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亚洲新兴经济体或比发达国家更易受高油价的冲击
路透伦敦3月2日电---全球化可能带来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後果:亚洲新兴市场比发达市场更易受到油价持续高企的冲击.
1973和1979年原油供应吃紧时,发达经济体可以说受到多得不相称的打击,因为这些国家那时有大量需要使用原油的制造企业.有些人指出,发达市场可能再次比新兴经济体受到更大的冲击,却没有人认为这些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很理想.但2011年,形势变得截然不同.
目前很大程度上,发达经济体需要的消费者耐用品都产自亚洲新兴国家,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制造基地都已挪到新兴国家.尽管新兴国家的劳工成本较低,但如果中东和北非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油价长时间高企,亚洲新兴国家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最大.
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Stephen King近期在研究报告中强调,新兴国家的石油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要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发达国家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要做得更好.
King援引石油巨擘BP 2010年全球能源数据评论的内容称,2009年德国石油消费相当于GDP的1.8%,美国为3.3%,而中国为4.3%. 截至2009年底,韩国石油消费占GDP的6.9%. 油价长时间高企将对原油消费占较高GDP比例的非产油国构成拖累.但油价上涨的首轮影响不仅局限于这些.
亚洲新兴经济体必须将生产的商品运给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油价上涨将连带推高货运燃料费,使得亚洲制造业的劳工成本优势被部分抵消,并挤压制造商的盈利.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月发表国情咨文时表示支持开发本土清洁能源技术,但只有碳氢化合物成本上升,才能激励相关努力得到落实.美国农业部长威尔萨克已表示拟用更多玉米提取乙醇(酒精),用作可替代原油的燃料.
由于天然气和原油价格脱钩表明化肥成本不会被拉高,因此美国种植玉米的农户有稳赚不赔的把握.美国农业部称,始于9月1日的新销售年度中,美国用于提取乙醇的玉米数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0亿蒲式耳,较今年略有增加.不过,玉米价格坚挺只会加剧亚洲新兴经济体已经面临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
第二轮效应
油价持续上涨的影响实际相当于徵收消费税,只有石油出口国毫无疑问是唯一的受益方.普通家庭会因为油价上涨而减少非必需品消费.市场的产品需求下降,将给制造商带来负面影响.
这定然会拖累全球经济,一如1970年代时的情形.但2011年,油价上涨可能会对亚洲新兴经济体产生更大影响.过去数十年以来,亚洲新兴国家一直是发达国家所需消费耐用品的生产供应方.
因此很可能出现如下情况:如果油价持于高位,在投资者看来,发达经济体的确会遇到自己的问题,但亚洲新兴经济体或许更加容易受到冲击.(完) |  |  |  |  |
|