就国有银行改革和境内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达成了战略共识。

  “国有银行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其最终目标应服从后者。”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认为,银行改革要与国内债市、股市等发展相协调。在利用海外资本市场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银行改革的互动关系。

  “在境外上市的同时要兼顾境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只要市场许可,国有银行可随时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谢平的这句话增加了国有银行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建行董事长郭树清也曾表示,建行希望能回国内上市。

  但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成为2006年A股市场的亮点。南京市城市商业银行有望成为全国城商行中上市第一股。据了解,证监会已正式受理南京市商业银行的上市申请,并进入对南京市商业银行上市的正常审查阶段。股份制银行方面,兴业银行的上市准备已基本就绪,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上市准备工作。“现在我们的证券市场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的上市公司。”金融专家吴念鲁认为,国内证券市场低迷只是暂时现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股市重振在即。从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看,金融股所占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其市场价格和行情比较稳定,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金融股只占5%。“因此,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时,管理层应该考虑把金融股大量推上市场,以提高股市的稳定性。”

  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新老划断的实行。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公开场合曾表示,新老划断还没有时间表。预计会先恢复再融资,再恢复首次新股发行。专家判断,新老划断将在2006年上半年破冰。

  民营资本参与银行改制  

 “引导民营资本等国内外资金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刘明康明确民营资本参与银行改制的角色,为内资涉足银行改革预留了空间。

  刚刚过去的一年,外资创造了入股中资银行的巅峰。截至2005年10月末,外资投资入股国内银行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其中有100余亿美元的股权交易发生在2005年,近60%来自国有银行(中行和建行)的战略投资者。

  刘明康肯定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经营管理理念、技术和机制方面发生的新变化,银行体系的组织结构、市场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他强调,国有银行应该加快落实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协议,推进合作成果和引进技术的转化。

  分析人士认为,2006年内资将加大参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制的力度,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有望成为民营资本入股的重要对象。

  金融创新催生混业经营  

 竞争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让2006年成为银行业经营战略转型之年。刘明康明确提出,将研究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措施,选择有条件的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

  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达1.1万亿元,增长19.2%,银行资本增长超过了资产增长。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已有40家,比年初增加10家,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3%。

  与此同时,控制不良资产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刘明康提出,要实行“两步走、双轨制”战略,为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准备。在资本审慎监管制度下,银监会将根据风险等级,评出好银行、中等行和差银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在市场准入等政策方面扶优限劣。这意味着,银行必须加大力度拓展低风险、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要实现这些,开展综合经营是关键。

  刘明康在讲话中提出,银行要继续推进以发展中间业务为重点的资产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变,扩大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服务的业务,形成规模效益。专家预测,基金管理公司、债券业务、保险、资产管理将成为银行综合经营介入的重要领域,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今年银监会还将引导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的零售业务。完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支持面向一般客户的消费类产品和服务创新
发表于 2006-1-2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存款有水分,不少都是银行为了完成任务冲时点造成的.
发表于 2006-1-23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存款数据真的好大水份。特别是年未。不过储蓄率上升是真的。
发表于 2006-1-23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在劳动大众个人手上的又能有多少呢?
真正藏富于民才是。
赢者-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22 19:32 , Processed in 0.0480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