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卅市的本坛會 友请注意
今天广卅日报A8 版头条 :mlw: 咩东东来噶?!!!:fun :mlw: 原帖由 mai 于 2007-3-21 20:12 发表今天广卅日报A8 版头条 :mlw:
???:mlw: 咩啊? 今天我己嘱內子去了解及送出一些小孩衣物及一点现金给他们,
希望大家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原则下,给这一家人想出路,如介绍工作,捐些旧衣物及现金 (10元八元积累就是力量,) 据內子讲,广卅日报记者己为他与军区某医院联系诊治之中! :han: ;) 原帖由 mai 于 2007-3-21 20:12 发表
今天广卅日报A8 版头条 :mlw:
我流浪 但我坚守良知
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7-03/21/11744049839370321A8001_b.jpg起义路地下通道就是小茹乐的家,报纸铺上纸板就是他的床。http://gzdaily.dayoo.com/images/2007-03/21/11744049839370321A8002_b.jpg妈妈轻轻地给茹乐盖上被子。
都市屋檐下
关注城市流浪者系列调查2
文/本报记者柯学东、李颖、杜安娜、廖杰华
图/本报记者骆昌威
“在露宿屋檐下的人群中,大概有三类人:一是好逸恶劳的年轻人,他们多以盗窃为生;一是乞丐和卖艺的,他们等待着别人的施舍和打点;还有一类以捡垃圾为生,八成的流浪汉都靠这一行谋生。”有着六年流浪经历的湖北人老李这样总结说。
海珠广场通往广州宾馆处的起义路地下隧道里,有9个月大随着父母流浪的婴儿,也有大半辈子流浪的“老爷子”,他们组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流浪部落。
婴儿的名字叫“茹乐”,虽然还不到一岁,他却已随父母流浪了4个多月。茹乐的父亲身患沉疴,却在绝望的流浪生活中,坚守着“不偷、不抢、不骗人”的道德底线。
在“老李”看来,第一、第二类人的界限实际上很模糊。但那些以捡破烂为生的人,往往能坚守道德底线,他们是流浪人群中自食其力的人,他们也不屑于与前两类人为伍。
这就是这个圈子内的潜规则。
茹乐的父亲叫茹迈华,流浪圈子里的“病人”,据说他脑子里有个东西严重地压迫着神经,每天清晨都会伴随着鲜红的鼻血醒来。医生说,不做手术,未来两年任何时候都可能是他生命的终点。
3月8日早上7时,茹迈华睁开了眼睛,那几天广州正遭遇“倒春寒”,一夜的凄风冷雨让他无法“出工”,没能捡到瓶子,他们只能饿肚子。儿子茹乐睁着眼睛看着他,把双手伸到被子外自娱自乐。
为了照顾幼小的茹乐,母亲潭玉珍只能终日呆在隧道里。茹乐一家以捡垃圾为生,运气好的时候买个盒饭,不好的时候只能吃市场里的剩饭。在流浪人群中,他们算是刚入道的。
茹乐的父母坚守着一条底线:不偷、不抢、不骗人。尽管生活艰难,茹乐的母亲还是拒绝了“好心人”的提醒——她不想把茹乐当作乞讨的诱饵。
2006年6月5日 茹乐出生
为了凑齐4000多元的住院费,茹迈华卖了所有家当,一无所有的一家人来到了广州。
2006年6月5日,茹乐出生在惠州新城,6.6斤,一个吉利的数字。
那天,初为人父的喜悦只在茹迈华的脸上停留了片刻。医生跟茹迈华说,住院费还差很多,想点办法吧。
茹迈华隐约地记得,5岁时,父亲便离他而去。一个星期后,疼爱他的大伯也走了,据说是和父亲同样的病。那些天,茹迈华的奶奶整日哭泣。再后来,母亲改嫁了,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依靠。许多年后的今天,茹迈华说他不再想念母亲,不想见到她,其实也见不到。
茹迈华很心疼妻子潭玉珍,她也是个苦命的人。父亲早逝的她跟随母亲和继父生活。不过,母亲的重症肌无力很严重,没药吃的时候连床都爬不上去。继父对她还算不错,供她读完了高中。
结婚前,茹迈华在家乡做电工,一天挣30元,但活少,做一天没一天的。潭玉珍也在惠州打工,一个月千把元。在茹乐来到这个世界之前,茹迈华又陆续失去了两个至亲的人。2005年奶奶去世,2006年5月潭玉珍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茹乐出生那天最高兴的人可能要数收旧家电的老板。为了凑齐6天4000多元的住院费,茹迈华卖了所有的家当,25英寸的康佳电视机、洗衣机和手机,这些结婚时买的家当换回了900元。
茹乐出生后,茹迈华就一无所有了。此后的三四个月茹迈华工作没着落,而茹乐总是整天不睡觉地在那里哭。与心烦同时到来的是头晕和每天几次的鼻血,“大概是吃多东西上火了吧”,茹迈华想。
那个时候,茹迈华跟妻子说:“出去看看吧,老呆在家里也不是办法。”这样,他们一家来到了广州。
2006年10月 开始流浪
生活被医生的诊断打破。茹迈华不得不退掉房子,从此,都市的骑楼下就是茹乐的家。
他们的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是石溪镇的一间出租屋,180元一个月,那是2006年的10月。
那些天,茹乐整天和母亲呆在屋子里,而茹迈华在南泰批发市场帮人送货、拉货。只是,在药店里买的“降火药”并没能控制住茹迈华的鼻血,他时常感到头晕,站立不稳,半个月后茹迈华辞了工作,去医院看病,他不想让茹乐像他一样过早地失去父亲。但噩耗传来——茹迈华脑子里有个东西压迫着神经,得马上手术,不然两年内会有生命危险。但茹迈华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手术只能是妄想了。
命运的改变就在一念之间。从医院出来后,他们加入了流浪群体。“最后几天没饭吃,看着人家捡瓶子,我也跟着捡。刚开始卖瓶子时被人骗,才一元一斤,一大袋子换不到一个盒饭,后来卖的次数多了熟悉了就涨到了两元。”茹迈华说。
因为茹乐的存在,茹迈华一人捡瓶子可以暂时填饱肚子却租不下房子。去年11月,茹迈华不得不退掉房子。从此,广州的骑楼下、地下通道就是茹乐的家了。
对于茹乐一家来说,适应这种流浪生活并没耗费太长时间。“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把他背在背上,没日没夜的捡瓶子,实在困了就在公园的椅子或草地上躺一躺”。
当流浪到海珠广场的时候,他们暂时停住了脚步。他们认识了山东的老爷子,贵州的“酒鬼”。起义路的地下通道就成了他们的家。
2007年3月6日 打预防针
茹乐要打34次预防针,费用是2491元。显然,这超出了茹乐一家的承受能力。
3月6日,是茹乐打预防针的日子,这次打的是乙脑疫苗,费用30元。类似的疫苗,从2006年12月19日到2012年7月24日,茹乐前前后后要打34次。只是,茹乐不可能像其他小孩一样打全所有的疫苗。
“一次HIB疫苗160元,我们打不起”。在龙门县龙城镇卫生院给茹乐开的疫苗清单上,最贵的是水痘疫苗,打一次332元,而打完全部疫苗的费用是2491元。这超出了茹乐一家的承受能力,“有钱的时候就打,没钱的时候就算了吧”。最让茹迈华担心的是茹乐的感冒,这段日子里每隔三五天就来一次。“过年感冒的时候到医院看过一次,要130元,我没钱,给他买了点药就回了”。
茹乐的伙食相对丰盛,除了奶水,茹乐还吃米粉,“10元一盒,能吃4天”。吃米饭也是茹乐的拿手好戏,他总是大口大口吞,根本用不上刚长出来的两颗新牙。
2月6日,茹迈华花了7元钱给茹乐做了一次体检,“身高70厘米,体重8.2公斤”,在医生看来 ,茹乐的一切营养指标还算正常,只是有点缺钙,“别的小孩四个月大就能抬起头了,他却不能”。
茹乐跟妈妈睡在一起,没有垫的,几张纸板合起来拼在地上,盖的被子很薄,是义工送来的。地道里日夜长明的灯光扰乱了茹乐的睡眠,“有时候凌晨四五时才睡觉,有时候一个晚上都不睡,他已经不知道白天黑夜了”。
一般情况下,茹乐一个星期洗一次澡,有时候去附近医院的卫生间,有时候在过道。在潭玉珍看来,医院的护士很好,每次去那都不说什么,只是让他们尽量快一点。
2007年3月20日 道德底线
夫妻俩商量着,即使饿肚子也不能出卖天真、可怜的儿子。
茹乐很喜欢“老爷子”,他是地道里的先来者,70多岁,自己也记不清流浪多少年了。老爷子是东北人,气管有毛病,太冷太热都受不了。老爷子每到天冷的时候就过来,第二年6月回去。据说,像老爷子这样南飞的流浪人员广州有不少。老爷子在这一带颇有“面子”,附近“7-11”便利店卖剩的东西会送给他。老爷子没牙,面包都要用水泡着吃,有时,茹乐也跟着“沾光”。
在茹迈华看来,茹乐最喜欢的是一个陕西的吹笛子汉子,那人早年在广州做搬家工,后来摔坏了腿开始流浪,据说,那人现在已是个有名的酒鬼,一天两三瓶高粱酒,“不喝酒伤口就撕心裂肺地疼,他只好用酒来麻醉”。
现在,一家人主要靠茹迈华一人在外捡瓶子。天热的时候能捡六七元,天气不好的时候只能到批发市场里捡饭吃。茹迈华和潭玉珍每天7时就起来给过道冲水,“晚上路过的人会到过道里撒尿”。不管谁撒的尿,第二天来来往往的人大都会把账记在流浪汉身上。冲完水后,茹迈华会接着睡一会,11时左右起来,弄点饭吃就“开工”,直到凌晨二三时,喧嚣一天的城市重新归于平寂后,他才回家。
“你干嘛不让你老婆带着儿子上街乞讨?”好心的“同行”常常这样给他出主意。每当这个时候,茹迈华总是一口拒绝,他不愿意,潭玉珍更不愿意。夫妻俩商量着,即使饿肚子也不能出卖天真、可怜的儿子。
“曾经有个东北人说可以帮我,其实就是‘出工’,帮他们偷东西”,茹迈华说,这样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他干不来。
在茹迈华看来,虽然自己是流浪汉,是捡垃圾的,但也算得上靠双手养家糊口,他们与小偷和乞丐不一样。
2007年某月某日 今后的日子
茹迈华很想改变眼前的现实,他曾问过医生,“能卖肾吗?我要用它来养活老婆和儿子”。
天冷的时候,潭玉珍会掏出或新或旧的衣服给儿子和丈夫加上,这些都是过路的人送的。茹乐过冬的裤子一直不怎么充足,两个屁股蛋露在外面,通红通红的。
潭玉珍说,广州人很好,对他们这类人很包容。她很感谢一位过路的阿姨,每次经过,阿姨总会带些东西,“大人、小孩的衣服,保温杯、感冒药什么都有”。潭玉珍至今都不知道她的姓名。附近批发市场的一些人也很照顾茹迈华,每次都把瓶子留给他,有个档主路过的时候还塞了100元给他们。
广州的城管和地铁保安,在潭玉珍和茹迈华看来也非常不错,他们总是心平气和地劝说:“你们在过道里少放点东西,不然市民会投诉的。”
最让茹迈华沮丧的是被人误解。“年纪轻轻的,干点什么不好,干嘛非得带着孩子捡垃圾?”总会有路过的人抛下这些话。早些时候,茹迈华试图向他们解释。只是后来,他渐渐地明白,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也许永远都不能理解他。
茹迈华的病越来越严重,原本试图靠出卖体力养活妻儿的想法现在看来已经不切实际。茹迈华很想改变眼前的现实,他曾问过医生,“能卖肾吗?我要用它来养活老婆和儿子”。
茹迈华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在流浪的世界里,曾经有许多人也跟他一样以捡垃圾为生,不去侵犯别人,对生活负责,抱有理想。只是后来,他们慢慢地学会了抽烟、喝酒,慢慢地麻木,习惯流浪。
茹迈华说,流浪人群中有偷的,有抢的,更有骗的,这些伎俩大家都清楚,只是彼此心照不宣。但茹迈华说他没想着去学这些,就算是为了茹乐。
“每天都开心点,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过一天算一天”,而当记者问到茹乐未来的时候,潭玉珍悄悄扭过头,泪水一滴滴地顺着脸颊滑落,茹迈华默默地抽着烟,没有一丝言语。 婴儿茹乐的流浪生活 折射地下隧道的特殊部落
(http://www.gznet.com/news/ 2007-03-21 更新时间:09:08)
起义路地下通道就是小茹乐的家,报纸铺上纸板就是他的床。
妈妈轻轻地给茹乐盖上被子。 文/本报记者柯学东、李颖、杜安娜、廖杰华 图/本报记者骆昌威
“在露宿屋檐下的人群中,大概有三类人:一是好逸恶劳的年轻人,他们多以盗窃为生;一是乞丐和卖艺的,他们等待着别人的施舍和打点;还有一类以捡垃圾为生,八成的流浪汉都靠这一行谋生。”有着六年流浪经历的湖北人老李这样总结说。
海珠广场通往广州宾馆处的起义路地下隧道里,有9个月大随着父母流浪的婴儿,也有大半辈子流浪的“老爷子”,他们组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流浪部落。
婴儿的名字叫“茹乐”,虽然还不到一岁,他却已随父母流浪了4个多月。茹乐的父亲身患沉疴,却在绝望的流浪生活中,坚守着“不偷、不抢、不骗人”的道德底线。
在“老李”看来,第一、第二类人的界限实际上很模糊。但那些以捡破烂为生的人,往往能坚守道德底线,他们是流浪人群中自食其力的人,他们也不屑于与前两类人为伍。
这就是这个圈子内的潜规则。
茹乐的父亲叫茹迈华,流浪圈子里的“病人”,据说他脑子里有个东西严重地压迫着神经,每天清晨都会伴随着鲜红的鼻血醒来。医生说,不做手术,未来两年任何时候都可能是他生命的终点。
3月8日早上7时,茹迈华睁开了眼睛,那几天广州正遭遇“倒春寒”,一夜的凄风冷雨让他无法“出工”,没能捡到瓶子,他们只能饿肚子。儿子茹乐睁着眼睛看着他,把双手伸到被子外自娱自乐。
为了照顾幼小的茹乐,母亲潭玉珍只能终日呆在隧道里。茹乐一家以捡垃圾为生,运气好的时候买个盒饭,不好的时候只能吃市场里的剩饭。在流浪人群中,他们算是刚入道的。
茹乐的父母坚守着一条底线:不偷、不抢、不骗人。尽管生活艰难,茹乐的母亲还是拒绝了“好心人”的提醒——她不想把茹乐当作乞讨的诱饵。
2006年6月5日 茹乐出生
为了凑齐4000多元的住院费,茹迈华卖了所有家当,一无所有的一家人来到了广州。
2006年6月5日,茹乐出生在惠州新城,6.6斤,一个吉利的数字。
那天,初为人父的喜悦只在茹迈华的脸上停留了片刻。医生跟茹迈华说,住院费还差很多,想点办法吧。
茹迈华隐约地记得,5岁时,父亲便离他而去。一个星期后,疼爱他的大伯也走了,据说是和父亲同样的病。那些天,茹迈华的奶奶整日哭泣。再后来,母亲改嫁了,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依靠。许多年后的今天,茹迈华说他不再想念母亲,不想见到她,其实也见不到。
茹迈华很心疼妻子潭玉珍,她也是个苦命的人。父亲早逝的她跟随母亲和继父生活。不过,母亲的重症肌无力很严重,没药吃的时候连床都爬不上去。继父对她还算不错,供她读完了高中。
结婚前,茹迈华在家乡做电工,一天挣30元,但活少,做一天没一天的。潭玉珍也在惠州打工,一个月千把元。在茹乐来到这个世界之前,茹迈华又陆续失去了两个至亲的人。2005年奶奶去世,2006年5月潭玉珍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茹乐出生那天最高兴的人可能要数收旧家电的老板。为了凑齐6天4000多元的住院费,茹迈华卖了所有的家当,25英寸的康佳电视机、洗衣机和手机,这些结婚时买的家当换回了900元。
茹乐出生后,茹迈华就一无所有了。此后的三四个月茹迈华工作没着落,而茹乐总是整天不睡觉地在那里哭。与心烦同时到来的是头晕和每天几次的鼻血,“大概是吃多东西上火了吧”,茹迈华想。
那个时候,茹迈华跟妻子说:“出去看看吧,老呆在家里也不是办法。”这样,他们一家来到了广州。
2006年10月 开始流浪
生活被医生的诊断打破。茹迈华不得不退掉房子,从此,都市的骑楼下就是茹乐的家。
他们的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是石溪镇的一间出租屋,180元一个月,那是2006年的10月。
那些天,茹乐整天和母亲呆在屋子里,而茹迈华在南泰批发市场帮人送货、拉货。只是,在药店里买的“降火药”并没能控制住茹迈华的鼻血,他时常感到头晕,站立不稳,半个月后茹迈华辞了工作,去医院看病,他不想让茹乐像他一样过早地失去父亲。但噩耗传来——茹迈华脑子里有个东西压迫着神经,得马上手术,不然两年内会有生命危险。但茹迈华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手术只能是妄想了。
命运的改变就在一念之间。从医院出来后,他们加入了流浪群体。“最后几天没饭吃,看着人家捡瓶子,我也跟着捡。刚开始卖瓶子时被人骗,才一元一斤,一大袋子换不到一个盒饭,后来卖的次数多了熟悉了就涨到了两元。”茹迈华说。
因为茹乐的存在,茹迈华一人捡瓶子可以暂时填饱肚子却租不下房子。去年11月,茹迈华不得不退掉房子。从此,广州的骑楼下、地下通道就是茹乐的家了。
对于茹乐一家来说,适应这种流浪生活并没耗费太长时间。“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把他背在背上,没日没夜的捡瓶子,实在困了就在公园的椅子或草地上躺一躺”。
当流浪到海珠广场的时候,他们暂时停住了脚步。他们认识了山东的老爷子,贵州的“酒鬼”。起义路的地下通道就成了他们的家。
2007年3月6日 打预防针
茹乐要打34次预防针,费用是2491元。显然,这超出了茹乐一家的承受能力。
3月6日,是茹乐打预防针的日子,这次打的是乙脑疫苗,费用30元。类似的疫苗,从2006年12月19日到2012年7月24日,茹乐前前后后要打34次。只是,茹乐不可能像其他小孩一样打全所有的疫苗。
“一次HIB疫苗160元,我们打不起”。在龙门县龙城镇卫生院给茹乐开的疫苗清单上,最贵的是水痘疫苗,打一次332元,而打完全部疫苗的费用是2491元。这超出了茹乐一家的承受能力,“有钱的时候就打,没钱的时候就算了吧”。最让茹迈华担心的是茹乐的感冒,这段日子里每隔三五天就来一次。“过年感冒的时候到医院看过一次,要130元,我没钱,给他买了点药就回了”。
茹乐的伙食相对丰盛,除了奶水,茹乐还吃米粉,“10元一盒,能吃4天”。吃米饭也是茹乐的拿手好戏,他总是大口大口吞,根本用不上刚长出来的两颗新牙。
2月6日,茹迈华花了7元钱给茹乐做了一次体检,“身高70厘米,体重8.2公斤”,在医生看来 ,茹乐的一切营养指标还算正常,只是有点缺钙,“别的小孩四个月大就能抬起头了,他却不能”。
茹乐跟妈妈睡在一起,没有垫的,几张纸板合起来拼在地上,盖的被子很薄,是义工送来的。地道里日夜长明的灯光扰乱了茹乐的睡眠,“有时候凌晨四五时才睡觉,有时候一个晚上都不睡,他已经不知道白天黑夜了”。
一般情况下,茹乐一个星期洗一次澡,有时候去附近医院的卫生间,有时候在过道。在潭玉珍看来,医院的护士很好,每次去那都不说什么,只是让他们尽量快一点。
2007年3月20日 道德底线
夫妻俩商量着,即使饿肚子也不能出卖天真、可怜的儿子。
茹乐很喜欢“老爷子”,他是地道里的先来者,70多岁,自己也记不清流浪多少年了。老爷子是东北人,气管有毛病,太冷太热都受不了。老爷子每到天冷的时候就过来,第二年6月回去。据说,像老爷子这样南飞的流浪人员广州有不少。老爷子在这一带颇有“面子”,附近“7-11”便利店卖剩的东西会送给他。老爷子没牙,面包都要用水泡着吃,有时,茹乐也跟着“沾光”。
在茹迈华看来,茹乐最喜欢的是一个陕西的吹笛子汉子,那人早年在广州做搬家工,后来摔坏了腿开始流浪,据说,那人现在已是个有名的酒鬼,一天两三瓶高粱酒,“不喝酒伤口就撕心裂肺地疼,他只好用酒来麻醉”。
现在,一家人主要靠茹迈华一人在外捡瓶子。天热的时候能捡六七元,天气不好的时候只能到批发市场里捡饭吃。茹迈华和潭玉珍每天7时就起来给过道冲水,“晚上路过的人会到过道里撒尿”。不管谁撒的尿,第二天来来往往的人大都会把账记在流浪汉身上。冲完水后,茹迈华会接着睡一会,11时左右起来,弄点饭吃就“开工”,直到凌晨二三时,喧嚣一天的城市重新归于平寂后,他才回家。
“你干嘛不让你老婆带着儿子上街乞讨?”好心的“同行”常常这样给他出主意。每当这个时候,茹迈华总是一口拒绝,他不愿意,潭玉珍更不愿意。夫妻俩商量着,即使饿肚子也不能出卖天真、可怜的儿子。
“曾经有个东北人说可以帮我,其实就是‘出工’,帮他们偷东西”,茹迈华说,这样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他干不来。
在茹迈华看来,虽然自己是流浪汉,是捡垃圾的,但也算得上靠双手养家糊口,他们与小偷和乞丐不一样。
2007年某月某日 今后的日子
茹迈华很想改变眼前的现实,他曾问过医生,“能卖肾吗?我要用它来养活老婆和儿子”。
天冷的时候,潭玉珍会掏出或新或旧的衣服给儿子和丈夫加上,这些都是过路的人送的。茹乐过冬的裤子一直不怎么充足,两个屁股蛋露在外面,通红通红的。
潭玉珍说,广州人很好,对他们这类人很包容。她很感谢一位过路的阿姨,每次经过,阿姨总会带些东西,“大人、小孩的衣服,保温杯、感冒药什么都有”。潭玉珍至今都不知道她的姓名。附近批发市场的一些人也很照顾茹迈华,每次都把瓶子留给他,有个档主路过的时候还塞了100元给他们。
广州的城管和地铁保安,在潭玉珍和茹迈华看来也非常不错,他们总是心平气和地劝说:“你们在过道里少放点东西,不然市民会投诉的。”
最让茹迈华沮丧的是被人误解。“年纪轻轻的,干点什么不好,干嘛非得带着孩子捡垃圾?”总会有路过的人抛下这些话。早些时候,茹迈华试图向他们解释。只是后来,他渐渐地明白,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也许永远都不能理解他。
茹迈华的病越来越严重,原本试图靠出卖体力养活妻儿的想法现在看来已经不切实际。茹迈华很想改变眼前的现实,他曾问过医生,“能卖肾吗?我要用它来养活老婆和儿子”。
茹迈华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在流浪的世界里,曾经有许多人也跟他一样以捡垃圾为生,不去侵犯别人,对生活负责,抱有理想。只是后来,他们慢慢地学会了抽烟、喝酒,慢慢地麻木,习惯流浪。
茹迈华说,流浪人群中有偷的,有抢的,更有骗的,这些伎俩大家都清楚,只是彼此心照不宣。但茹迈华说他没想着去学这些,就算是为了茹乐。
“每天都开心点,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过一天算一天”,而当记者问到茹乐未来的时候,潭玉珍悄悄扭过头,泪水一滴滴地顺着脸颊滑落,茹迈华默默地抽着烟,没有一丝言语。
来源:广州日报 还是司令利害!:han:;) 原帖由 mai 于 2007-3-21 20:34 发表
还是司令利害!:han:;)
不厉害怎么当40: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